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隧道效應」的陷阱:從搬家到癌末照護,我的心智解鎖之旅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曾經歷十二次搬家的我,年少時總不明白父母為何總在遷移中奔波。直到自己在大都會職場打拼逾三十年後,我才逐漸理解:原來經商的父母,是有意識地在避開「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的陷阱。


🧠 什麼是「隧道效應」?

「隧道效應」是一種認知狀態,人在面對壓力、危機或強烈情緒時,注意力會過度集中在眼前的問題上,導致視野狹窄、判斷失準,就像透過隧道看世界,只看見前方的一小部分,忽略了周遭的選項與可能性。

圖片創作:Gemini

圖片創作:Gemini



常見影響包括:

  • 判斷失準:因資訊不完整而誤判情勢
  • 焦慮加劇:精神疲憊、情緒失控
  • 錯失機會:產生認知盲點,忽略其他可能性

回想每次搬家,幾乎都與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動有關。父母選擇移居,正是為了跳脫原地的限制與困境。這種「抽身而退」的策略,正是對抗隧道效應的智慧。


📌 隧道效應常見情境: 

1️⃣ 財務困難急需解決 

2️⃣ 醫療急救或突發狀況 

3️⃣ 工作截止期限迫近 

4️⃣ 面臨重要考試或面試 

5️⃣ 人際關係重大衝突


在這些高壓情境中,我們容易出現以下特徵:

❌ 思維僵化:只想到一種解法,忽略替代方案

❌ 決策品質下降:考慮不周,做出次優選擇 

❌ 創造力受限:難以跳脫框架思考 

❌ 情緒失控:過度專注於負面,加劇焦慮 

❌ 錯失機會:忽略環境中其他資源

💔 個人經驗:照顧母親的情緒盲點


最近陪伴母親接受癌末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也陷入了「隧道效應」的情緒。當我過度專注於醫療人員的建議、檢查數據與治療方案時,竟忽略了母親身心所承受的痛苦與焦慮。


直到昨日,我驀然察覺:我是否也像當年不懂父母搬家的用意一樣,忽略了更深層的情境?於是我開始嘗試以下方法,幫助自己跳脫隧道視角,重新整合思緒。


🛠️ 應對隧道效應的七個策略:

  1. 暫停與深呼吸:當壓力襲來,先停下來做幾次深呼吸,讓大腦重新整理。
  2. 擴展視野:刻意提醒自己:「還有其他選項嗎?」列出至少三種不同解法。
  3. 尋求外部觀點:與信任的家人或醫療人員討論,獲得不同角度的理解。
  4. 時間管理:給自己更多思考空間,避免匆忙決策。
  5. 系統性思考:使用優缺點分析表、決策樹等工具,全面考量各種因素。
  6. 定期檢視:在執行過程中,定期停下來評估是否需要調整方向。
  7. 培養正念:每日練習冥想或放鬆技巧,提升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覺察力。


🧘‍♀️ 學術研究還建議以下方法:

  • 正念練習與認知行為療法(CBT):擴展覺察力,重塑思維模式
  • 切換視角:刻意思考其他可能性,或請他人提供不同觀點
  • 定時休息:暫時離開任務,讓大腦重新整理
  • 情境覺察訓練與壓力管理:減少造成過度聚焦的壓力來源


🔚 結語:從「只有這條路」到「還有其他可能」

理解並學會應對「隧道效應」,讓我在關鍵時刻能保持清晰判斷,做出更全面的決策。每當我感到「只有這一條路」時,我會提醒自己:暫時離開任務,讓大腦重新整理。透過練習,我逐漸提升了對整體環境的掃描與評估能力,也更能同理他人的情緒與需求。


圖片創作:Gemin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nny Hsu的沙龍
275會員
371內容數
Jenny Hs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1
你是否知道許多英文詞彙源自於法文?例如英文單字 "café"(咖啡館)源自於法語。以下是十個同樣來自法文的常見英文詞彙。
Thumbnail
2025/09/21
你是否知道許多英文詞彙源自於法文?例如英文單字 "café"(咖啡館)源自於法語。以下是十個同樣來自法文的常見英文詞彙。
Thumbnail
2025/09/21
臺灣好市多憑藉其獨特的商品組合、策略聯盟、家庭友善體驗和價值導向文化,在亞洲市場創造傲人成績,會員密度居亞洲之冠,營收持續高速增長。本文深入探討臺灣好市多成功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2025/09/21
臺灣好市多憑藉其獨特的商品組合、策略聯盟、家庭友善體驗和價值導向文化,在亞洲市場創造傲人成績,會員密度居亞洲之冠,營收持續高速增長。本文深入探討臺灣好市多成功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2025/09/18
神經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的《鬆綁你的焦慮習慣》提供運用慈愛冥想(LKM)克服焦慮的科學方法。本文深入探討慈愛冥想如何打破焦慮的習慣循環,並分享實踐步驟與科學根據,助你從容面對生活挑戰。
Thumbnail
2025/09/18
神經科學家賈德森.布魯爾的《鬆綁你的焦慮習慣》提供運用慈愛冥想(LKM)克服焦慮的科學方法。本文深入探討慈愛冥想如何打破焦慮的習慣循環,並分享實踐步驟與科學根據,助你從容面對生活挑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業力"是這樣來的,小時候遭到某男性或女性長輩情勒或霸凌,等長大出社會,職場上遇到其他主管做出類似舉動,便容易因為幼時遭遇到的經驗,反向投射到這些人身上,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幹嘛,自己就先警界起來,圍牆高築後,反而無法正確接收訊息,而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業力"是這樣來的,小時候遭到某男性或女性長輩情勒或霸凌,等長大出社會,職場上遇到其他主管做出類似舉動,便容易因為幼時遭遇到的經驗,反向投射到這些人身上,對方可能並沒有真的幹嘛,自己就先警界起來,圍牆高築後,反而無法正確接收訊息,而做出錯誤判斷。
Thumbnail
說來有趣,當我準備開始面對第25關的任務時,不久後便發現自己跟「家」的概念有種命運中的隔離感,彷彿我與家之間的緣份註定要和一般的想像迥然不同,我也只能臣服這股力量的安排,不過我猜想也不會僅僅只有我一個人如此。 從小我們就被媽媽送往姨嬤家長大成人,在我們出社會前,媽媽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Thumbnail
說來有趣,當我準備開始面對第25關的任務時,不久後便發現自己跟「家」的概念有種命運中的隔離感,彷彿我與家之間的緣份註定要和一般的想像迥然不同,我也只能臣服這股力量的安排,不過我猜想也不會僅僅只有我一個人如此。 從小我們就被媽媽送往姨嬤家長大成人,在我們出社會前,媽媽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Thumbnail
對於家庭,我總是後知後覺,就連我的太太離開了也是。
Thumbnail
對於家庭,我總是後知後覺,就連我的太太離開了也是。
Thumbnail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希望也是唯一一次,踏著滿是碎石的鐵軌,從火車走向月台的體驗。這段經歷讓我更加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愛的無私和堅強。
Thumbnail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希望也是唯一一次,踏著滿是碎石的鐵軌,從火車走向月台的體驗。這段經歷讓我更加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愛的無私和堅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