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不只是回答,更是提問的對話夥伴。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在會議上,大家拋出一堆答案,卻沒人問到真正關鍵的問題;在聊天裡,對方的話讓你無法深究,只能尷尬接話。
事實上,真正決定對話深度與思考品質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哲學家早已提醒我們:「懂得提問的人,才是真正的思考者。」心理學也指出,問題的方式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
這篇文章,就是一份 【提問力入門指南】。
我會帶你從哲學、心理學,一直到 AI 時代,逐步認識「如何問出更好的問題」,並提供實用練習,幫助你在日常生活、職場、人際關係中,打造更清晰、更深刻的對話能力。
一、什麼是「提問力」?

「不知道」其實是學習的第一步
根據《菁式記錄|AI哲學諮商》的整理,提問力
是藉由問題引導自己思考的能力。
在我小時候的學習經驗裡,最害怕的就是承認「我不知道」。
老師在課堂上問:「懂了嗎?」 即使腦袋一團混亂,我還是選擇沉默,因為在那個氛圍下,「不知道」好像等於「沒認真聽」、「不夠聰明」,甚至會換來責備。於是我寧願假裝理解,也不敢把疑惑說出口。
久而久之,這種限制性的信念變成一種無形的牆,阻礙了我繼續探索的勇氣。當我心裡想問卻不敢問,學習的路就停在那裡。對小時候的我來說,「不知道」像是一種弱點,一種要藏起來的羞恥感。
但這幾年透過閱讀與學習,我逐漸發現,原來「不知道」才是擴張思維邊界的第一步。
因為當你承認自己不知道時,你才會開始去追問、去尋找答案。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這並不是否定自己,而是一種智慧的開端。
每一次「不知道」,其實都在提醒我們:這裡有個新的學習入口。
所有的探索都從「不知道」開始,唯有先意識到空白,知識與經驗才能慢慢填補。當我學會接納自己的「不知道」,就等於為自己打開了一扇新的門,讓學習成為一種主動的追尋,而不是被動的應付。
不只是問問題,而是設計問題的能力
「提問力」不等於隨便拋出一個疑問。
真正的提問力,是能設計出好的問題,讓對話產生深度,讓思考有方向。 一個好的問題,不只是幫你找到答案,更能引導你去看見原本沒注意到的可能性。
👉 因此,提問力是一種設計思維:
- 會幫助你釐清前提,避免掉進錯誤假設。
- 會激發新的觀點,讓你從不同角度重新思考。
- 會推動行動,讓問題不只是停在抽象,而能引導你往前走。
提問力與思考力、對話力的關係
思考力:透過問題釐清想法
想像你在煮飯,鍋裡有點怪味。
如果你只是一直想「啊,好臭」,就停在困惑裡。 但當你問自己:「是米沒洗乾淨,還是火太大?」 這就是思考力——用問題幫助自己更清楚,找到原因。
對話力:提問比回答更能交流
有時候朋友心情不好,你急著給建議:「你就去運動啊!」
結果朋友更煩躁,因為他感覺沒被理解。 但如果你問:「什麼事情最讓你覺得累?」 朋友會開始願意分享,對話也就打開了。 所以好的問題,比急著回答更能促進理解。
📌 一句話總結:
提問力像是橋樑,幫助我們把思考變清楚(思考力),也把人與人連起來(對話力)。
為什麼提問力比「會回答」更重要
因為答案通常是短暫的,但好問題能持續延伸,甚至影響未來的人生方向。
舉個例子:
有一天,黑豆問:「早餐要吃什麼?」
答案很快就出來了:「吃蛋餅。」 這個答案一旦吃完,事情也就結束了。
但如果黑豆問:「我要怎麼讓每天的早餐更健康?」
這個問題會引發黑豆更多思考:
- 是不是要多加水果?
- 要不要少喝含糖飲料?
- 有沒有更省時的準備方式?
這種問題不會隨便消失,還可能改變黑豆之後的生活習慣,甚至影響健康與人生方向。
答案:像快餐,吃完就沒了。好問題:像種子,會繼續長出新的想法,帶你走更遠。
👉 👉 想知道你平常習慣的問題,是幫助你前進還是讓你卡住?不妨先寫下三個你最常問的問題,觀察它們帶你往前還是卡住你。
二、日常生活中的提問盲區
盲區A.問太快:問題停在表面,沒有深度
小米準備期末考,心裡焦躁,一直在自言自語:
「為什麼我總是拖延?」
這樣的問題只會讓她更焦慮,卻沒有找到方向。
如果換個問法:
「在什麼情境下,我最容易拖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她就可能發現,自己其實是因為數學題目太難而逃避,真正需要的是把大題拆小,降低挫折感。
盲區B .問太模糊:導致拖延與不安
大麥最近很焦慮,常常問自己:
「我要怎麼成功?」
這個問題太大、太模糊,讓他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如果改問:
「在這個階段,對我來說『成功』具體是什麼?」
他可能會發現,自己當下最想要的,其實只是順利完成第一份專案報告,而不是立刻年薪百萬。這樣一來,焦慮就能轉化成可行的行動。
盲區C 問錯方向:讓對話陷入衝突
黑豆和紅豆在討論家務分工,黑豆忍不住說:
「你為什麼總是不聽我說話?」
這種問法容易讓紅豆覺得被指責,對話一下子僵住。
如果換成:
「我怎麼表達,才能讓你更容易聽見?」
語氣就變得合作而非指責,紅豆也比較願意回應,兩人能進一步找到解決方案。
三、哲學家的啟發:從古典到現代
以哲學家的啟發,會怎麼看這三個提問盲區呢?
1. 問太快:問題停在表面,沒有深度
小米準備期末考時,心裡一直想著:「為什麼我總是拖延?」
這樣的問題讓她停在抱怨,沒有走向解決。
👉蘇格拉底提醒我們:
提問不是給答案,而是幫助自己或他人「生出真正的答案」。
如果小米改問:「什麼情境下我最容易拖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她就能像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一樣,自己找到症結點,並拆解問題。
2. 問太模糊:導致拖延與不安
大麥總是焦慮地問:「我要怎麼成功?」
這種問題太模糊,反而讓他陷入空轉。
👉 維根斯坦提醒我們:
「語言的界限,就是思考的界限。」
當「成功」這個詞沒有被具體定義,思維就會陷入霧裡看花。
如果他改問:「在這個階段,對我來說『成功』具體是什麼?」
他就能縮小語言邊界,讓思考更具體清晰,例如先完成第一份專案。
3. 問錯方向:讓對話陷入衝突
黑豆對紅豆說:「你為什麼總是不聽我說話?」
這樣的問題充滿指責,讓對話立刻僵住。
👉 德勒茲提醒我們:
好問題不是追求唯一答案,而是開啟新的可能性。
如果改成:「我怎麼表達,才能讓你更容易聽見?」
對話的方向就會打開,從指責變成合作,兩人有機會找到新的互動方式。
👉 如果你喜歡這些哲學家的思考方式,可以把它用在日常對話裡。
📌 加入【提問力實戰營學員專屬課後社群】,每天一個問題,練習和別人深度對話。
四、心理學的觀點:提問影響我們的行為
有一天,白米因為專案失敗,心情很差。她腦中不停地冒出問題,但不同的問法,會帶她走向完全不同的路。
1. 卡爾·羅傑斯:聆聽與理解比回答更重要
白米跟好友小麥抱怨:「我真的覺得自己不行了。」
小麥立刻想糾正:「你怎麼會不行?明明很努力啊!」
白米反而更沮喪。
如果小麥換個問法:「這次讓你最挫折的地方是什麼?」
白米會感覺到「被理解了」,願意把心裡真正的痛點說出來。
2. 認知心理學:提問方式決定行動力
白米在反思時問自己:「為什麼我老是做不好?」
這讓她越想越自責,停在原地。
後來她改問:「如果我明天只完成一件小任務,那麼我會選哪一件?」
這個「如果…那麼…」的問法,立刻讓她找到可以行動的一步。
3. 正向心理學:問題能塑造希望與動機
夜裡,白米又想:「我是不是很沒用?」
這個問題只會放大缺點,讓她更無力。
但她換個問法:「什麼能幫助我更快樂一點?」
她想到:去運動、找朋友聊聊、或讀一本喜歡的書。這些小小的資源感,重新喚起了她的希望。
📌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看到:
- 羅傑斯教我們:好的問題是「被理解」的開始。
- 認知心理學提醒:問法會決定能不能行動。
- 正向心理學強調:問題可以把注意力拉向「希望」,而不是「缺陷」。
👉 你的問題,其實也會悄悄影響你的情緒和行動。
📌 想要學會用問題來重啟行動力?參加《提問力實戰營》。
五、AI 時代的提問力:與 AI 對話的新技能
1. 如何對 AI 提問,避免垃圾答案
黑豆第一次用 AI,氣呼呼地說:「怎麼都是垃圾答案啊!」
紅豆笑笑回:「那是因為你沒問清楚啦。AI 又不是讀心術,得靠你先把問題問具體。」
「具體?怎麼個具體法?」黑豆不解。
紅豆拿出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一句公式:
/👉 請用【口吻】寫一段【長度】的【內容類型】,主題是【主題】,用途是【情境】。/
「這是什麼?」
「這就是 AI 提問小抄啊!你只要照著填空,AI 給你的答案就會差很大。」
黑豆試了試:
「請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寫一篇 300 字的小短文,主題是『為什麼提問比答案重要』,用途是演講開場。」
結果,AI 回了一段既有趣又好懂的文章。黑豆看完眼睛一亮:「欸,真的好用耶!」
紅豆又補充:
「口吻可以換成「正式專業」、「溫暖陪伴」或「哲學思辨」。
長度可以是「50 字金句」、「300 字短文」或「5 個 bullet point」。
情境也能改成「簡報」、「社群」、「教學」或「對話引導」。」
黑豆這才明白,AI 不是答題機,而是需要被「好問題」引導的對話夥伴。
從那天起,他再也沒抱怨過「垃圾答案」,因為他發現:
問題問得越清楚,答案就越有力量。
第一個關鍵在於:具體。
「具體」在 AI 提問裡不是廢話,而是指 把你腦中想要的結果,用清楚的條件說出來。
例如:
❌ 壞問題:「幫我寫東西」
✅ 好問題:「幫我寫一篇 200 字的自我介紹,用輕鬆幽默的口吻」
第二個關鍵: 不要只問「是什麼?」要多問「怎麼做?」或「為什麼?」
❌ 壞問題:「運動是什麼?」
✅ 好問題:「我為什麼需要運動?我怎麼安排一週的簡單運動表?」
📌 總結一句話:
對 AI 的「具體」,就是多講出條件(誰、什麼、在哪裡、怎麼呈現、限制點),讓 AI 少猜,多照做。
2. AI 作為提問陪練:幫助你聚焦與改寫問題
就像在山谷或打迴力球,你發出的球或音波會繞一圈又回來一樣,把 AI 想像成一面「回音壁」。
你可以先丟出一個模糊的問題,再請 AI 幫你改寫得更清楚。
舉例說明:
有一天,白米心情低落,隨口問 AI:
「我怎麼變好?」
AI 停頓了一下,回問:
「你是想在學習上進步,還是在人際關係上更自在?」
白米愣住了。原本模模糊糊的「變好」,被 AI 一拆,就出現了兩條更明確的路。
她才發現,原來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在人際互動中不再那麼緊張。
從那天起,白米不再怕問錯問題。
因為她知道,就算自己一開始很模糊,AI 也能像「回音壁」一樣,把問題折回來,幫她聚焦,直到找到更精準的切入點。
📌 總結一句話:
AI 就像回音壁:先丟出模糊問題 → AI 幫你改寫 → 你再追問更精準。
3. AI × 哲學思考:新時代的對話方法
AI 不是單純的「答案機器」,而是可以陪你思考的夥伴。 它會用問題反問你,就像一個老師或朋友,幫你看見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
舉例來說:
小麥問 AI:「幸福是什麼?」
AI 沒有直接給定義,而是回問:「對你來說,幸福是和家人在一起,還是完成一個目標時的滿足?」
這讓小麥開始思考:原來幸福不一定只有一種答案,而是取決於自己的理解。
📌 總結一句話:
AI 就像蘇格拉底:不是給你答案,而是用提問幫你想得更深。
AI不只能與你對話,還能做為練習提問的夥伴,更重要的是:
- 對 AI 提問時,越具體越好。
- AI 可以幫你練習「怎麼問問題」。
- 把 AI 當作對話夥伴,而不是速食答案。
👉 不確定自己問得夠不夠好?
📌 嘗試用 AI 當「提問陪練」,每天改寫問題,讓它更清晰。
六、菁式三步驟提問法
小米最近常感到焦慮,她一開口就問自己:
「我要怎麼每天都不焦慮?」
這問題聽起來合理,但其實掉進了錯誤的前提。

提問力三步驟:澄清 → 改寫 → 行動
第一步:澄清前提(Clarify)
她停下來,換個角度想:
「焦慮想提醒我的訊號是什麼?」
這一澄清,她才意識到焦慮不是敵人,而是身體在提醒她「有事太重視卻沒處理」。
隔天,小米又在想:「我要怎麼更有自信?」
她決定試試把問題拆成不同版本。
第二步:多角度改寫(Reframe)
- 「我什麼時候最有自信?」
- 「哪些行動能讓我感覺穩定?」
- 「自信對我來說代表什麼?」
這時候,她突然發現,自信不是從天而降,而是來自那些小小的行動累積。
最後,她不想只停留在思考,而是真的要動起來。
第三步:行動導向(Act)
她問自己:
「如果我下週要嘗試一個小行動,會是什麼?」
於是她決定:先每天主動開口打一次招呼,累積小小的自信。
👉 這就是 菁式三步驟提問法: 澄清前提 → 多角度改寫 → 行動導向。
從混亂到具體,每個問題都能變成推動你前進的力量。
七、如何開始練習提問力?
很多人以為提問是天生的,其實它可以訓練。以下三步,任何人都能開始:

提問力入門三步驟:從觀察現象開始,釐清前提,最後持續改寫問題,幫助初學者建立思考習慣。
1. 從「觀察現象」開始提問
不要一開始就追求大問題。先從身邊的現象開始,像是:
「我什麼時候最容易分心?」
「我在哪些情境下特別緊張?」
這些問題會幫你把注意力拉回到具體的生活。
2. 問「假設性問題」之前,先釐清前提
很多人會急著問:「如果我成功了會怎樣?」
但這樣的問題常常是空中樓閣。
更好的方式是先釐清:
「對我來說,什麼才算成功?」
只有前提清楚,後續問題才有意義。
3. 持續改寫問題,讓它更清晰
一個問題不需要只有一個版本。
試著寫下三種不同的問法:
原始:「我要怎麼更有自信?」
改寫:「我什麼時候最有自信?」
再改寫:「哪些小行動能累積我的自信?」
每一次改寫,都會讓問題更具體,也更靠近行動。
👉 想把練習方法落實到日常?
參加《菁式記錄》的 AI 陪練 × 哲學心理學的提問課程
讓「好問題」成為你的日常習慣, 會問問題的人,才能找到好答案。
八、 結論:提問力是一輩子的學習
📌 正如愛因斯坦說過的:
「如果我有一小時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 55 分鐘思考問題,只有 5 分鐘找答案。」
AI 不只是幫你找答案的機器,更可以當成練習提問的夥伴。向 AI 提問時,請盡量把情境、格式和目的說清楚——越具體,回覆越有用。把 AI 當作對話夥伴,一邊被它反問、一邊學會怎麼提出更精準的問題;不要把 AI 當成速食答案機,讓它幫你練出真正會用的提問力。
👉 想把這樣的練習落實到日常?
參加《菁式記錄》的提問力實戰營,
用「菁式三步驟提問法」把好問題練成習慣,
讓你的對話、工作與人生,都走在更清晰的軌道上。
❓ 常見問題 FAQ
Q1:提問力可以用哲學方法練習嗎?
可以。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維根斯坦的「語言界限」與德勒茲的「新問題創造」,都能成為日常的思考工具。
Q2:心理學如何幫助提問?
心理學提醒我們,問題不只是知識上的探索,更會影響情緒和行動。
Q3:提問力在哪些場合最有用?
在學習上,它能讓你不只是吸收知識,而是產生洞見;在職場,它能讓會議聚焦而不跑題;在人際關係裡,它能避免爭吵,促進理解。
Q4:哪裡可以系統化學習提問力?
👉 參加《菁式記錄》設計的 《提問力實戰營》,結合哲學思考 × 心理學技巧 × AI 對話,幫助你把「好問題」變成日常習慣。
✍️ 品牌署名段落
本文由《菁式記錄|AI哲學諮商》 創辦人Emily 吳黛菁 撰寫。
我致力於將 哲學 × 心理學 × AI 整合,打造實用的思考與對話工具,讓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學習與人際中,練習更有力量的提問。
👉 想更深入體驗?追蹤《菁式記錄》,並參加 進階提問力工作坊,一起把好問題變成人生的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