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作不只是人際技巧,更是一種「看見系統」的能力。
本文帶領讀者從山腳的服從者、山腰的協作者,一路走向山頂的整合者, 以「系統思維」重新理解合作的本質。
從交通號誌的比喻談起,說明系統存在的必要與秩序的代價, 並以「慢半拍同事」的故事提醒何時該用、何時該收斂。
文章最後指出:真正成熟的合作,不是避免衝突,而是能在差異與摩擦中, 找到秩序與共構的平衡。
引言
在合作的這座山裡,我們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在山腳,我們學會了自保與相處——懂得在群體中維持邊界,不被他人消耗,也不讓自己成為麻煩。
到了山腰,我們開始懂得參與與推動合作,學會換位思考、協調分工,讓一件事能順利往前。
這一篇,我們要走上山頂——用更高的視野,檢視整個系統。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觀念:在這座「合作之山」裡,每一個高度都很重要。
三者之間沒有優劣,只是代表不同的視角,面對不同的合作情境,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力量,也帶來不同的處理效果。
了解這個觀念後,我們就來談談「與人合作的能力」第四課——站在山頂的整合者,如何運用「系統觀」來處理合作。
一、「系統」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提到「系統」,你會想到什麼呢?
我會想到交通規則、校規、法律、SOP……這些為了「處理事情」而管束人的制度。
很多人一聽到「系統」,就會覺得冰冷、沒有人情味。這也很正常,因為系統本身沒有感性,它的存在是為了協作而生。
但是,當一個系統設計得宜,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就能更順暢,也能大幅降低混亂與衝突,減少合作的成本,並提升整體效率。
你是否也曾遇過交通號誌故障的經驗?
每次在路口等紅燈時,我總被太陽曬得不耐煩,心裡想著:如果一路都是綠燈該有多好啊! 尤其在趕時間的時候,連續遇到幾個紅燈,真的會忍不住想罵髒話。
遇到紅燈這件事,我想很少人會覺得開心吧?
但當交通號誌故障、沒有紅燈也沒有綠燈時,情況反而更讓人焦慮。
在這樣的路口,每個人都得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見機行事。
如果這是一個繁忙的路口,車禍的機率會明顯提高。
即使平安通過,我們的心也會比平常更緊張。
這正是「系統」的意義所在——雖然紅燈令人煩躁,但當所有人都不再受紅燈約束時,混亂與衝突反而會增加。
因此,我們需要系統來協助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事情的重複性越高、規模越大,用系統來處理就越划算。
二、「系統觀」是什麼?
我們剛剛提到了系統存在的必要性,現在來聊聊「系統觀」。
簡單來說,系統觀是一種思維方式——從整體的角度去檢視事件與問題, 理解它們的脈絡,並看見系統架構裡彼此之間的連動與影響。
聽起來有點複雜對吧?
沒錯,系統觀確實比我們習慣的「線性思維」更燒腦。
但一旦能掌握這種思考方式,在處理複雜問題或重複發生的問題時,就會更得心應手。
線性思維:一條因果線
線性思維的核心,是單一的因果關係——
一個因素,導致一個結果。
例如:
- 我下午零食吃太多,所以晚餐吃不下。
- 薪資報表的數字不正確,所以薪水發錯。
- 同事都討厭我,所以不願意跟我合作。
- 今年大家壓力大,都是因為主任把業績目標定得太高。
系統觀:退一步看整體
而系統觀的不同在於——它會再問「為什麼?」。
它不滿足於單一的因果,而是尋找整體的關聯。
例如:
- 晚餐常常吃不下,是因為下午零食吃太多。
那麼,為什麼下午會忍不住吃零食?
是工作太無聊?還是中午沒吃飽?或者休息時間太長? - 薪資報表的數字錯誤,是因為輸入失誤?還是流程設計不良?
我們可以怎麼改進,才能降低錯誤發生的機率? - 同事不喜歡跟我合作。
除了個人因素之外,是否跟工作分配、溝通模式或權責劃分有關?
問題通常出現在哪些情境?
又在哪些條件下合作是順利的? - 主任為什麼會把業績目標定這麼高?
是上層壓力?策略調整?還是市場變化?
如果這個目標非達到不可,我們是否能爭取更多資源、支援或調整方式?
系統觀的思考習慣
擅長使用系統觀的人,通常善於提問「為什麼」,
也能把整體流程與事件拆解開來,分析其中的元素與結構,
檢視那些看似無關、其實彼此連動的關係。
因此,他們的思考往往更全面,也更容易跳脫問題最初的直覺框架, 看到更廣的視野,以及更多元素之間的連動關係。
這樣的特質,使他們能更有效地整合資源,去處理複雜的任務, 或解決那些一再重複出現、令人棘手的問題。
三、系統觀擅長處理的情境
我們剛才提過,系統觀是一種非常耗能的思維。
在先前的文章裡,我們談過人類思維系統可以分為「系統一」與「系統二」——也就是「快思」與「慢想」。
系統觀正是大量依靠「系統二」來運作的。
也因為如此,它能處理複雜的資訊與多層次的關聯,但同時也非常耗費心力。
不過我們也知道,系統二的缺點除了耗能之外,還有一個缺點——速度慢。
那麼,這種慢速的思維模式,究竟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又該收斂呢?
一個慢半拍同事的故事
想像一下,你第一次與一位被暱稱為「慢半拍」的同事一起出門跑業務。
你們邊走邊討論行程——今天要拜訪四個客戶,是開公司的車比較好,還是搭捷運比較方便?
你心想:這些小細節走到門口前應該就能決定好了吧?
沒想到這位同事開口就問:
「這四個客戶裡,哪些是一定要達成的業績目標? 誰比較有決策權?通常他們什麼時段最容易碰到? 開車的話哪裡好停?搭捷運會不會太花時間? 這幾家公司對我們產品的偏好和需求各是什麼?」
你被連珠炮式的問題問得一頭霧水,心想:這人根本不是慢半拍,是「火力全開」吧? 畢竟今天的任務只是例行性拜訪,哪需要想得這麼複雜?
等到太陽西下,你終於明白他外號的真正含義。
這位同事遇到客戶的問題時,總能慢條斯理地釐清脈絡、分析利弊, 把複雜的狀況解釋得非常透徹。
但當情境只需要簡單回應時,他卻沒有直覺反應, 總是陷入長時間思考。
如果沒人即時接話,氣氛就會尷尬。
他太習慣用「系統觀」在思考。
這讓他在面對複雜問題時表現出色, 但在處理簡單任務時,卻顯得笨拙。
久而久之,與他搭檔的人也會被他的節奏拖慢—— 這就是「慢半拍」的由來。
什麼時候需要系統觀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就能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用系統觀來處理。
大多數日常任務,只要依靠直覺與經驗(系統一)就足夠。
不過,當事情變得更具挑戰性、更複雜,甚至一再重複出現卻始終難以妥善解決時,那就是系統觀大展身手的時刻。
當一件事具備以下特徵時,就是系統觀該出場的時刻:
- 問題結構複雜、牽涉多方因素;
- 同樣的問題一再出現,卻始終難以徹底解決;
- 解決過程需要跨部門或跨領域協作;
- 決策影響的範圍大、後果長期。
系統觀的思考方式,會引導我們對這件事進行大量的資訊收集,幫助我們更有條理地理解整個問題的全貌。
不只是蒐集表面的資料,還會把相關的架構整個「剖開」來看—— 檢視其中的關聯性、互相牽動的脈絡,以及不同因素之間的連動影響。
當我們用系統觀觀察與思考時,腦中會浮現許多「為什麼」。
而這些「為什麼」往往不是單一問題的延伸, 而是另一條支線——需要再去蒐集資料、再去探討的方向。
於是,系統觀就像是一張會不斷延伸的地圖, 我們在每一條支線上探索, 讓問題的輪廓越來越清晰,也讓整體結構越來越明確。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會把一個問題完整攤開,擴展性地蒐集資料、擴展性地思考全盤脈絡, 再去檢視這些脈絡之間如何互相影響。
等到開始設計解決策略時,系統觀又會幫助我們整合資源、盤點條件、評估成本與可行性——不只是找到答案,而是確保答案能在現實中被執行。
這也正是為什麼系統觀的思維方式不適合處理簡單的問題,因為它花費的時間與能量都很大。 但當我們面對的是難題——那種結構複雜、影響深遠、牽涉眾多層面的問題時,系統觀便成為最有力量的工具。
四、使用系統觀的時候容易忽略什麼?
人的心智系統有一個很有趣的狀況:一種是把對象當成同類來思考,一種是把對象物化來思考。
我們在使用系統思維的時候,會出現一種「抽離」的狀態。
這種狀態通常是工具性、暫時性的,它幫助我們跳脫情緒反應、立場偏見或比較局部的視角, 去觀察不同因素之間的關聯與相互影響, 讓我們能夠暫時離開主觀經驗的位置,以更高層次的觀察角度去檢視整體系統的運作。
但是,當一個人長期維持在「系統觀的抽離狀態」中,原本用來暫時獲得客觀視野的方法, 被誤用成一種與世界互動的長期模式。
那麼「抽離」會變成我們看待人的習慣,而不再只是一種方法, 而系統觀的冷靜,也會悄悄變成去人化的距離。
這種情況下,系統觀的冷靜、分析、結構性,會慢慢滑向一種「忽略人性的人際操作」。 這不一定是惡意的,但會讓人誤以為「理性」就等於「正確」。
這時,我們可能會變得很擅長設計系統和流程來處理事情,卻非常容易忽略「人」的部分。
而合作往往必須同時兼顧人與事, 當我們只專注於處理事, 卻和夥伴們缺少共識與溝通, 那麼就算有合理的目標與妥當的流程, 最後也只會得到消極的回應,甚至沉默的抗拒。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放棄理性,而是學會切換。
從系統的分析視角,回到人與人的互動現場, 重新去理解夥伴們此刻的處境、他們的顧慮, 以及他們為什麼感受不到那套制度的善意。
在這個階段,「溝通」的意義也會不同。
不是單向地解釋制度怎麼運作, 而是邀請夥伴一起重新看見制度的目的。
讓他們有機會說出自己在流程裡的困難, 讓我們能從他們的角度去修正、調整, 讓這套系統真正能被人使用、被人信任。
所以,制度再周全、流程設計得再好,也都需要夥伴願意參與與配合。
而夥伴之所以不配合,多半不是惡意的抗拒,而是不理解背後的設計邏輯。
當一個人無法看見制度的用意, 也看不見自己在其中擔任的角色, 他就很難對這個系統產生認同感。
相反地,當人理解制度的運作脈絡,並且知道自己在其中的位置與意義時, 合作就會變得比較順利—— 大家會主動協作、主動修正, 甚至主動維護整個運作的平衡。
所以,一個良好的合作,不只是要有規劃與流程,
更重要的是能讓夥伴們達成共識、獲得認同、願意投入。
那樣的系統才真正能長期運作, 因為它不只是被設計出來的, 而是被「共同維護」出來的。
五、怎樣的人需要學習系統思維?
如果是在以前的時代,我會很肯定地說,只有管理者、領導者,或者比較高階的工作者需要。
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我會說──每一個人。
在過去,系統思維常被視為管理階層的工具。它用來設計流程、分配資源、監控效率, 所以我們自然會以為,那只是決策者的事。
但時代變了。
現在的世界不再是線性的、穩定的、可預測的。
資訊流動的速度、問題的複雜度、角色之間的牽連,都遠超過過去。
我們每個人,不論職位高低,其實都生活在一個龐大而相互影響的系統裡。
無論是家庭、學校、職場,甚至社群媒體,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個小系統—— 你做的一個選擇、一句話、一個情緒反應, 都可能引發一連串的連鎖變化。
這也意味著,系統思維已經不只是領導者的能力, 而是現代人要能與他人共處、協作、減少內耗的基本素養。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過去要培養系統思維並不容易。
它需要知識、經驗與討論。
可是在現在這個 AI 的時代, 我們只要借一本系統思維的相關書籍, 在閱讀的過程中與 AI 對話, 再結合自己在生活中各種系統裡的經驗去驗證, 就能在AI的陪伴下練習這種思考方式。
書籍與 AI 都能成為幫助我們學習的鷹架,讓我們只要願意,就能以比過去低得多的成本,去掌握這項能力。
學會系統思維,並不只是多學了一種分析方法,而是讓我們的大腦開始以「關聯」而非「片段」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當我們能看見事件背後的連動, 就能更早察覺問題的起點, 也能避免自己陷入「重複踩坑」的循環裡。
這樣的思考能力,其實是一種新的生存力。
它讓我們在資訊過載的時代裡,不被混亂拖著走;
讓我們在與人合作時,能夠看清關係的節點;
也讓我們在面對生活變動時,有能力主動調整,而不是被動應對。
而這,就是系統思維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它不只屬於管理者或專業者, 而是屬於每一個想要在複雜世界裡, 活得清醒、穩定,並且能夠選擇的人。
六、結語
「合作」在刻板印象裡,常常代表著和諧、順利、沒有衝突。
但真正的合作,其實更接近「有意識的對抗」。
它不是消除差異,而是讓差異能被理解、被運用, 像是風與山勢之間的互動—— 有壓力、有摩擦,但也因此形成新的路徑。
這一篇是〈與人合作的能力〉系列的第四課。
從山腳的服從者,到山腰的協助者, 我們一路談過如何進入團隊、推動關係、形成默契。
而當我們終於走到山頂,視野就不再只屬於一座山。
開始看見群山——看見不同立場、不同系統, 甚至,看見那些衝突本身的意義。
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陡坡,我們可以用系統的思維去理解各種不同的人事物。
而所謂的「對抗」與「合作」,其實並不是兩條相反的路, 它們更像是同一片事物的兩種運作方式。
對抗讓我們抵抗崩塌、維持自我; 而合作,則讓我們在風雨的交錯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只是,多數人習慣用對抗去處理分歧,卻忘了對抗若失去了目的,就會走向毀滅。
而合作思維,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的對抗—— 它在衝突之中尋找共構的可能, 在差異之間開啟新的道路。
許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和準則,我們完全可以發揮創造力,去探索各種可能, 然後找出更好的解決方式。
真正成熟的合作,不是誰讓誰,也不是誰說了算,
而是我們都願意為了更大的整體,去調整自己。
當我們能在差異裡找到連結、在衝突裡尋找秩序, 我們就不再只是團體的一員,而是系統的共同維護者。
這樣的合作,是一種動態的平衡——
它需要觀察,也需要耐心;
需要理性,也需要情感。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在現實的摩擦之中,
學會看見整體、理解他人,
也慢慢學會怎麼讓自己成為能讓合作發生的人。
或許這就是走到山頂後的收穫吧。
不是「終於沒有衝突」,而是知道該怎麼與衝突共存。
當我們能與人、與世界、與自己協作, 那一刻,我們就不只是合作的參與者, 而是能讓秩序重新被建立的人。
🪶 作者的碎碎念
開幕系列的每篇文章幾乎都固定在週五發布。
其實昨天那篇我也已經排版好、準備發佈了—— 只是這第 21 篇,我這週寫了好幾個版本,怎麼看都不滿意。
最後在按下發佈前又重新讀了一次,
結果心裡只冒出一句話:「這是什麼碗糕啊!」😩
於是我乾脆取消了發佈。
本來以為這篇可能得再拖幾天,沒想到今天早上頭腦突然清晰起來, 終於能把想表達的事情好好寫成文章。
說真的,我難以想像——只是一場 A 流,竟然能對我的生活加上這麼多 debuffs。
現在 A 流還在大流行, 祝大家身體健康,千萬別重蹈我的覆轍 🙏。
「開幕系列」的各篇文章都有制作語音摘要,
🎧 若想收聽 Podcast,請點擊圓圓小教室。
也可於 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YouTube 搜尋「圓圓小教室」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