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百年殖民說」到身份政治:解放的理論與新壓迫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警告:如果你看到「殖民」就自動認為它是全然負面的詞彙的話,請你按下左鍵立即退出這個網頁。

  明天就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典禮,我想起了當年的得主劉曉波曾經說過的一句驚人之語:「中國需要(當)三百年殖民地。」

  當我和我在美國的同事談起這件事,他回了一句「很奇怪」(That's weird)。據說這是一種委婉的鄙視——他大概覺得這種為殖民辯護的言論既在道德上不正確,也在智識上不入流。畢竟,在當代學術正統裡,「殖民主義」幾乎等同於絕對的惡,質疑這一點就像中世紀質疑地心說一樣危險。

我想我應該在這裡做個道德宣言說一切殖民主義都是惡的。不,我覺得一個宣言太少了。讓我這樣宣言:神創論、西方偽史論、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光明會、反疫苗、氣候變遷否認論、以及認為妙麗與榮恩是天作之合的任何觀點——都是狗屎,我嚴厲譴責它們。

  但問題在於:如果我們把道德標籤暫時放下,看看實際的歷史經驗,會發現什麼?香港人正在用腳投票——數以十萬計持有BNO護照的人寧願到英國當「次等公民」,也要離開「回歸祖國」後的香港。進一步言之,如果讓他們選擇活在1995年的殖民地香港,還是2025年的「中國香港」,答案不言自明。當人們寧可逃離已經解殖的前殖民地去到前殖民宗主國,這個事實本身就是對「去殖民=解放」這個等式最殘酷的反駁。

  理論家們會說:殖民者從來沒有善待過殖民地民眾,所以劉曉波的論斷是不切實際的。但這忽略了一個更尖銳的問題:那些「解殖」後的地區,有哪個過得好了?哪個「本民族政府」真正善待過民眾?所有的失敗都被方便地歸咎於「殖民遺毒」,但這種解釋能用多久?津巴布韋獨立四十多年了,委內瑞拉從未被殖民,它們的災難要怪誰? 更根本的問題是「標籤」的欺騙性。舉例來說,某個陝西富平的政客真的和陝西農民是「同族」嗎?事實上,他的利益可能與某個山東萊州的筆桿子、某個列寧格勒的前特務或某個普利托利亞的電動車大亨更接近。他的女兒在哈佛,農民的孩子可能輟學;他的家族資產以億計,農民可能因病返貧。他們之間唯一的共同點是都叫「中國人」——但這個標籤掩蓋了真實的權力關係。

  為什麼理論家們就以為「現在是中國人治理中國人」了?這是一個意識形態幻覺。「民族自決」聽起來美好,但實際上只是黃/黑皮膚的精英替代白皮膚的精英,而人民在兩種情況下都沒有真正的權力。更糟的是,殖民者的統治至少界限清楚,沒有人會被「英國總督是我們自己人」的話術欺騙;但「某主席是中國人」這個標籤,掩蓋了他和陝西農民之間深刻的利益對立。

  劉曉波的「三百年殖民說」對某些人來說刺耳而粗暴,但他可能想表達的核心是:善治比統治者的族裔更重要。在法治與暴政之間選擇,人們會選法治——無論它來自誰。這不是在美化殖民,而是在控訴:當「祖國」變成噩夢,任何出口都是希望。

  這讓我想起周星馳《鹿鼎記》電影裡的一幕:當陳近南要摧毀大清龍脈時,韋小寶問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在康熙的治下,大家有飯吃、有書唸,他是不是漢人重要嗎?中國人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但就是這個婊子生的、戲子演的、在搞笑片裡嬉皮笑臉的角色,一句話就問到了那些讀了十年博士、精通史碧瓦克和薩伊德、用「主體性」和「去殖民」武裝自己的教授們不敢問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來應該是左派最擅長回答的,但現在所謂的「左派」卻只講身份政治——痴迷於文化認同、去殖民化、話語權,卻對習近平和農民之間的階級鴻溝視而不見。從佔領華爾街的「我們是99%」到今天的「檢查你的特權」,左翼話語經歷了關鍵的轉變。2011年,矛頭還指向華爾街和經濟不平等;但到了2016年桑德斯挑戰民主黨建制派時,身份政治已經成為主流,而桑德斯成了「白人男性」。這個轉變絕非偶然——企業很樂意擁抱多元化的董事會,卻極力反對工會和財富稅。當左翼不再談論階級,而只談論身份時,得利的是誰?是那些可以用「覺醒資本主義」洗白、用多元化包裝來掩蓋經濟剝削的既得利益者。

  當身份政治走過了頭,就變成種族本質主義,打著種族平等的旗號,將所有的「有色人種」固化在他們的標籤之中。加州大學系統要求申請者寫「多元化聲明」,本質上是要求人們表演自己的身份——你必須證明你的族裔、性別、性取向如何讓你「特殊」。亞裔學生被期待要談家族移民史、文化衝突;黑人學生要展現「克服逆境」;拉丁裔要談雙語身份。這不是在解放人,而是在要求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刻板角色。更荒謬的是對「不夠authentic」的指控——黑人保守派被罵「不夠黑」;亞裔如果不會說母語就被質疑身份;拉丁裔支持共和黨會被說「背叛了自己的族群」。這種話語體系本身就暴露了問題:它不是在消解種族範疇,而是在強化種族範疇——是一種用進步的語言包裝的新種族主義。

  正是這種一切膚色化的結果,令正常人感到噁心。當一個白人工人失業了,卻被告知他享有「白人特權」;當亞裔學生成績優異,卻因為「代表性過高」而在招生中被懲罰;當人們連討論問題都要先審查彼此的身份資格——普通選民感到的不是正義,而是荒謬。川普的第二次當選就是搭了這股浪潮。他不需要提出什麼深刻的階級分析,只需要說「我們不玩這套身份政治」,就能贏得那些厭倦了被貼標籤、被教訓、被迫表演「政治正確」的選民。

  現在川普開始大砍DEI預算、調整聯邦撥款,許多大學的人文學科只能關門大吉。對這些後殖民學者而言可以說是「求仁得仁」、「光榮就義」了……嗎?不,受影響的不是他們。那些推動這套論述的資深教授依然坐擁終身教職、學徒軍團和401A退休金計劃,還有閒情逸致評論Sydney Sweeney的牛仔褲廣告中的「白人性身體展演」,或是討論《黑豹》是「非洲未來主義的去殖民想像」。而那些買不起American Eagle牛仔褲的鐵鏽帶工人、生在美國卻只能帶著連字符存在的「非裔美國人」,以及背著數萬學貸的新科博士,則只能在貧窮線上掙扎。

  白人殖民亞非拉可惡,但至少清楚誰是壓迫者。現在的壓迫更精緻——鐵鏽帶工人失業了想抱怨?對不起,先檢查你的白人特權。非裔美國人覺得連字符沒讓日子變好?對不起,你內化了種族主義。年輕學者想質疑《黑豹》的「去殖民想像」其實是迪士尼的13.5億票房?對不起,你還要找工作、拿推薦信、過三級三審。劉曉波說「三百年殖民」後死在監獄裡——但至少他死後被當成英雄。這些人連說的機會都沒有,不是因為國安法,而是因為「批判理論」:它不禁止你說話,它直接告訴你,你想說這些話本身就證明了你的問題。

  明天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也許我們該問的不是劉曉波對不對,而是:當「解放」的理論成為新的壓迫,當「去殖民」建立了更精緻的殖民,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最後聲明:致那些準備批判我是「漢奸走狗賣國賊」或是「殖民主義同路人」的人

本文不是在為任何形式的殖民或威權辯護。

本文是在質問:當「解放」的理論成為新的壓迫,當「去殖民」建立了更精緻的殖民,當「反壓迫」的話語本身成為壓迫工具——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給我貼「殖民辯護者」的標籤,那你只是在證明:這套話語體系已經成功地讓你失去了面對複雜現實的能力。

真正的批判應該是全方位的:批判殖民,也批判打著「反殖民」旗號的新壓迫;批判威權,也批判用「覺醒」包裝的階級剝削;批判帝國主義,也批判用身份政治掩蓋的權力遊戲。

如果連這都不能說,那問題不在我,而在這個不容質疑的體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也無聊
19會員
173內容數
多難平生,難得又逢海上;不祥名字,且作留皮之計。詞不甚工,存之者,存其人而已。
人也無聊的其他內容
2025/09/22
本文探討學術界與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多元、平等、包容」(DEI)與「平等、包容」(EI)理念與實際運作的落差。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觀察,批判這些理念的虛偽性,並指出學術界競爭的激烈以及資源壟斷的現象,最終探討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以及學術生存的困境。
Thumbnail
2025/09/22
本文探討學術界與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多元、平等、包容」(DEI)與「平等、包容」(EI)理念與實際運作的落差。作者以自身經驗和觀察,批判這些理念的虛偽性,並指出學術界競爭的激烈以及資源壟斷的現象,最終探討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以及學術生存的困境。
Thumbnail
2025/09/10
一個清潔員將垃圾車上撿到、殘值不到33元的大同電鍋送給拾荒婦人,卻被依《貪汙治罪條例》起訴,最低刑度五年以上。法律構成要件毫無疑問,但比例原則是否已被拋諸腦後?當社會高喊「犯法就是犯法」,當檢方選擇性嚴正執法,這齣荒謬劇成了最鮮明的司法寓言。
Thumbnail
2025/09/10
一個清潔員將垃圾車上撿到、殘值不到33元的大同電鍋送給拾荒婦人,卻被依《貪汙治罪條例》起訴,最低刑度五年以上。法律構成要件毫無疑問,但比例原則是否已被拋諸腦後?當社會高喊「犯法就是犯法」,當檢方選擇性嚴正執法,這齣荒謬劇成了最鮮明的司法寓言。
Thumbnail
2025/09/09
本文從國會議員究竟是representative或mandate談起,討論制度表面上延續歐陸法系的台灣政治為什麼會出現既授權又否認的現象。此種矛盾現象,源於藍綠兩黨及選民長期以來只聚焦於統獨議題,忽略其他公共議題,使得一切日常立法活動未曾經受任何授權程序,從而產生的民意代表性斷裂。
Thumbnail
2025/09/09
本文從國會議員究竟是representative或mandate談起,討論制度表面上延續歐陸法系的台灣政治為什麼會出現既授權又否認的現象。此種矛盾現象,源於藍綠兩黨及選民長期以來只聚焦於統獨議題,忽略其他公共議題,使得一切日常立法活動未曾經受任何授權程序,從而產生的民意代表性斷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以全世界來說 每個人都是原住民 以全人類來說 各族文化都是母語 白血球也許盲目 但總是奮盡所能 紅血球或許渺小 從不曾忘記本色 人都會笨也都會壞 知識跟智慧能療癒 關於包容 我還太淺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九 歐洲現代語言學的興起約起步於公元十八及十九世紀之間,正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高峰期。在這個殖民和傳教的過程中,大量非歐語的語種逐漸出現在歐洲學者的眼前,並且引起歐洲語言學者的注意。不同語種的比較亦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不同語種的比較似乎必然地偏向不同語法的比較。首先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九 歐洲現代語言學的興起約起步於公元十八及十九世紀之間,正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高峰期。在這個殖民和傳教的過程中,大量非歐語的語種逐漸出現在歐洲學者的眼前,並且引起歐洲語言學者的注意。不同語種的比較亦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不同語種的比較似乎必然地偏向不同語法的比較。首先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作者談論《寬容》一書則指出人類戰爭與殺戮的主因是不寬容,例如對異教徒、不同種族和文化的不寬容,以及自私自利。作者認為寬容應該限制於不妨礙他人權益的範疇內,並主張對自己也要寬容。這樣的寬容才是真正的放過自己,也提醒寬容他人同時也要寬容自己。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作者談論《寬容》一書則指出人類戰爭與殺戮的主因是不寬容,例如對異教徒、不同種族和文化的不寬容,以及自私自利。作者認為寬容應該限制於不妨礙他人權益的範疇內,並主張對自己也要寬容。這樣的寬容才是真正的放過自己,也提醒寬容他人同時也要寬容自己。
Thumbnail
編按︰本篇文章純熟鳩up。概念起源於2019年下旬,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感覺就如《三體》故事描述和預言的一樣,恰巧作者因為身處的政治立場不得不以政治正確的態度表明自身立場。遂萌生起一個「不如老屈佢係背後中心思想指導者」之類的,後來因為覺得想法太荒謬,擱下數年。最近《三體》影集上映,恰巧想說,趁一
Thumbnail
編按︰本篇文章純熟鳩up。概念起源於2019年下旬,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感覺就如《三體》故事描述和預言的一樣,恰巧作者因為身處的政治立場不得不以政治正確的態度表明自身立場。遂萌生起一個「不如老屈佢係背後中心思想指導者」之類的,後來因為覺得想法太荒謬,擱下數年。最近《三體》影集上映,恰巧想說,趁一
Thumbnail
世界有幾十億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之處,每一個人都應被尊重。但被尊重的首要條件,決非透過剝奪別人價值觀而獲得。你可以叫自己做一群人、一頭牛、一條豬,I don't really care,但不能以剝奪普世價值之態而得之。
Thumbnail
世界有幾十億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之處,每一個人都應被尊重。但被尊重的首要條件,決非透過剝奪別人價值觀而獲得。你可以叫自己做一群人、一頭牛、一條豬,I don't really care,但不能以剝奪普世價值之態而得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