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地鐵站的一個角落,曾經張貼過一張「小提醒」:
「請站在右側,讓左側乘客通行。」 這是一個簡單的資訊,幾乎所有人一看就懂。可是,依然有人站在左側,讓後方乘客擁堵。這是「知道」與「行動」之間的落差。
再把時間拉回到 1960 年代。心理學家研究吸菸行為,發現一個更深層的矛盾。人們看過肺癌患者的影像、聽過數據分析,他們無一例外地「知道」吸菸有害。但大多數人依然抽著手裡的煙。這不是資訊的問題,而是信念與行動的距離。
這兩個場景,揭示了一條由淺入深的弧線:知道、理解、認同。

知道:解決「不知道」的問題
知道,是最表層的層次。它解決的是資訊的缺口。
「站右邊」是一種知道,「抽菸有害」也是知道。 知道本身沒有錯,但它往往只是「我聽過了」。
知道能讓我們不至於無知,卻不會自動帶來改變。
理解:解決「不清楚」的問題
理解,比知道更進一步。它解決的是「概念混亂」。
比如,當你明白「站右邊」的目的是讓人流更快, 或者你弄懂「吸菸如何傷害肺部」的機制, 這時候,知識變得更清楚、更合理。
理解能消除模糊,讓我們腦中有了脈絡。
可即使如此,它仍然可能停留在理性思考,而不是行動。
認同:解決「不行動」的問題
認同,才是最深的一層。它解決的是真正的「知行落差」。
當某件事不再只是資訊,不再只是理解,而是觸動了你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你才會動起來。
有些人真正戒菸,不是因為知道或理解,而是因為看到孩子模仿自己點煙的樣子。那一刻,他不只是知道吸菸有害,而是認同「我必須改變」。
認同,帶來承諾;承諾,才會推動行動。
結語
我們以為改變的路徑是「多知道一些」。
但真相是:
- 知道,只能補資訊缺口。
- 理解,能讓概念更清晰。
- 但唯有認同,才能打破不行動的慣性。
所以,下次當你學到一個新觀點時,問自己:
「這只是我知道的?還是我真的認同,願意行動?」
因為知識不會改變我們,認同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