如果,孩子是台灣的未來,我們是否應該先救救每一位在教育現場,心力交瘁、遍體鱗傷的教師?
上週五拿到這本書的當下,翻到封底看到這段話,內心湧上的,不是憤慨,而是深深的無奈。如果,孩子是每位家長的心中至寶,那在教養這條路上擔任協助角色的教師,為何會如此不堪呢?梁芳瑜老師滿懷熱忱踏進教育圈,12年後決心離開,她透過這本書寫下了第一線教師的困境。我們身處不同的縣市,在不同的學校任教,但大家的眼中看到的,卻是如此相似,套一句辦公室的玩笑話:如果把我們遇到的鳥事發到網路上面,務必加上警語“以上一切屬實,如有雷同,那絕對不是巧合,而是社會現狀“,而這就是台灣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心聲。
梁老師在書中娓娓到來,教育現場中每一根刺在教師們背上的荊棘,背負著這些細細小小的傷口與尖刺,這些教學現場的推力,來自學生或家長的不尊重,社會過高的道德綁架,以及學校的高層忽視,甚至是教育政策的過度理想化等等,導致第一線的教師在反覆撞牆且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只能選擇獨自舔舐傷口。
每每看到電視報導出教育現場的衝突,我都會感到一陣心悸,總會想著下一個可能就是我,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像前些時日學生放學對老師無理行徑的新聞,我跟J說,影片裡的老師做得是對的,學生那樣挑釁和辱罵她,始終好言相勸,被放到網路上了,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是那些孩子的不受控,但如果教師在影片中大聲喝斥學生,那社會風向可能就會改變了。再者,教師可能又因為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後,再一紙公文要求我們參加更多的研習課程,需符合多少的研習時數,只為了服膺社會上出現的教養問題,但卻忘了,那些教養問題的根本,來自於家庭。教育現場一定有不適任的教師,就像每個工作場域都會有尸位素餐的人,但是大多數的教師都秉持著對工作的責任,試圖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協助眼前的孩子,但當我們耗盡心神,得到的不一定是正向的反饋,很多時候是家長的不諒解,然後就是投訴,寫報告,如果要開校事會議,第一線教師沒有任何支持,要想辦法自證清白,怎麼能不心寒呢?
家長電話投訴時跟主任說:我們家長都有在講,你們老師就是要透過投訴才能讓你們學乖。
當同事被投訴後,跟我說了上述的內容。什麼時候,親師之間如此動輒得咎?什麼時候,老師除了要備課外,更重要的是要備案,想著學生或家長會不會逮著你在課堂的一個舉動或是一句話,就將你推進地獄,即便那些是斷章取義後的解讀呢?那些在你面前一個個可愛的笑臉,或許轉頭就開始在網路平台或是群組辱罵老師,或將老師的照片放上網路公審,以此取樂呢?
梁老師的書寫,可以讓不在這個產業的人們了解教育第一線的困境,我們不是得了便宜還要賣乖,教師的薪資、寒暑假等等都時不時再被拿出來鞭屍一次,還有無言的退休制度,現在正值壯年的教師多採新制,卻仍舊會在選舉前被當成對立的箭靶。但我們,也只是想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此而已。
可是,認真的教師已經漸漸地無法愛自己,無法喜歡工作的那個自己,只能保護好自已,試圖在已經傾斜的天平上勉強找個著力點站著。
還沒進來的人,早早另謀出路;有方法的人,選擇走出去校門;投入太多沉沒成本的人,繼續苦撐。
去年一整年,我都在自我懷疑中度過,手上的這個班,比起以往的學生有更多的狀況,家長的不諒解與質疑也比以往多,秉持初心帶班的我,漸漸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甚至也萌生出裸辭的念頭。經過長時間的調適及轉念,練習課題分離後,如同《當我告別教職》中梁老師提到的: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安頓好自我的內心是第一步。我很喜歡梁老師在書裡運用的比喻:就像是一件你很喜歡的衣服,穿了很久,但卻不合身了。衣服沒有不好,只是不適合現在的我了。
如果您願意,請看看這本書吧!不是要替教師們討拍訴苦,而是現況的確如此,教育是百年大計,但是教師們卻無計可施,而最後孩子的問題終將回歸社會及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