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
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和你分享的關鍵詞是:「左右」。
昨天有個孩子問我:「為什麼我畫畫的時候,爸爸說應該坐在『左邊』才是尊位?可是學校頒獎的時候,好像站在『右邊』的比較厲害?」
我一時語塞,卻也因此開始重新想起——
「左右」這兩個字,在我們的生活與文化中,其實藏了非常多有趣的啟發。
—
第一層啟發:生活中的左右之爭,其實常常來自「角度不同」
你有沒有注意到:
- 拍合照時,站哪邊比較顯眼?
- 學校升旗時,重要人物站左側還是右側?
- 客人來家裡坐,應該請他坐左還是右?
在古代中國,從主人角度出發,「左為尊,右為卑」——
就像古人坐北朝南,左手邊代表太陽升起的方向,象徵光明與力量。
但換個角度,如果你站在觀眾那一側,右邊看起來才是焦點所在。
這也難怪,孩子會搞不清楚頒獎典禮時哪邊比較重要。
原來,「左右」誰為大,其實是有可能差異是——你從哪裡看。
也就是說同樣一件事,可能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就有著各自不一樣的解讀**。**
—
第二層啟發:文化中「左右尊卑」的變化與意義
我們來看看中外歷史對「左右」的理解有多不一樣:
在中國古代,
- 官位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左位高於右位;
- 禮儀上主位坐左,賓客坐右;
- 軍隊也常有「左軍」為主力的安排。
但在西方文化中卻截然不同:
- 《聖經》中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
- 英文的「right」同時表示「右邊」與「正確」;
- 西方外交與座次常以「右為尊」。
你會發現,尊卑高下,竟不是絕對的,而是因文化、語境與時代不同而變動。
甚至在中國歷史中,雖然制度設計上「左尊右卑」,但也曾有一些例外——
秦朝就是以右為尊的時代,軍功爵制中「右庶長」比「左庶長」高,連官位排序也讓右丞相在左丞相之前。
另外像是唐代某些時期,「右丞相」反而握有更多實權;
又如軍事布陣中,「右軍」偶爾成為皇帝親軍,也位居關鍵。
語言中也藏著我們對左右的偏好:
- 在中文裡,「右遷」是升官,「左遷」是貶職。
- 「旁門左道」暗示偏門,「無出其右」代表無人能及。
- 英文中,right 同時是「右邊」與「正確」;left 則有「被留下」的負面含義。
這些用法都反映出右手靈活強勢在人類社會中的深遠影響。但當進入不一樣的時代或背景後,陰陽學說、儒家禮制漸漸改寫了這種直覺,讓「左」成為文化、品德與吉祥的代表。
這也讓我們思考:
相同的詞彙與方向,不同的時代、文化、制度,都會給它們不同的意義與排序。
所以這些我們對左右的定義或排序,是不是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默契?或是一種解釋?
—
你呢?
你是否也曾在生活中遇過一個「左右為難」的選擇?
或是曾被某些習慣、語言、標準影響了自己的方向感?
願我們不只是盲目站在左邊或右邊,而是能理解背後的脈絡與思維,在每一次選擇時,都更靠近自己的價值觀。
祝你今天左右逢源,心中有定向。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