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前看完這部片時候,我有寫影評,當初看完只是覺得就是一群精神病患找不到解決病根的方法,所以只能透過宗教方式,去解決抑鬱的困境。只是他們解決抑鬱的方式,不是用轉念跟正向思考去逃避黑暗面,而是直接把抑鬱本身看成是幸福快樂的事情,反到主動追求自殺、主動去殺人,在把它看成這種事是很幸福,所以就變成了這種邪教片了。

抑鬱症好像是這部電影的一大重點。主角丹妮(佛羅倫斯普伊 飾),本身就有抑鬱傾向,加上自己妹妹就是個真正的躁鬱症患者,所以電影開場,所有的鏡頭畫面都極為灰暗。開場畫面是一片黑夜中的叢林,空無一人,但卻有個不明女聲在呻吟,再來是丹妮的房間,幾乎是暗到看不清房間內部,連後來出現的男友克里斯(傑克雷諾 飾)跟朋友吃飯的餐廳也很黑,妹妹吸汽車廢氣自殺的房子內部,更是暗到極端。幾乎這群主角在進入瑞典小村莊前,畫面都是很故意的調暗,而一到小村莊就變成很偏激的亮,像是畫面故意調亮,可能有特別打光。這種反差手段,似乎都是在暗示導演對於抑鬱症的觀點。

前面灰暗畫面,似乎就是在暗示社會對抑鬱症的冷漠。丹妮身邊的所有人,幾乎都在嘲笑抑鬱症這件事,而自己的男友克里斯,還煽動丹妮不要去理會患有躁鬱症的妹妹,因為他覺得精神疾病只是種討暖想吸引人的幼稚病,包括男友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在勸阻克里斯趕快分手,結果妹妹最後竟然自殺。
開場的灰暗場面,就像是在說明社會中常輕視精神病的問題,覺得精神病好像沒什麼大不了、根本像是無病呻吟一樣,而真正社會中,這種人的確也不勝枚舉,一堆人對於精神病的看法就是無病呻吟,就是抗壓性太差,但卻不明白精神病是可以殺死人的。然而電影中的克里斯,即使面對女友妹妹的死去,他似乎也是一副不想同理這種事的感覺。
然而電影也沒有透漏為什麼妹妹要自殺的理由,只知道爸爸媽媽吵架令她煩躁,所以一氣之下殺死自己,也殺死雙親。只是爸媽吵架就要搞出人命? 似乎有點誇張,所以真正的自殺理由,反而比較偏向放在精神疾病上。佛羅倫斯普伊開場就演法,就很像抑鬱症患者,所以她與身邊人格格不入,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身邊每一個人都在看輕抑鬱症,沒人想同理,實在可悲。當然! 除了皮爾(威廉·波姆根 飾) 這個把他們引入活人獻祭的朋友除外。

然而,一進入的瑞典小村落,一切都變了,原本一片黑暗的畫面風格,瞬間切換成光線很亮,畫面很白的風格,像來到完全沒有黑暗面的地方。這村莊也像是來到渡假勝地,彷彿剛從地獄裡走到天堂來,進來村莊就先要體驗24小時的永晝。一開始丹妮吃下了迷幻蘑菇後,讓她昏頭轉向後,看到自己手上長出青草,後來不舒服跑到了廁所裡嘔吐,廁所光線又變得像前段風格一樣非常灰暗,她死去妹妹的幻影又突然出現在鏡子裡,丹妮嚇到跑出廁所,後來發現原來都只是一場夢。
這一段雖然主要村民都還沒出現,但這永晝初體驗,跟他們吃下的蘑菇,這已經給丹妮的初步洗腦,是在暗示丹尼只屬於這裡,不可能離開,如果離開就會在回到黑暗面去,去面對自己死去的妹妹,也暗示除了這裡之外的世界都是灰暗。丹妮一開始很排斥,但她可能沒想到,她最後會一步步被洗腦成這裡是你唯一的家,因為這裡,是唯一能夠讓她治癒抑鬱症的地方。

一進入村落,這些村落的人們一看到主角一行人,只跟丹妮一人握手說歡迎回家,暗示丹尼是會唯一存活在這裡的人。到了他們寢室,木牆上的圖騰都早已暗示丹這行人接下來的命運。

隔天的懸崖節,兩個老人因為已滿72歲壽命,照當地習俗他們得自我了斷結跳下懸崖,其中男性老人因為是腳落地所以沒有馬上死,其他村民同一時間一起哭喊,好似老人的痛苦他們都能感受到,有極強的共情能力。最後村民們就拿著木槌,去搥碎老頭的臉,讓他趕快死去,當地人稱作這是週期的結束,不用面對衰老,而是有辦法結束自己生命,這是一種榮譽,並非不道德行為。看似一派胡言,丹妮自己也受不了想吐,但她卻不知道,這場自殺習俗是在治療她的抑鬱症,所以她在懸崖下把兩個老人看成爸媽的屍體,還有自己妹妹也在懸崖下吸著汽車廢氣還沒死,眼睛還看著她。
這段我2019年時候看,我看不懂,但我現在似乎懂了,這是一種洗腦,對丹妮來說這是種治癒。妹妹雖然是自殺,但又如何? 爸媽被妹妹害死又如何? 這兩個老人也自殺阿? 其中一個老人也是被村民殺死,村民都是一家人但都敢動手,這裡豪不介意自殺跟殺人這種事,只要儀式需要,沒什麼不可以。所以丹妮幻想妹妹跟爸媽也是因為獻祭而死,這是榮譽、是對上天的表示,這樣想雖然不道德,但這也是她唯一能根除憾事的方法。而這段懸崖節,畫面是非常光亮,有種強迫人要把這種事看的很正確一樣。

後來丹妮受不了村落詭異的道德觀而想離去,但皮爾卻持續對她洗腦,自己雙親也是大火中逝去,但他們治好了他,我跟你是同類,這裡是唯一能治好你的地方,如果離開了,男友克里斯根本也不想同理你的抑鬱。
這裡看似一種洗腦,但也是一種治療。

再來的五月柱活動,五月柱是北歐仲夏節的慶典活動之一,這節日是在慶祝寒冬的過去、夏至的到來,有生育、豐收、強大生命力的意思,通常也是北歐永晝的開始。對應電影中,丹妮在下著雪的灰暗冬天裡失去家人,現在卻在這個陽光明媚的五月柱慶典跳舞,有種重見天日的感覺,脫離了逝去家人的傷痛,現在! 在這裡要迎接新的家人,要脫離苦海了。最後還跳舞跳到忘我,似乎突然能夠與這些鄉村姑娘共情、自己腳上又看到長出青草的幻影,說明她是屬於這裡,這裡就是她撥雲見日的重生之地。

當上五月皇后後,村民們異口同聲地說: 「我們是一家人了」,在群人們歡呼新五月皇后的誕生,丹妮也在群人中看見自己父母,這似乎是一種釋懷,一種放下。丹妮也被徹底邪教化,更正確來說,她抑鬱已經越來越漸癒了,對父母跟妹妹的走,似乎也越來越看得開。
克里斯在丹妮當上五月皇后後,跑去跟橘髮妹性交,代表這人對丹妮的情感不忠,也代表這男的是徹底渣男。丹妮在門外看到男友在性交,馬上嚎啕大哭,跑到房間裡崩潰。因為克里斯是她活在這世上能依靠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在丹妮崩潰時候,身旁的年輕女孩竟然有辦法與她共情,與她一起大叫、崩潰,好像能瞬間以心印心,能分攤她的痛苦一樣,所有姊妹都是她的依賴、都是她的依靠、都有辦法理解她。不像外面世界,各種人對精神病的看輕、以及男友的假同情,這裡反而對丹妮來說是世外桃源,因為這裡的同情能力是外面不可能有。

最後9人的獻祭,丹妮決定要把自己的男友放上祭壇燒死,也說明她能斷除她在世間裡唯一的掛念,男友死了後,她就無牽掛,能永遠留在這裡,成為這裡的一份子。最後她露出一抹笑容,看似強顏歡笑,實際上是種境界上的提升,她終於無牽無掛,終於徹底邪教化,她也會在這裡一輩子,永遠不用再回到那個對精神病冷漠的黑暗社會,她的病也好了,只是她的治癒方式不是治好這個病,而是喜歡上這個病。

這裡沒有隱私、沒有個人、沒有自我意識;只有公開、只有團體、沒有自由意志而只有信仰。這種拋棄掉個人存在,完全附合集體,完全服從信仰,共產黨都沒辦法做到徹底,能做到徹底的失去自我服從信仰,只有宗教做得到,根生蒂固讓你發自內心的成為沒有靈魂的木偶,上帝的奴隸。這就是信教的風險,如果信到的教是好宗教,那人生的廣度會更廣,但如果信到爛宗教,那就是像這部電影一樣,靈魂被抽離掉,只剩下空殼,沒有思考能力。
可是對丹妮而言,這人已經是徹底絕望了,加上她有精神病的傾向,腦袋會一直不自覺投入最悲慘的一天不斷重覆。如果精神病無藥可救,沒有人理解、看醫生也沒用,那怎麼辦? 是不是有可能宗教有辦法透過洗腦的方式,去根治你的病,用精神面對持精神病,反而可能有用。
可是這部電影的宗教是邪教。它不但沒用正統宗教的方式去勸化人,反到用刻意反道敗德的方式去洗腦人,可是女主角卻被治好了!? 或許因為這是藝術品,所以它可以脫離道德的界線,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

邪教洗腦能治癒抑鬱症,那邪教還是邪教嗎? 這部片演出了社會對於精神病的冷漠還有束手無策。抑鬱症、憂鬱症、躁鬱症,好像很難根治,根本想不到辦法,或許這一切都是病患想太多,根本沒那麼嚴重。而這種輕視,反應出現代社會對於精神面的不拿手。所以害得女主角只能找上宗教,可惜了! 她碰上的是邪教。
為什麼導演要設計邪教來治癒精神病? 我看到的是,可能導演對於宗教也是抱持不信任的態度。宗教讓你透過放棄世俗的情感,去依附一個空泛的信仰,這樣做法,可能剛好也能放棄讓人不堪回首想割捨掉的情感,自然殺人跟自殺這種事即便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也能放下,因為自己一切無著,成為沒情感的空殼,只有空泛的信仰。這樣看起來好像是治好抑鬱症,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那是一種放棄活著的墮落。

導演挑戰了道德觀,與其讓你受惡魔牽纏而痛苦,不如把你也變成惡魔;與其讓你受精神病痛而苦,不如讓你喜歡上精神病,不去治病,而是讓你喜歡上生病,這樣就治癒了。所以這部片成功達到驚悚片的高攀,他折磨了人的三觀。
反而這種片告訴我們。殺人跟自殺,從來不是道德觀,而是人天生本來就厭惡這種事,就像每個人看到這種片,都會難受一樣。但以藝術角度去看,這邪教團真的也有意思,也很聰明、也很令著迷。是一個可以續集的電影,甚至我覺得可以IP化,裡面有非常多人物可以有故事,還有這邪教團的存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如何滲透現實社會去引渡祭品近來,為什麼他們每個人都放棄正常生活來到這裡? 這社會到底被他們視為多麼不堪的存在? 這些都很值得再多講一點故事,也一定有很多東西能寫。
不知道導演願不願意發展續集,如果有,我超期待,很期待丹妮怎麼在裡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