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越久,疙瘩越多,不惑之後感覺與人交際最要緊的就是舒服愉快,不合拍的關係總會快速抽離,尷尬的是,你可能無法在幾次交際就徹底摸清一個人的底細。那些過分隨和的人,當時間拉長之後,他們禮貌的品德出現逐漸鬆懈的狀態,甚至誤認為那是強化後的友誼關係,與你互動從此肆無忌憚。
當你與人討論人際互動之間的感受之時,在這三點之中的前面二項,若面對擁有德行超群的友人,你完全不用擔心被貼標籤的誤解。在不打算對「特定人事」做出對策或處置時,似乎也無與人討論之必要。所以與人交際的道德原則,完全取決於第三點的自我調適與作為。在這裡特地提出前面兩者的原因是,我們在與「特定人事」的互動之下,會出現許多幽微的情況,而這些情況暴露與透露著你與某個人之間的共感,你們或許會心照不宣的會心一笑。這種頻率的互動是建立在彼此不說破的容忍之上,很是微妙,甚至它可以加強你與共感者之間的友好感受。這麼說好像是硬把對方拉進了自己的苛刻思維,但這樣幽微的互動似乎也是增強自己對「特定人事」容忍限度的另一解方。
「特定人事」是指我們生活中總有喜歡佔人便宜者,嚴重程度不一,有些粗糙,有些藏匿極好。它也指過度隨便之人,對於論語四不的拿捏失衡。不管與人初識時是否體現良好,若在熟絡之後不能恪遵四勿,便也就是德行上的瑕疵。這也是我們待人處事更需要嚴謹之處,它是最容易忽略的弊行。
謹言慎行是教養根本,對於欲望與有價事物的拿捏若只是建立在「你以為」的情況下,很容易讓你在團體中被淘汰。若你覺得自己的生命經歷總是一再地發生被遠離的情況,或許我們該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是否哪裡需要調整,而不是將結果歸類於自然,甚至是逃避面對──比方說彼此頻率不合這樣的說法。
我們與人交際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就可以洞悉其習性,當彼此熟稔之後,便開始出現挑戰彼此情誼的交際問題。如果「特定人事」發生於你與對方兩個獨立的個體,那麼自然好處理,你只需處理自己的態度、思維與行為就能應對。當「特定人事」發生於團體之中,那麼便是個棘手的問題。這意味著你在團體中必須顧忌這些「特定人事」,而使自己的行為或行動不造成整體困擾,這時我們的內心便開始與自己的德行打架,這種「禮貌的疙瘩」讓人相當難受。你無法規避,只能容忍它發生,若你無法做出處置或化解對對方失序的尺標時,這段關係最後終將失敗收場。
或許你會認為,失敗就失敗了,畢竟我們不缺這樣一段脫序的友誼。不過當你認真回想一下生命中許多令人不悅的互動關係時,多少藏有「禮貌的疙瘩」這樣折騰你的事件,它存在於工作、家庭、學校……等關係中,滿佈我們的生活。如果不正視這個問題,它將會不斷地出現在你生命旅途,持續困擾著你。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能建議的做法也僅是學習我身邊的摯友,做到真正不沾黏情緒的去面對這樣的處境。再者即是在不需要互動的情況下盡量遠離,這樣的遠離並非逃避,而是在避免無效社交的發生。最終便是與其溝通,這也是最困難與解決根本的做法。
近日友人與我陳述──在團體中遇到觀點相當自我的人,對方熱情的輸出輾壓所有人的決策,積極主動的控制任務的發展。友人當下應該也正處於「禮貌的疙瘩」之中吧,不過他也選擇了合順應對。寫下這些事除了試圖提醒自己應該嘗試與努力執行真正可以化解問題的溝通以外,更大的動機是──希望閱讀者能夠審視自己是否落入這樣的疏忽而不自覺。
高敏性格的自己可以洞察生活中很多細節,在工作上通常可以立即快速的掌握關鍵,在處理生活瑣事上亦有相同效率。可在面對「禮貌的疙瘩」這樣幽微的情緒時,往往也更加的難受與掙扎。我們可以透過誠實面對自己的困境,並確切地分析這樣的關係對自己是否必要,最後做出處理的決策。透過這樣的步驟處理問題或自省,避免與人交際時一昧地單向輸出與容忍,讓我們在人群中可以處得更愉快舒服,進而獲取彼此間更大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