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你最珍貴的記憶正一點一滴地流逝。每天醒來,熟悉的世界變得陌生,這種無助感正是全球數千萬家庭正在面對的真實處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三秒鐘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其中超過一半是阿茲海默症。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專家預估到 2050 年,患者人數將突破 1.5 億人。在台灣,目前約有三十二萬名失智患者,其中大部分就是阿茲海默症。這不再只是少數家庭的困境,而是整個社會共同要承擔的挑戰。
從艱難到友善:診斷方式的演進
長久以來,阿茲海默症的診斷並不容易。醫師通常先透過認知功能測驗、病史詢問來判斷病情,並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但若要獲得更確定的答案,往往必須依賴昂貴或具侵入性的檢查。其中一種方式是 正子攝影掃描(PET),能夠清楚顯示大腦中 β-amyloid 或 tau 蛋白的沉積,但價格動輒數萬元起跳,而且並非所有醫院都有設備。另一種則是 腰椎穿刺,抽取腦脊髓液來檢測相關生物標記,準確度雖高,但過程具侵入性,令許多患者與家屬聞之卻步。這些障礙,導致許多患者往往要等到病情惡化,才獲得明確診斷,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早期發現的重要性
阿茲海默症的病程可能長達十年以上,從最初輕度記憶下降到最終失去自理能力,過程緩慢卻不可逆。如果能在早期就確診,醫師便能更快介入,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延緩病程。同時,患者與家屬也能有更多時間準備,規劃未來生活與照護。對阿茲海默症而言,「時間」就是最珍貴的資源,早一步發現,就能早一步行動。
劃時代的突破:血液檢測登場
2025 年 5 月,美國 FDA 核准了第一個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Lumipulse G pTau217 / Aβ42 測試。這項檢測只需要抽取少量血液,就能分析 磷酸化 tau 蛋白(pTau217) 與 β-amyloid 蛋白 的比例,推測大腦中是否已有病理變化。
研究顯示,當檢測結果明確時,準確度可達九成以上。這意味著,醫師可以更快速、低成本地為疑似患者進行篩檢,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進行 PET 或腰椎穿刺確認。雖然仍有約兩成的結果落在「不確定區間」,需要更多檢查,但這項技術已大幅降低診斷門檻。
對社會與家庭的意義
Lumipulse 檢測的問世,為患者和家屬帶來實質希望。它代表阿茲海默症的診斷正在從「難以接近」走向「普及可行」。一管血,換來的不只是檢驗結果,更是時間——能夠更早開始治療、更早規劃照護,讓患者維持更久的生活品質,也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雖然血液檢測尚未能完全取代其他方式,保險給付與臨床普及也需要時間,但它已經讓「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有機會落實的現實選項。
結語
阿茲海默症或許仍是醫療與社會的長期挑戰,但這項血液檢測象徵著新的開始。它讓診斷更友善,讓希望更靠近。未來,隨著技術普及,我們將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就採取行動,為患者與家庭爭取最珍貴的資源——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