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在心流中的樂樂
樂樂與多多到托嬰中心上學已經滿兩個月了,老師們會不定期拍照記錄孩子們在學校的生活。每次看到那些樂樂多多操作教具時專注的神情,我都可以感受得到他們正專注地活在當下,體驗學習為他們帶來心流的樂趣。
我想那是一種發自內心想要學習與體驗的渴望,也讓我想起一段,刻意遺忘的童年往事。

處在心流中的多多
我的媽媽以前很喜歡送我去學習一些才藝,包括鋼琴、作文、書法、繪畫等。我記得我是滿喜歡去上課的,也參加了一些比賽,得過一些小獎。但是我爸爸一直覺得學那些對我沒有用,男孩子就應該早點當兵,或者多補習考公職。
就算當時的我是真心喜歡去學習這些體驗,也很享受在創作過程帶來的樂趣,曾經得過的獎項,也都激勵著我持續學習的動力。但爸媽觀念上的矛盾卻一直在我內心裡糾結,而我爸爸的負面想法,也在我成長中的大腦逐漸發芽,潛移默化成我內心的另一個自己,「我學這些又沒有用,反正也當不了什麼音樂家或作家。」
而最讓我感到挫敗的,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鋼琴班畢業演奏的那個夜晚。準備上台的我因為過於緊張,雙手無法停止抖動,腦中響起的,全是爸爸那句「學這些又沒有用」的質疑。
後來是怎麼開始和結束的,我幾乎沒有記憶,那是我刻意從人生中刪除的片段。
或許是那種羞愧感吞食了我的自信,還有我那想要學習的慾望,從此之後無論對於正規的學業或課後的才藝,我都不再感到興趣。而這種對學習消極的心態,就從我進入青春期的國中開始,一直到我大學讀了五年才畢業,都還沒結束。
唯一能讓我感興趣的,是躲在那個不需要學習也不怕失敗的小說世界裡。在學校上課除了睡覺,我最喜歡的就是在課本後面或桌子底下藏著小說。當完兵出了社會之後,我也總是隨身帶著一本小說,只要有空就會拿起來翻閱。哈利波特、村上春樹、福爾摩斯、藤井樹、九把刀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小說我都會看。我想也是因為這些小説,讓我持續體驗到文字所帶來的魅力,還有培養專注閱讀的樂趣。但一直到養樂多之旅之前,除了零星有讀過一些關於管理或溝通的書籍,對於自我成長的書籍總是興致缺缺,並不會是我過去想要閱讀的類別。
為了可以當個更好的爸爸,更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的想法與感受,這一年多來我讀了許多有關心理學的書籍,包括《心流》1、《多巴胺國度》、《失控的焦慮世代》2等許多探討大腦科學的著作,也從閱讀中重新找回了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希望能持續將這些書本裡的知識在這趟養樂多之旅中實踐,跟著旅伴們一起培養更多獨自升級的技能3。
看著還在牙牙學語的樂樂與多多,我彷彿也看見了那個曾經對世界充滿好奇的自己。如今,我已經是個進入不惑之年的爸爸,只希望我們都能在這趟養樂多之旅中,持續探索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樂趣。
如果你也在人生的旅程中探索自我,也在育兒的過程裡學習成長,歡迎你加入我的《養樂多之旅》,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我會持續記錄下這段路途,留下每一份啟發與思維,也寫給每一位在混亂中,依然努力學習溫柔的你。
延伸閱讀
1心靈需要的課程|從《心流》理論看育兒:在養育挑戰中尋找真正的幸福感
2慢慢成長的童年|從《失控的焦慮世代》看數位時代的育兒挑戰
3獨自升級的技能|AI時代育兒之路:培養孩子與自我的終身學習力

學習閱讀的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