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了一個字的寫法、對課堂上的東西很難吸收等等,可以如何改善呢?原來其中一個方法是用手去寫字。我在這裏分享了比較手寫和打字的大腦研究,介紹用手寫字的好處,並探討在生活上甚麼情況下用手寫代替打字,會對記憶、深度思考和學習新知識的吸收有更好的效果。生活就是充滿令自己活得更好的機會,歡迎大家來看看這些提升大腦運用的冷知識。
新認識的兩位朋友用電話發短訊的輸入方式均是「手寫」,我說「這很慢呀」,她們同聲秒回:「但這幫助記憶喎!」
短短的一個對話,令我聯想到究竟手寫與打字對腦部運用有甚麼分別,於是翻查了資料。(研究原文的連結請見「參考」部分)

那個更能運用大腦?手寫與打字大比拼
針對手寫與打字其中一個研究,把參加者分成兩組,一組在平板電腦用觸控筆書寫,另外一組用鍵盤以打字方法把文字輸入,結果發現這兩種方法對腦部運用很不同。至於用觸控筆和實體筆方面,研究員指出二者對活動腦部的效果相若,所以「手寫」在本文中泛指數位筆與實體筆書寫。
手寫的好處:有助深度思考和學習
歸納起來,手寫使用了感覺(sensory)、運動(motor)和認知處理(cognitive processing)的神經網路連結,有利消化及整合訊息、深入思考和創作,對深度理解新資訊和強化記憶有幫助:
- 手寫的速度較打字慢,容許腦袋有更多時間去消化及整合訊息,有利進行較深入的思考。
- 手寫牽涉用手拿着筆在紙張上作出細微的動作,去寫出所想的文字。這個過程運用了腦部多個皮層,包括視覺、感覺及運動。手寫廣泛地激活了這些區域,並把它們連結起來,形成複雜的神經網路。
- 這些區間連接性對記憶和整合新資訊很關鍵,有助提升學習效率。
- 腦神經造影顯示手寫也運用了較多與批判性思考和創意有關的大腦區域。
打字的好處:速度取勝
打字有利迅速記錄資訊,但牽涉的神經迴路較少,比起寫字是較為被動的認知運用:
- 打字速度快,能迅速記下出現的資訊,適合作腦震盪及記錄快速產出的意念,而非深度思考。
- 打字主要是有次序的用手指點按鍵盤,用上的腦部功能是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和重複的肢體活動指令。相對於手寫,所用的認知功能較低。
左右腦亮燈|手寫中文字和英文字有分別嗎?
雖然都是文字,但研究發現中英文書寫是很不同的大腦運作。
英文是字母語系,運用數目相對少的字母去串成文字。中文是語標文字系統(logographic writing system),從記憶中讀取與意念或字形有關的符號,數目比字母繁多。
腦神經造影顯示在書寫英文時,主要活躍的位置是左腦的語音處理功能區域(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reas)。相對於橫向(linear)的英文字,中文字的字形複雜,有不同部分和組合方法,書寫中文時出現較多活動的部分是在右腦,特別是處理視角和空間功能的區間(visuospatial processing areas)。
這樣看來,用手寫這兩種語言是分別激活了左右腦,對運動腦部都有裨益。
手寫雖慢,卻原來是快?
為了快速,人們寫短訊、電郵、工作文書等等都會用打字的方法,也有採用更加方便的聽寫(dictation)功能或索性錄製一段語音發給對方。節奏急促的現代生活,看來是沒有甚麼誘因去令人們轉為手寫。
參照上面研究的發現,手寫比起打字雖然慢很多,卻有利更加深入和仔細的構思,看似慢卻或能幫助我們更省時的去產出理想的內容。
那些生活場景可以用手寫代替打字?
手寫的長處是幫助深度思考、強化記憶和令學習更加深刻,可能值得我們試試在生活上找合適的情況,用手寫代替打字,以得到這些好處。
我在想,用手寫的方法去寫文章初稿,會否能更快地寫出到位的內容,省減了修改的次數?
工作計劃書、報告等等,用手寫來擬定大綱,或能令思路更清晰、結構更加慎密?
做筆記時用手寫的方法,也許有助更透切的理解,和幫助自己對所學的新知識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寫日記本身已經是梳理自己思緒和感受的好方法,如果用手寫,會否有更徹底的效果?
日常有很多運用文字的場景,能偶爾放下對速度的要求,去騰出一點空間給手寫一個機會,就可以讓腦袋做做運動了。
參考
(1) “The Neuroscience Behind Writing: Handwriting vs. Typing—Who Wins the Battle?” Life (Basel). 2025 Feb 22;15(3):345.
(2) “Handwriting but not typewriting leads to widespread brain connectivity: a high-density EEG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6 January 2024.
繼續看
有興趣了解怎樣用書寫和日常用字去改善情緒?歡迎你來看這兩篇:
很感謝你讀到這兒,讓我的文字能夠與你觸碰🌻
這篇文章由我親自創作,並非AI生成。我是版權持有人。
如欲轉載或引述,敬請預先取得我的同意,謝謝!(聯絡電郵:wongbiyee322@gmail.com)
文字©黃璧怡
圖片© — 見圖片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