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兩章中,神先命令數點以色列的軍隊(第一章),再安排他們圍繞會幕安營(第二章)。第三章則轉向核心——利未人的職任與呼召。這一章顯示神在祂的子民中設立祭司體系,使整個群體的中心——敬拜與聖潔——能持續運作。 《民數記》第三章讓我們看見:神的百姓不只是行軍的隊伍,更是一個敬拜的群體;他們的軍紀源自神的同在,他們的同在由利未人守護。 一、利未人的揀選與分別(3:1–13) 本章開頭回顧亞倫的家譜(v.1–4),指出他四個兒子中,拿答與亞比戶因獻凡火被神擊殺,只剩以利亞撒和以他瑪存留。這提醒人:敬拜的事奉不能憑己意,只能照神的規矩。 接著神明確吩咐摩西:「你要使利未支派近前來,使他們服事亞倫」(v.6)。利未人被分別出來,不歸入其他支派的軍隊,而是歸給祭司亞倫,協助會幕的事奉。他們要看守帳幕、照料器具,擔當與敬拜相關的一切責任。 神又宣告了一個深刻的神學原則:「利未人要歸我……他們代替以色列中一切頭生的」(v.12–13)。這裡揭示利未支派的屬靈地位:他們是神所贖回的,代表以色列全體長子的生命。他們的存在,是恩典的記號——神以一支派代替全民,使祂的聖潔與憐憫得以並存。 二、利未人的家族分工(3:14–39) 神吩咐摩西在西乃曠野再一次「數點利未人」,但這次的標準不同。第一章數的是二十歲以上能出征的男丁;第三章則數一個月以上的男嬰——因為利未人的「戰場」是服事,而非爭戰。 利未支派分為三個宗族,按他們祖先的名字:革順、哥轄、米拉利。 革順族。住在會幕西邊,負責帳幕的幔子、罩棚、帷子、繩索等(v.25–26)。他們守護的是遮蓋之物,象徵神榮耀的外在表現。
哥轄族。住在南邊,負責至聖之物——約櫃、桌子、燈臺、壇與聖器(v.31–32)。他們服事的位置最靠近神的同在,提醒人敬畏。
米拉利族。住在北邊,負責帳幕的板、閂、柱子、帶卯的座(v.36–37)。他們擔當結構的重量,是敬拜群體的支撐。 每族都有領袖、數目與責任,顯示神對服事的精細安排。至於亞倫一家(祭司),則安營在會幕東邊——入口處,作全營與神之間的中保。東邊是日出的方向,象徵啟示與榮光,祭司的職分也正是將神的光照臨百姓。 三、利未人替代以色列頭生的(3:40–51) 神吩咐摩西數點全以色列一個月以上的頭生男子,共有二萬二千二百七十三人(v.43)。利未人共有二萬二千人,神命令以利未人「代替」以色列的頭生。那多出的二百七十三人,則要按每人五舍客勒贖回(v.46–48)。 這是一個深具象徵意義的舉動:神以利未人代替頭生的,顯示祂以代贖的方式保存生命。贖價制度揭示屬靈的原則——一個人代替眾人,生命以生命相換。這是基督救贖的預表:祂以自己成為「長子中的長子」(西1:18),用祂的血贖回我們,使我們得以服事神。 四、神學意義 1. 聖職的本質:被揀選而非自取 利未人不是自願報名,而是被神選召。事奉的權柄不是地位,而是呼召;不是特權,而是責任。2. 代贖的原則:神以一代眾 利未支派代替頭生的,顯示神的救贖秩序。人本該屬於神,但因罪而疏遠;神以代贖恢復關係,這正是基督救恩的雛形。 3. 事奉的多樣與互補 三個家族各有任務:有的搬運、有的遮蓋、有的支撐。沒有人能獨自完成整個敬拜體系。這預示教會中各肢體按恩賜服事(林前12:4–7)。 4. 敬拜的嚴肅性 拿答與亞比戶的事件提醒人:親近神是恩典,也是聖潔的重任。神的同在既是榮耀,也是火。敬拜若離開聖潔,就變成凡火。
五、基督論的指向 利未人預表基督與教會的事奉。 基督是那位真正被神揀選的祭司,為全人類代贖(來9:11–14)。祂成就了代贖的原則,使屬祂的人不再需要藉著血祭得以親近神。在祂裡面,所有信徒都成為「君尊的祭司」(彼前2:9),承續利未人的使命:服事神、見證祂的榮耀。 而三族的分工,也可見於教會的屬靈圖像:有些人如革順,負責維護敬拜的外在見證;有些人如哥轄,守護神話語與同在的核心;有些人如米拉利,默默支撐群體的結構。這三者共同構成敬拜的全貌,顯出基督身體的豐富與完整。 《民數記》第三章讓我們看見:神的子民不只是「組成軍隊」,更是「建造聖所」; 他們的身份不是戰士而已,更是服事者。在曠野行軍的中心,是神的同在;而神的同在,藉著利未人的服事得以維繫。 今日的教會同樣蒙召如此——在基督裡被揀選、被代贖、被分派。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利未人的後裔:被召在世代的曠野中,守護敬拜、維護聖潔、承載同在。因有基督在我們中間,我們才能在行進中不失焦點,在服事中不失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