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過「禮貌型愉悅犯」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在社群上遇到過一種人,他們用詞很有禮貌,句尾不忘說「謝謝」,但讀完卻讓你覺得「?」
這個問號,包裹的不只是對陌生人惡意的不解,還包括了憤怒與委屈。你會覺得很難繼續跟他們溝通下去,因為他們很有禮貌,應該會是善意的,但你的感受跟直覺都告訴你,這一點也不是「善意」。
讓我來分析:這可不是單純的溝通問題,而是遇上了「禮貌型愉悅犯」。
▍什麼是「禮貌型愉悅犯」?
這是一種將「禮貌」武器化的人。他們的核心動機並非解決問題,而是享受一種過程:看著你因為他們的「禮貌」陷入困惑、自責、卻無法名正言順反擊的狀態,就是他們最大的樂趣來源。
他們是「愉悅犯」的進化版:不以粗魯製造混亂,而是用表面上的文明,讓你陷入更深的內耗。
▍識破「禮貌型愉悅犯」的經典劇本
他們的目的通常在於:逼你失控,證明他的優越;或是藉此達到他想要的目的:
無論是說教、無理的要求,或是窺探你的隱私,都有可能。
1.完美偽裝的開場
以「請問」、「謝謝」等社交禮儀開場,建立「我是個講理的人」的人設,讓你不會在一開始就拒絕閱讀。
2.精準的隱性攻擊
在禮貌框架下夾帶質疑,例如:「你之前不是說很快就能處理嗎?」
否定:「所以其實只是運氣好吧?」或預設結論:「說白了就是不願意對吧?」。
或是單純的無理取鬧──他知道他不對,但是他就是想碰撞。
例如:
「請問可以借用廁所嗎?」(門外明明就有貼,廁所不外借。
「請問可以把冷氣關起來嗎?我會冷」(室內還有許多「其他的人」
「不好意思,請問可以議價嗎?」
(你覺得呢?你真的想問?對,他們有可能是真的想問,但這件事的背後代表著這個人的思考方式,他就是不在乎其他人,只在乎他自己。)
3.責任轉嫁與框架扭轉
當你表現出不適,他會故作無辜:「我只是好奇問問,你怎麼這麼激動?」瞬間將「他的冒犯」扭曲成「你的敏感」。
4.享受勝利
無論你選擇忍耐(他贏得了試探的樂趣)或反擊(他成功讓你情緒失控),他都是這場遊戲的贏家。
▍為什麼會覺得「怪卻說不出口」?
因為他們同時發送兩種矛盾訊號:
· 表面訊號:文明、禮貌、符合社會規範
· 底層訊號:挑釁、否定、輕蔑
當你碰到這種矛盾時會瞬間卡住,是很正常的。
「該反抗嗎?但他好像沒做錯什麼?」
這種進退兩難的窒息感,就是他們要的,你的反應。
▍如何從他們的遊戲中「拔電源」?
關鍵在於:拒絕進入他們設定的劇本。
你不是來陪他玩的,你是自己的導演。
1.識別遊戲,不當玩家
一旦察覺對方在享受你的困擾,立刻在心中標記:「這是禮貌型愉悅犯的劇本」,不隨之起舞。
2. 聚焦事實,跳過情緒陷阱
只回應具體問題,不解釋、不自證。例如:「照片的部分我會在週五前處理完畢。」其他多餘的質疑與框架,一律不接。
3. 奪回定義權,改寫對話結局
當對方試圖用「你太敏感」扭轉局面,可以直接溫和且堅定自己的立場:
「我重視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你覺得我有沒有太敏感。」
禮貌本該是潤滑關係的善意,卻被有些人變成消耗他人的工具。
當你發現對方的謝謝背後沒有尊重,只有計算,你有權利為自己的感受築起邊界。
你的價值不需要陌生人認證,
你的時間更不該消耗在隱性攻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