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生活和工作場景上,陸續注意到了一些令人擔憂的AI使用情況。

首先在生活上,youtube陸續會看到大量AI生成的內容,刻意以醫師或專業工作者的形象,爲衝觀看影片的「時間長度」和「觀看意願」,置入許多如假似真的內容,主要吸引中老年人觀看,但許多內容卻未必符合真實情況,甚至可能造成他人困擾。
例如這個有141萬點閱的「某航空公司座艙長品妤」現身說法,不負責任地教導中老年人搭飛機有一系列特殊待遇、可以墊腳在桌版上、將空服員當成私人醫療,甚至還能把空服員當成「在天上的女兒孫女」.....聽起來怎麼有點怪?
這部影片收到了超過2700則留言感謝座艙長品妤的無私分享,但裡面幾乎沒有認出該影片皆為AI生成、提醒大家小心資訊正確的留言,代表已經取得中老年受眾巨大的信任感。
這些影片只為取悅演算法、缺乏思考性,長期觀看會導致思考力下降或注意力稀釋,今天主要存在給中老年人的影片推薦,之後會不會也開始出現許多給幼童和青少年的「低智AI產物」,影響每一代越來越失去獨立思考能力,進而被有心人士操控?
但當我仔細觀察許多人在「工作上」使用AI的習慣後,我發現有一件相同嚴重的事,正悄然發生。
AI是糖衣餡餅還是魔鬼陷阱
那天我和朋友K碰面,他興奮的跟我說,最近有一個創業靈感,是一項在台灣目前完全沒有的商業模式,希望搶先市場投入資金,也想聽聽我的看法。
我好奇現在的進度如何?於是他打開了自己的Notion,把一大段精美的創業計畫給我看。我問這全是你寫的嗎?他說他只出了想法,請AI生成了商業模式和企劃書。
我看完後說:「嘿!如果你在現代有一個新的創業企劃發現還沒有人做過,要小心兩件事:」
一、這是真的沒有人想到的點子(機率很低),還是這個模式根本無法成功?因為失敗經驗通常都很低調,你有沒有先做過足夠的市場研究調查,再請AI修正改進?創業者的初期都是過度樂觀者,很容易把失敗的因素視而不見,尤其AI的誇誇大法更會讓你迷失盲點。
二、請AI生成精美的企劃文案後,過度依賴地把AI的輸出當標準答案,是一件很危險的事!首先很容易得到思考懶惰症,因爲你認為AI總能給出「很合理的回答」,所以你就不再需要嚴謹的推理、對比和驗證,長期下來大腦會逐漸外包記憶與判斷給AI,當沒有AI輔助時反而感到焦慮與無助。
我的AI使用四步驟,幫助建立個人化學習
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善用AI工具?首先應該重新定義AI爲「探索問題的夥伴」,而非照單全收的「文案販賣機」,首先可以先從建立個人化的學習方式開始。
當我知道自己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為「輸出型」,即探索和消化知識後再以自身角度產出,以我自己的使用的四大步驟為例:
第一步驟:保持閱讀習慣
在這個時代,學習是最隨手可得的資源之一,反而篩選「優質內容」成為門檻,書本閱讀基本上能被編輯和出版社過濾掉大部分虛假和垃圾資訊,只要挑選書籍主題合適自己與否就行了,而且我還是很迷戀傳統紙本的沙沙觸感,所以這仍是我的主要學習來源,其次是收聽podcastt。
第二步驟:運動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時刻
在我清晨起床慢跑時,全身力氣都在雙腿移動上,大腦的耗能是最低的時候,我發現在這個時候收聽學習型podcast效果最好,也都能有不錯的創意連結表現;健身時也有類似效果,但慢跑好一點。
運動時我會收聽各種不同的學習型podcast,內容越多元越好,包含生涯探索、親密關係、歷史故事、說書節目、來賓交談、養生健康等,聽到我需要的知識點或金句(老派用法)就停下來用語音輸入在記事本上,固定時間再進行整理,所以我有幾本收藏多年不同的數位筆記本,包含故事筆記、內容筆記和金句筆記。
第三步驟:整理知識內容並親手撰文
我雖不寫日記,但從無名小站時期就有寫網誌習慣,能讓大腦裡的想法透過文字輸出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寫作高峰除了國中會考拿下作文五級分外(沒見過六級滿分神人),是20多歲就在104和Cheers雜誌能有作者專欄區,因此持續寫作幫助自己對於思維邏輯整理是很有幫助的事。
第四步驟:對外發表,留下數位痕跡
我會將同一則內容請AI幫我重新修飾字數,視情況放在Facebook、IG、threads、linkedin和方格子,及製作腳本在自己的podcast頻道安芯上錄透過節目呈現,目的是在網路上留下優質的個人「數位痕跡」,能讓包含企業內訓、演講、授課等任何在公事合作需要找到、認識我的人快速了解,只要遵守「真正找上門大生意都是不認識你的人」的底層邏輯,就能藉此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最後,AI到底取代了誰
很多人不知道,我其實有過大約九次的創業行動,包含線下交流聚會的沙龍媒體品牌、運動機能襪、shisha bar、全台首家poke夏威夷魚生飯、元宇宙虛擬服飾等...但多數都在我親手寫完企劃案後將其毀滅,因此真正的財務損失可謂少之又少,因為每當我深入研究市場後,只要發現弊大於利,且非我的戰場,就毫不留情將其抹滅。
但今天我們能站穩台灣的企業內訓團建活動(Team building)王者的位置(自己講),當然幸運的擁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外,其實回首過往的種種累積,都在這一刻展現最完整和強大的釋放。
AI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奇異點,但不是為了取代你的工作位置或著思考能力,而是應放大你的學習與創造力,好朋友雷蒙曾經說過一句話:「AI不會輕易取代你的工作,但會取代不懂得真正使用AI的人」。
這篇文章我搭配AI輔助還是寫了五個小時,雖然中間有陪寶寶玩和吃了叉燒飯,但我一點也不在乎這裡會有多少台小飛機,也不在乎瀏覽量的數字多寡,我只在意自己的學習輸入歷程(想法)有沒有獲得個人化版本的輸出(行動),即便只是一個小小發現,如果還能順便幫助其他志同道合者進入新的思維藍海,那就功德圓滿了。
作者 李承安 Eddy Li
興趣可以成為志業,運動可以改變人生。

結合運動員、創業者與等多重身份的跨域講師。
廣告媒體人出身,擁有10年業務執行與品牌經營經驗,具豐富企業活動策劃及主講經歷,激發團隊潛能,風格能動能靜、充滿魅力且幽默風趣。
擅長透過教練式領導,結合商業思維與團隊運動,獨家打造各式創新活動與運動主題課程,打造優化企業組織動能。
現職
Podcast頻道 安芯上錄 主持人
烏班圖股份有限公司(樂趣灣 / 激勵運動) 共同創辦人
香港商眾星實業 執行長
中華民國美式躲避球協會 理事長
亞洲美式躲避球協會 財務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