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曾經打開電腦準備工作,卻發現自己幾分鐘後就分心滑手機?或是感覺腦袋反應變慢,專注力大不如前?其實,專注力下降並不只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而是多重因素交織下的結果。
發炎:大腦的隱形火災

神經膠質細胞
發炎不僅是免疫反應,也可能蔓延到大腦。當神經膠質細胞長期處於「戰備狀態」,它們釋放的發炎因子會破壞突觸與神經元,造成訊號傳輸變慢,就像網路訊號卡頓。研究顯示,即使在年輕時,若血液發炎指標偏高,到了中年專注力與執行功能也會明顯下降。
血管損傷:腦中高速公路的斷線

大腦灰質與白質
大腦依靠血管輸送氧氣與養分,但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膽固醇會損害腦血管,引發「白質病變」。白質是腦區之間的高速連線,一旦受損,訊息傳導變慢,反應速度下降,更會增加失智風險。換句話說,血管的健康,直接影響腦的效率。
異常蛋白與老化:神經網路的斷裂

腦中堆積的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
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特徵就是腦中堆積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這些異常沉積物會讓神經元死亡,導致記憶力與專注力衰退。即便沒有疾病,隨著年紀增長,大腦體積也會逐漸縮小,處理速度、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
生活方式:看不見的干擾

過量飲酒會直接抑制神經訊息傳遞

過量飲酒會擾深層睡眠
除了生理老化,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專注力下降的重要推手。過量飲酒會直接抑制神經訊息傳遞,並干擾深層睡眠,讓大腦無法休息。部分藥物(如具抗膽鹼作用的感冒藥或安眠藥)則會減慢大腦處理速度,長期使用甚至與失智有關。再加上每天被社群通知、電子郵件和資訊洪流轟炸,大腦的過濾系統不堪負荷,專注力自然「分崩離析」。
找回專注力的三個方法
幸運的是,專注力並非不可逆轉。
- 正念練習:每天花幾分鐘專注於呼吸,能讓大腦神經網路重新連結。
- 認知訓練:透過益智遊戲或電腦化訓練挑戰反應時間,能提升專注力。
- 健康生活:規律運動、地中海飲食和每晚 7–8 小時的睡眠,能改善大腦代謝,維護長期認知功能。
結語:專注是一場投資
衰老無法避免,但專注力的維持卻可以透過自我管理來延緩。正念、運動、睡眠、飲食,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為,正是投資大腦的最好方式。專注力不是一天就能改善,而是一場持續的練習。當你開始行動,大腦就會給你回饋,讓生活再次變得清晰高效。
想了解更多嗎?歡迎到《知識禪修天》的 YouTube 頻道 👉 https://youtu.be/5wERVd1MYo8, 我們準備了更詳細的內容跟你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