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本書,也聊聊人生的自由,還有「賺足夠的錢,過自己想要的人生」這件事。我是誰?人應該為何而努力?享受工作是可能的嗎?
自由是什麼概念?李惠貞著作《成為自由人》共有48篇隨筆,以「自由」為主題,談論關於工作、閱讀、旅行、人生等等課題,沒有劇本才能活得最像自己,追求有趣的人生;成為自由人,就是成為自己。
沒有劇本才能活得最像自己,追求有趣的人生;成為自由人,就是成為自己。
首先,想問問朋友你覺得自由是什麼?
若我們以國際全球觀點來看,2025 年 2 月 26 日,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公布 2025 年全球自由報告;自由度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有多種衡量標準,經濟、民主、新聞和人權等;而我們來看全球最自由國家:芬蘭、挪威、紐西蘭、瑞典名列前四名。台灣排名第94。聽到這裡,朋友們有什麼感覺呢?若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全球自由報告。而回看我們自已,對於自由的想法是什麼呢?
自由是工作、人生、旅行的全面,而成為自已的第一步。
也就是我們擁有選擇權,我們常常會用各種理由把自已框住,最後變成沒有選擇,失去了自由;
但這世界確實存在不自由,我想談的是自已念頭上的囚禁,很多事情並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不願意去想,想了不敢去做,或是根本不相信而已。談自由的條件,也就是伴隨而來的是自律和自重,並不是空喊著要做自已,一般人常有誤解,以為自由就是我行我素,事實上並非如此。15-16
首先,我們來認識作者,李惠貞 出版界資深工作者近30年,現以獨立身份推廣閱讀,經營「獨角獸計畫」、「工作相談室」,並擔任台中大里菩薩寺企畫顧問。著有《成為自由人》、《給未來的讀者》,與女兒合著《和媽媽互相喜歡的日子》、《和女兒一起旅行的日子》。
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成為自由人》和《成為企劃人》,除了談自由與選擇之外,更奠定選擇後的堅持執行。
《成為自由人》前言裡引述過一個說法,「我喜歡的一本書把人生比喻作海洋,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就像是一道道浪,不論我們如何評斷波浪,都不會改變大海的本質。波浪不是你,它只是你的一個經驗。」「懷疑的時候,在心裡召喚真實,你不是那道波浪,你是海洋。」
自由,是心態,而不是狀態,在閱讀中找到生命的答案 從閱讀找到療癒的力量,「沒有靠自己的努力去思考、去體驗、去痛苦、去掙扎,答案不會作用在你身上,那只是別人的東西。」
在書中,提到若能時光倒轉,想給當年的自己忠告:「有任何學習機會,就好好去學;有任何好奇的事物,就去探索;有好玩的活動,就去參與;有興趣的演講,就去聽;有機會的旅行,就一分一秒都不要浪費,盡情去拓展視野。」
書裡也提到,她很感謝世上仍有願意當傻瓜的人。這些人不計較得失,願意付出額外心力,全心全意地對待事情,專注在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只做完。一旦知道要做什麼,接下來就只是「如何做」的問題。當你真心想要完成一件事,下定決心,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
時間是無價寶貴的,把握探索體驗的每刻,是我們的自由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