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諒是假的,它只是社會叫你裝好人的手段。」
如果你最近有在看書、上課、看討論串,可能會看到類似的觀點。很多人現在都對「原諒」這個字很過敏,覺得這只是壓抑情緒、讓壞人全身而退的一種「道德PUA」。
我也曾經這麼想過。直到我真的去問自己:那我卡住這麼久,到底在等什麼?等那個人道歉?等世界幫我討回公道?還是等自己不再難過?
然後我發現,其實我不是不能原諒那個人——我是沒準備好放過那個自己。
01|原諒,不是關於對方,是你對自己的選擇
心理學家 Everett Worthington 提出一個關於原諒的模型:REACH。五個步驟,從「回憶事件」開始,經過「同理」、「給出寬恕」、「承諾」、「維持」,最終不是讓你當個善良的人,而是讓你回到自己生命的主控室。
這整件事的重點從來不是「對方有沒有道歉」,而是:你願不願意從那段傷害裡抽身?
你不是寬容你爸、你媽、你的前任、你的主管。你是在問自己:「我要不要繼續讓這個痛苦決定我怎麼看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卡在事件,而是卡在自己為什麼還這麼痛。你以為自己在恨對方,其實你在恨的是那個在痛苦面前無能為力的自己。

02|理解不是在幫他脫罪,是讓你有力氣放下武器
海德格說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意思是你本來就活在不完美裡。原諒別人,很多時候是你終於承認:人都會錯,我也錯過,我也笨過。
那不是要你當聖人,而是要你承認:「我們都只是在學怎麼當一個人。」
我記得有次在課堂上討論到罕病兒的例子。有些父母知道第一胎會有遺傳病,但還是生下來,只為了第二、第三胎機率會變低。那個老大可能一輩子都在承擔,不是因為他做錯什麼,而是他出生就被當作風險緩衝器。
你說那父母是惡人嗎?其實也不是。他們只是做了一個「理性但殘酷」的決策。這種事很多時候不是惡,而是生命的荒謬。
原諒他們?不,是理解這個世界有時候就是會這麼不公平。
然後你選擇不再讓這不公平定義你的存在。
03|你不是裝好人,你是在調整內在的惡

很多人說「我受不了一直裝好人」。但其實「裝好人」是個被過度妖魔化的詞。
裝好人,某種程度上是你還沒來得及變得更成熟、更堅定之前的過渡選擇。是一種「我知道我想報仇,但我先選擇不這樣做」的控制力。
這不虛偽,這很成熟。
就像康德說的,道德行為不來自感覺,而是義務。你不原諒是因為你很痛苦,但你原諒,是因為你選擇了做一個能承擔痛苦還能自由思考的人。
你不再是那個一直要世界還你公道的小孩,而是說:「我知道你錯了,但我不會讓你定義我的世界。」
這才叫自由。

04|理解之後鄙視,是你內在也有鄙視
那如果理解一個人之後,反而更鄙視呢?
那就要誠實地看一眼:你是不是也曾經那麼自私、那麼軟弱過?你是不是在看到對方那個樣子的時候,突然也想起自己某個不想承認的樣子?
你鄙視的,可能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裡面還沒和解的部分。
斯賓諾莎說,理解是愛的開始。那不是說你要喜歡那個人,而是說:你終於願意把那個人從「敵人」的標籤中解放出來。
你看他像看一棵樹、一隻狼、一場風暴。
不喜歡,但能接受它本來就那樣。然後你就自由了。
05|尼采:不是不受苦,而是為熱情受苦

尼采講過一句話:「你可以承受任何痛苦,只要你知道它有意義。」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那件事讓我多痛。」而是:「我有沒有找到這件事在我生命裡的義?」
不是說那人值得你原諒,而是說:你自己值不值得,把這痛苦拿來當創作的燃料?
原諒不是「放下」,是你走進那段回憶,把那件事從黑洞變成發電機。
你不是受害者,是創作者。
06|你不是結束,而是從語言裡拿回主控權
阿甘本說:「赦免是一種語言秩序的異常,是對『罪與罰』的暫停。」
意思是,我們活在一個非黑即白的社會,一犯錯就要懲罰、標籤、封鎖。但原諒是一種說:「我不跟了,我不演了,我有自己的語法。」
那不是你覺得對方沒錯,是你不再想活在「誰錯誰對」的語言裡。
原諒,是你在語言的系統裡自創一套密碼。
結語|原諒不是「結束這一頁」,而是你決定自己怎麼寫下一章
原諒不是假議題,它是一個自由選項。
不是要你變成一個道德模範,而是要你成為自己內在權力的主人。
你不是讓他下台階,而是讓自己走上舞台。
因為這一生的主角不是對你做過什麼的人,而是你決定怎麼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