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社會正處於快速變遷與高度封閉並存的局面。資訊封鎖、官方史觀與意識形態控制,長期壟斷公共論述的空間。在此背景之下,2004年《大紀元時報》2004年發表《九評共產黨》,20多年來已經引起廣泛矚目。
這部作品以強烈的道德語氣與文化批判角度,直擊中共政權的核心本質,既引發海外華人的退黨運動(迄今已有452,322,934人退出共產黨),也在國際形成熱議。本文試圖從出版脈絡、內容結構、影響爭議,以及與其他批判文本比較,全面評介此書的思想意涵與時代定位。 出版背景與時代脈絡 《九評共產黨》於2004年11月由《大紀元時報》首度連載,隨後結集成書。它的出現與中共鎮壓法輪功密切相關,也可視為海外華文媒體在資訊封鎖下的一種反制。該書出版後迅速掀起「退黨運動」,在海外及部分中國民間引發共鳴。這一現象凸顯了作品不僅是政論文本,更帶有文化與精神動員的性質。 核心觀念與批判架構 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揭示中共的「邪惡本質」。其論述並非僅依循西方自由民主的框架,而是訴諸中國傳統倫理資源,強調中共「反人性」「反天道」。它既批判制度暴政,也訴諸文化倫理,將共產主義視為「異端」與「黨文化」。然而,該書也因立場鮮明、筆鋒激烈,而常被批評忽略歷史的複雜性。部分學者評其為「檄文式反共」,既有啟發性,也需讀者保持辨識力。 篇章結構與論述特色 《九評》以九篇社論展開:從中共的起源、暴政、迫害法輪功,到對傳統文化的摧毀與「邪教式」控制,逐層描繪出一個以謊言與暴力為核心的專制政權。其語言激烈,重在譴責與警醒,並以文化與形上學的批判,與一般政治評論有所區隔。 影響與爭議 此書出版之後在海外廣為流傳,據稱促成數以億計的「退黨聲明」。國際媒體亦曾給予肯定,2005年即獲得美國亞裔記者協會獎項。然而,中共則將其視為顛覆性威脅,嚴厲封鎖,並打擊傳播者。這種兩極化反應,凸顯其挑戰性與敏感度。 比較視野:與其他反共論述的對照 如果將《九評共產黨》置於更廣闊的反共譜系,可見其獨特性。 與中國知識分子批判相比(如何清漣、余杰),《九評》更強調形上與文化層面的譴責,較少依賴社會調查數據。與西方學術研究相比(如MacFarquhar、Brady),《九評》缺乏細膩史料分析,但在道德召喚上則更具感染力。 與異議人士宣言相比(如劉曉波、魏京生),《九評》則更突出精神維度,呼籲退出「黨文化」,凸顯文化救贖之意味。由此可見,《九評》既非純然學術,也非單純政治檄文,而是一種文化批判與精神召喚的綜合體。 評價與反思 作為思想文本,《九評共產黨》的價值在於打破單一敘事,使歷史得以被重新審視。雖然其筆鋒過於絕對化,欠缺平衡性,但在當時環境下,卻填補了公共論述的空白。讀者應當既看見它的啟發力量,也理解其侷限性,從而在多重史觀中形成更深刻的思考。 延伸閱讀建議 若欲深化對《九評共產黨》所觸及議題的理解,讀者可同時參考以下幾類著作: ▪︎歷史研究取向 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主編的《文革的起源》系列,對文革的制度背景與歷史過程有精細剖析。 馬若德(Merle Goldman)《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民主運動》,有助於理解專制統治下知識界的掙扎與回應。
▪︎制度和國家行為模式許成鋼的《制度基因》聚焦於極權主義國家制度如何形塑經濟激勵與行為模式,探討法治、財產權保障、政治穩定、資訊透明等制度要素對資源配置與創新動能的影響,有助於理解共產主義制度對中國的絶對掌控。 ▪︎社會經濟批判 何清漣《中國的陷阱》與《中國的潛規則》,揭示改革開放後制度與經濟背後的權力網絡。 馬凱碩(Minxin Pei)的《中國的陷阱》(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則以制度轉型角度剖析中共統治的困境。 ▪︎思想與文化批判 余杰的評論集,如《中國影帝溫家寶》,提供知識分子視角的尖銳觀察。 林培瑞(Perry Link)的《中國的禁忌》,點出「黨文化」如何滲透語言與思維。 ▪︎人權與異議聲音 劉曉波的《未來的自由中國》,以宣言形式表達對民主與自由的訴求。 魏京生的演講與回憶錄,則帶有強烈的民主運動現場性。 透過並讀這些作品,讀者不僅能看見《九評共產黨》所代表的文化與精神批判,也能理解其他研究者或運動者如何從歷史、經濟、制度、思想層面進行補充。如此一來,便能在多重視角中,形成對中共現象更全面的把握。
結語
《九評共產黨》是一面鏡子,照見專制與文化縫隙,也是一聲呼喊,提醒人們反思歷史與信仰的抉擇。它不是冷靜的學術專著,而是一篇時代的檄文。即便讀者對其內容存有爭議,仍無法否認它在思想史與公共輿論場中留下的痕跡。最重要的,不是全盤接受或拒絕,而是學會思辨:如何在多重史觀中辨識真相,如何在價值縫隙中尋找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