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像羽毛球一樣,問題不是要完美接住,而是接錯了也能再打回去。這張圖提醒我們,提問力就是不斷練習的生命過程。
一、引言:生命就像一場羽毛球比賽
你打過羽毛球嗎?昨天打羽毛球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生命,其實就像在打羽毛球。
球飛來,就接球;接錯了,就撿起來再打。沒有責備、沒有否定,只有調整與繼續。
然而,現實裡我們常常不是這樣。
當問題出現時,我們不是單純地「接住它」,而是急著追問:「我是不是不夠好?」
「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
於是,我們不是被問題困住,而是被慣性的思維困住。
錯誤的問題,會帶我們走進三種典型困境:不安、拖延、孤獨。
二、錯誤問題的三種困境
1. 問太快 → 不安
舉個情境例子
小米遇到挫折時,總會下意識問自己:「我怎麼這麼沒用?」
這樣的問題太快、太負面,沒有先釐清情境,就直接跳到自我否定。
結果不是幫助思考,而是放大了不安。
哲學觀點
蘇格拉底提醒我們:
好的問題應該是引導思考,而不是急著貼標籤。
心理學觀點
情緒心理學:否定式問題會強化焦慮迴圈,讓大腦專注在「自己有問題」。
自我對話研究:責備性的提問會降低自尊,讓不安進一步加劇。
如何用菁式三步走出自責迴圈
當我們進入自責的迴圈時,應該怎麼辦呢?
答案不是責備自己,而是改寫問題。這時候就能運用 菁式三步驟提問法,把自我否定轉化為具體行動。
菁式三步驟示範(針對「我怎麼這麼沒用?」)
- 澄清前提(Clarify) — 先把情境拉回來
❌ 「我怎麼這麼沒用?」
✅ 「剛剛發生了什麼事,讓我覺得自己沒用?」
✅ 「是在某個任務卡住,還是因為有人這樣說我?」
2.多角度改寫(Reframe) — 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事
✅ 情緒面:「我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麼?」
✅ 原因面:「有哪些具體因素(時間/技巧/資源)導致這次的失誤?」
✅ 能力檢視:「我過去有沒有做過類似事,結果是怎樣?」
3.行動導向(Act) — 把問題轉成下一步
✅ 「我現在能做的第一件小事是什麼?(10–20 分鐘即可)」
✅ 「如果我允許自己只做到 50%,第一步會是什麼?」
快速練習(30 秒)
- 把原句「我怎麼這麼沒用?」寫下來。
- 用 60 秒把上面三個步驟各寫一句改寫問題。
- 選一個最可行的「行動導向」問題,立刻做第一步(設定 10–20 分鐘計時器)。
👉 一句話總結:當自責來臨時,別再用責備式問句折磨自己——先釐清情境,再多角度重寫,最後把問題變成能推動你往前的小動作。

羽毛球拍與羽毛球散落在球場上,提醒我們:提問力就像羽毛球練習,不在於完美,而在於每次錯誤後依然能再接下一球。
2. 問太模糊 → 拖延(背後的「我不夠好」與「完美主義」)
情境例子
小麥常常問:「我要怎麼成功?」
這樣的問題太大、太模糊,最後什麼都沒做。
很多人以為拖延等於懶惰,但事實上,拖延常來自兩個心理根源:
- 「我不夠好」的信念 → 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成功,所以乾脆不開始。
- 完美主義 → 覺得必須一次做到最好,否則就是失敗。因為怕不完美,反而不敢開始。
哲學觀點
維根斯坦:「語言的界限就是思考的界限。」
→ 問題太模糊,思考就失焦。
心理學觀點
認知心理學:模糊的問題會削弱規劃力,讓大腦無法轉化成行動。
行為心理學:拖延是一種保護機制,常見三種型態:
- 不知道怎麼開始
- 害怕失敗
- 覺得自己不夠好 / 完美主義
如何用菁式三步打破拖延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懶,而是卡在模糊或苛刻的提問裡。
像是:「我要怎麼成功?」 這樣的問題太大、太模糊,讓人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最後只好拖延。
菁式三步驟示範(針對「我要怎麼成功?」)
- 澄清前提(Clarify) — 把「成功」說清楚
❌ 「我要怎麼成功?」
✅ 「成功在這個階段,對我來說具體是什麼?」
✅ 「是完成一個案子,還是每天維持穩定的習慣?
2.多角度改寫(Reframe) — 用不同切面拆解成功
✅ 時間面:「我能在兩週內完成的小成果是什麼?」
✅ 行動面:「如果我允許自己只做到 50%,第一步會是什麼?」
✅ 資源面:「我可以運用哪些現有的幫助,讓我更快開始?
3.行動導向(Act) — 問題變行動
✅ 「我今天能完成的一個最小任務是什麼?」
✅ 「我能用 20 分鐘做出一個初稿嗎?」
👉 一句話總結:拖延不是懶惰,而是提問太模糊或苛刻。好的問題能拆解「成功」,把它變成可以開始的小步驟。
3. 問錯方向 → 孤獨
情境例子
小豆在人際關係裡常常想:「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
這樣的提問方向錯了,把責任推給別人,結果只會放大孤立感。
哲學觀點
德勒茲提醒我們:
問題不是尋找唯一答案,而是打開新的可能性。
→ 問「為什麼沒人懂我」等於關門,問「我能怎麼表達」才是打開連結。
心理學觀點
卡爾·羅傑斯:理解來自促進交流的問題,而不是指責。
人際心理學研究:帶有指責的問句會激活對方防禦,讓距離更遠。
如何用菁式三步化解孤獨
孤獨常常不是因為沒有人在,而是因為我們問錯了方向。
像是:「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 這樣的問題會把責任推給他人,讓我們更陷在孤立感裡。
菁式三步驟示範(針對「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
- 澄清前提(Clarify) — 先釐清我想被理解的地方
❌ 「為什麼沒有人理解我?」
✅ 「我最想被理解的重點是什麼?」
✅ 「這份孤獨,真正想提醒我什麼?」
- 多角度改寫(Reframe) — 換不同視角問
✅ 表達面:「我可以怎麼說,讓別人更容易理解?」
✅ 對象面:「我期待誰來理解我?這期待合理嗎?」
✅ 自我面:「我有沒有先理解自己想要的東西?」
- 行動導向(Act) — 把孤獨轉為連結
✅ 「我能嘗試和誰分享,讓我今天不再是獨自承受?」
✅ 「如果用一句話解釋我的感受,我會怎麼說?」
👉 一句話總結:孤獨不是因為沒人懂,而是我們問錯方向。改寫問題,才能把孤立感轉化成真實的連結。
三、如何把「錯誤的問題」改成「好問題」?
這裡列舉了一些常見的錯誤問題,會讓自己陷入不安與孤立感中,像是
- ❌「為什麼我這麼糟?」
✅「什麼情境下,我最容易感到不安?」
- ❌「我要怎麼成功?」
✅「在這個階段,對我而言,成功的具體樣子是什麼?」
- ❌「為什麼大家都不懂我?」
✅「我能怎麼表達,讓別人更容易理解?」
👉 總結:錯誤的問題製造困境;好問題能帶來行動,並釋放潛能。
四、AI 作為「問題修正器」
很多人一開始跟 AI 對話,會覺得:「怎麼回的答案怪怪的?」
其實不是 AI 不夠好,而是——我們的問題不夠清楚。
AI 就像一面「回音壁」。
你丟一個模糊的問題,它會幫你反問、幫你改寫,直到問題變得更具體。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思考訓練。
- 例子:你問「我怎麼變好?」
AI 可能會追問你:「你是想在學習上進步,還是在人際更自在?」 這時候,你不只拿到答案,還學會了怎麼問更好的問題。
👉研究顯示,和 AI 互動時,具體而清晰的提問能提升 3 倍以上的回覆品質。把 AI 當成提問陪練,你會發現自己在對話中,思維也慢慢被磨得更精準。
五、菁式提問力實戰建議
要避免錯誤的問題,可以用「菁式三步驟」檢查:
1️⃣ 停下來:先判斷問題是不是困境。
2️⃣ 改寫:嘗試三種以上不同問法。
3️⃣ 行動:把問題轉成下一步引導。
👉 想系統化練習?參加《菁式記錄》的提問力實戰營,結合哲學 × 心理學 × AI,幫你把「好問題」養成習慣。
六、結論:生命中的羽毛球練習
我們真正被困住的,不是外在的問題,而是慣性的思維方式。
思維,決定了我們能否觸碰自己的隱性潛能:
- 問太快 → 不安,掩蓋冷靜思考的能力。
- 問太模糊 → 拖延,錯失發揮潛能的機會。
- 問錯方向 → 孤獨,忽略本來具備的連結能力。
就像羽毛球一樣,問題不是要完美接住,而是接錯了也能再來一次。
每一次揮拍,都是新的調整;每一次提問,也都是新的開始。
蘇格拉底說:
「沒有經過檢驗的人生,不值得過。」
而檢驗人生的方式,就是從「問對問題」開始。
🏸 所以下次當問題飛來時,別急著否定自己。
就像一場羽毛球比賽——接住、打回去、再接住。
這,就是我們最真實的生命練習。
❓ 常見問題 FAQ
Q1:提問力可以用哲學方法練習嗎?
可以。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維根斯坦的「語言界限」與德勒茲的「新問題創造」,都能成為日常的思考工具。透過哲學提問,我們能練習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個議題。
Q2:心理學如何幫助提問?
心理學提醒我們,問題不只是知識上的探索,更會影響情緒和行動。例如,認知心理學強調「問法會影響行動力」,正向心理學則告訴我們「問題能塑造希望與動機」。
Q3:提問力在哪些場合最有用?
在學習上,它能讓你不只是吸收知識,而是產生洞見;在職場,它能讓會議聚焦而不跑題;在人際關係裡,它能避免爭吵,促進理解。
Q4:哪裡可以系統化學習提問力?
👉 參加《菁式記錄》設計的《提問力實戰營》,結合哲學思考 × 心理學技巧 × AI 對話,幫助你把「好問題」變成日常習慣。
✍️ 品牌署名段落
本文由 《菁式記錄|AI哲學諮商》 創辦人 Emily 吳黛菁 撰寫。
我致力於將 哲學 × 心理學 × AI 整合,打造實用的思考與對話工具,讓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學習與人際中,練習更有力量的提問。
👉 想更深入體驗?歡迎追蹤《菁式記錄》與參加提問力實戰營,一起把好問題變成人生的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