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出差到高雄,一早沿著駁二特區慢跑回到飯店後,打算幫兩位同事叫當地著名的老字號早餐外送,沒想到餐點送來時,見盒子裡的吐司切成四等份放在同一個包裝裡,但我是要讓住不同房的同事享用的,尤其留著半熟蛋液的吐司我實在很難再將它們分開,因此我馬上打給店家詢問他們是不是做錯了?但店員回道這是他們公司規定,餐點如果沒有特別註明,就會放在一起。
我自知溝通無效,於是只好悻悻然準備想辦法自己分別將餐點分出來再送去給同事,誰知道「外送員」馬上跑進來叫住我,說店家通知他更換餐點,請我再稍等一下。於是我在大廳等候五分鐘後,兩份全新熱騰騰分別完整包裝的餐點就送回來了。
這件事讓我很感動,因為我在電話中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對方發現了原來有超出公司標準作業流程外的情況後,不但沒有推託,而是選擇當下立刻處理,主動請外送員回來補送重新包裝。
我猜當初早餐店公司的規範是想要節省包裝以達到環保目的,卻忽略了「叫兩份餐點未必就是要一起吃」的情況,但店員的主動行為,將我原本對老字號早餐店的失望,瞬間顛覆成驚喜與溫暖,更讓我成為最忠實的代言人,日後逢人就推薦到高雄千萬不能錯過這家早餐。

圖為我在香港最愛的華立茶餐廳早餐組合,而非文章中早餐本餐。
仔細想想:這就是一個「值得」的錯誤處理方式。
這家早餐店在標準作業流程上有所疏忽,但他們的反應方式,卻讓人願意再給機會,甚至幫他們成為最佳代言人。
這也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書:《正確犯錯》(Right Kind of Wrong),哈佛學者艾美.艾德蒙森從研究團隊與企業管理出發,提出一個關鍵觀念:
「不是每個錯誤都應該被懲罰,有些錯誤,是通往成長與創新的門票。」
我在16歲開始半工半讀,迄今已經有近20年職場經驗,身為講師、教練與創業家,我發現這個社會並不缺犯錯的人,缺的是願意承認錯誤、願意從錯誤中獲得學習與反思的文化。
但所有的錯誤並不是平等的,有的能讓人成長,有的只是在消磨人心
《正確犯錯》書中提出三種錯誤分類,我再用「早餐店」的故事來舉例:
第一類:基本型失敗──「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我打算在台北市經營一間早餐店,剛開幕第一天卻因為庫存沒叫足夠、搞錯鮪魚蛋餅是哪個帥哥的、忘記上班族小姐的漢堡蛋不加美乃滋與小黃瓜只好重做,甚至找換的零錢不夠還得跑去便利商店換等等...。
這類錯誤,通常來自粗心的疏忽,或準備不足,最簡單避免的方法就是先制定流程與標準化作業,卻往往被忽略。
這類錯誤,就像約好客戶開重要會議,時間過了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注意到行事曆的提醒,導致客戶留下不好的印象,本來是可以預防的錯誤,卻因為粗心大意而發生,這類型的失敗不但無法獲得學習,還會影響品牌商譽,是最低級的失誤。
第二類:複雜型失敗──「不是誰的錯,但就是發生了」
後來早餐店生意上了軌道,有天卻因為支付平板故障+臺電維修導致跳電+門口馬路維修封路,整個營運大亂。
這類錯誤,並非誰粗心或犯蠢,而是多個環節交互出問題,像飛機失事、醫療誤診、活動突發事故,很難單靠一己之力去避免或挽救。
我曾在某次企業培訓活動中,團隊與客戶都已經準備到位,卻因場地方臨時告知承租時段因系統錯誤導致重複出借一個小時,上一場的活動無法準時交還,但我們已經依照規範訂定也付了訂金,雖然後續活動整整晚了1.5小時才開始,但我們能做的是事後自行規劃定場地時可能遇到的風險,需要再設計行前SOP再次確認,以提升我們未來的應變能力。
果然未來再也沒也出現類似的狀況。
第三類:智慧型失敗──「實驗型錯誤」
後來,我決定嘗試引進台南的早餐習慣,試賣魚湯、炸肉卷和鹹粥套餐,雖然套餐組合賣不好,卻意外發現鹹粥單品大賣,後來成為熱門品項。
這類錯誤來自有設計、有假設、有目標的實驗,你知道自己在試驗什麼,也準備好承擔風險,偶爾還能發現意外驚喜。
以我來說,當初策劃前所未見的「運動主題式企業Team building活動(激勵運動)」
,就是這種智慧型試錯,以新興運動設計團建活動在市場前所未見,企業接受程度是未知數,但我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銷售語言、活動模式與參與流程,雖然一開始有碰壁,但我們也一步步摸索,目前已經規劃出一套超過三百家企業在合作後都滿意度極高的模組,而且需求量每年仍在指數型成長ˇ。

李承安 Eddy Li
讓員工敢犯錯,是優秀組織的底氣
很多人問我:「你怎麼讓團隊這麼願意創新?」其實答案很簡單:我們提供足夠的心理安全感。
我們公司名稱叫做"ubuntu烏班圖"(來自古老的非洲部落語言,意指共好與利他),企業文化是錯了可以說,有問題可以提出,沒有人會因為失敗被責備,反而常常因為誠實指出問題而被稱讚,我更是最常試錯後主動和同事道歉的那位。
我想企業團隊能提供的心理安全感,不是來自單純寬容的原諒錯誤,而是信任彼此會在犯錯中獲得學習,幫助大家變得更好,它像是一種信念:「正確犯錯,是通往成長與創新的門票」。
珍惜身邊願意在錯誤中成長的夥伴
下次當你或你的團隊犯錯時,不要急著問「為什麼又做錯了?」而是先問:「這是什麼類型的錯誤?」「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們不用成為完美的人,而是要一起成為願意從錯誤中站起來、走得更穩的人。
我不知道我們做的事情最後有沒有意義,人生的旅途中什麼比較重要?到底是「旅程本身」還是「目的地」?我想我的答案會是「願意同行的夥伴」,並且專注我們能在彼此的生命留下什麼痕跡。
希望這些早餐店的故事有幫助你對於過往的錯誤能更加釋懷,也許下次你的早餐也「被」買錯了,不會那麼生氣,因為你開始明白了:錯誤,不一定是災難,也可以是給雙方帶來學習的禮物。
作者

李承安 Eddy Li
廣告媒體人出身斜槓現役中華代表隊球員,過去曾主持天下雜誌、商發院等經濟論壇,擁有10年業務執行與品牌經營經驗,擅長企業活動培訓及策劃多元團隊建立課程。
生涯超過上百場次企業活動主講經驗,擅長教練式引導激勵人心,能動能靜、充滿魅力且幽默風趣,致力透過創新活動及運動式主題課程優化企業內部組織,協助聚焦核心價值與凝聚向心力。
現職
Podcast頻道 安芯上錄 主持人
烏班圖股份有限公司(樂趣灣 / 激勵運動) 共同創辦人
香港商眾星實業 執行長
中華民國美式躲避球協會 理事長
亞洲美式躲避球協會 財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