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個體戶後,我最明顯的孤單感,不是沒有人一起吃午餐,而是——少了能即時對話的人、少了那份被即時回應的安全感。
無論在職或成為自雇者,我其實都享受「自己找解法」的過程。但真正的落差在於:沒有人可以討論、交流、回饋。以前在公司裡,遇到卡關時只要探頭問一句:「欸,這個流程你之前弄過嗎?」五分鐘內就能得到建議或靈感。
當我開始自由接案後,才體會什麼叫「延遲回饋」的孤單——有時想討論一個點子,卻發現訊息停在已讀,或根本不知道該問誰。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在組織裡,我並不是「一個人」在學習與成長,而是被整個內部網絡托住。
階段一:體制光環消失,迎來價值重啟
我長年被那層「內部網絡」包覆著。它安全、熟悉,甚至充滿默契。那段時期的我,能專注成長、快速累積經驗,正是因為有這些支撐機制——這份「被包覆」,是職涯階段最好的養分。
但離開體制後,我的組織賦予的角色與名片影響力瞬間歸零。在外部世界,沒有人會因為你「是誰的同事」而理你。你必須憑藉自身創造的價值,重新建立連結。
有陣子我自嘲,我每天最常進行深度對話的對象是 ChatGPT。那種從「團隊互動」到「獨立作業」的轉變,不僅是一種心理真空期,更是一次價值重啟。
過渡期的練習:主動貢獻,成為回應者
那段時間,我開始學習「自己成為別人的回應者」。這是一段沒有掌聲的修煉期,但也讓我逐漸習慣——沒有即時回饋,也能前進。
- 主動參與社群: 觀察他人怎麼解題,練習把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學習題。
- 務實摸索: 在案源和產品線不穩定時,決定先靠自己一次次嘗試與修正,學會在不確定中尋找節奏。
每個摸索的回合,都是一場微小的進步。
階段二:信任資產,是組織外最強的靠山
幸好,我用心經營了「真實的連結」。
回頭看,我慶幸自己在職期間,無論是行銷公關、PM、主管,到高階主管幕僚,都需要在「對內整合」與「對外溝通」之間找到平衡。這些經歷讓我深知,所有合作的根本,都是信任與尊重。
這些年累積下來的關係,在我離開體制後,成了最穩定的支撐系統。有些客戶主動邀我合作、委託專案,合作過的協力廠商還會幫我轉介紹。
他們記得的,不是我的職稱,而是我的專業、執行力與態度。
那一刻我才明白——人脈,從來不是名片的數量,而是別人願不願意在你離開體制後,仍願意投資你或與你合作。
經營人脈的本質:持續貢獻,建立「信任的循環」
很多人把「經營人脈」當作社交,但我後來發現: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持續貢獻。
當你讓對方在合作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幫助,那份信任就會慢慢累積。而這種信任,不會因為職稱消失、公司更換而消散。
這幾年,我學到:人脈不該是資源清單,而是關係的養分。
我開始主動分享觀察、寫文章、舉辦小聚,讓人因為我的內容而受益。慢慢地,新的圈子也被我一點一滴長出來。那些你曾幫助過的人、耐心回覆的問題、主動提供的建議,都在不知不覺間,累積成一股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總結心法:在職時經營自己
離開組織團體生活,你會發現真正的靠山,不是部門或主管,而是你過去留下的信任與貢獻。
1. 人脈的本質與延續
- 真正的連結: 人脈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能彼此支持、共創機會。
- 貢獻循環: 當你無所求、無私貢獻時,圈子就會自然形成。在組織裡,我們學會協作;在組織外,我們學會連結。前者靠制度維繫,後者靠信任延續。
2. 在職經營的策略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歌頌自由工作者的浪漫,而是想提醒每一位正在職場的人——學會「在職時」經營自己,才是真正的職涯自由。
我不鼓勵貿然離職。相反地,我真心相信——在職的每一次歷練,都是未來的養分。
你要做的,是在公司給予的舞台上,用心完成每一件交付的任務,把每一位合作夥伴都當作長期關係來經營。當你真誠服務好公司、服務好客戶,你也在無形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職場品牌。
而當有一天,你走向新的篇章——這些信任與專業,會陪你繼續前行,也會在新的舞台上,為你開出下一個連結的起點。
思考題
- 離開公司後,誰仍會在第一時間願意幫你一把?
- 你最近一次「主動貢獻」給別人,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