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 × 哲學導讀|Emily 吳黛菁
摘要
我們以為愛能填滿孤單,卻常在關係中迷失了自己。
阿德勒說:「愛是一項合作的任務。」 這篇導讀從心理學與哲學出發,帶你理解—— 為什麼越愛越孤單? 因為唯有在自由中去愛,我們才不會失去自我。

越愛越孤單?愛裡的距離與自由|Emily 吳黛菁 方格子導讀版
「在愛裡,我們最常誤解的,不是對方,而是愛的本質。」
—— 阿德勒,《阿德勒的戀愛秘笈》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越愛一個人,反而越覺得孤單?
我們努力經營關係、討好對方,以為這樣就能讓愛更穩定, 卻常常在付出的過程裡,失去了自己。
這篇文章想談的,是「愛裡的自我價值」。
從阿德勒心理學到哲學導讀,我想邀你一起思考: 為什麼有時候,愛讓人更靠近,也讓人更疏離?
💞 愛裡的孤單:不是愛太少,而是忘了自己
有位學生在課堂上說:「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越來越冷淡?」
她的問題不是「愛得不夠」,而是把被愛當成了自我價值的證明。
阿德勒說:「愛是一項合作的任務。」
當一段關係建立在依附與恐懼上,兩個人都會被困在不安裡。 真正成熟的愛,是能夠一起面對現實、一起成長的關係。
🧠 從心理學到哲學:重新學習「去愛」的能力
在哲學導思課〈談愛是枷鎖還是自由〉裡,我問學生:
「你記得的愛,是被愛,還是去愛?」
多數人回答:「被愛。」
因為被愛代表安全與確認,而去愛則意味著暴露與風險。
但布伯提醒我們:「愛不是情感,而是一種關係的態度。」
當我們願意主動去愛、理解、尊重對方的自由時,
愛就不再是考試,而是成長。 去愛的人,才真正擁有自由。
🌿 給自己的一堂練習課
- 觀察自己的取悅慣性:
問自己:「我這麼做,是因為愛,還是害怕被討厭?」 - 練習合作語言:
把「你為什麼這樣」改成「我們可以怎麼一起面對?」 - 保留呼吸的空間:
愛不是綑綁,而是讓兩個人都能自在呼吸的節奏。
✨ 小結:愛的自由,從理解開始
當你不再把「被愛」當作自我價值的證明,
你才真正開始有「去愛」的能力。
愛不是枷鎖,也不是逃避,
而是兩個人都願意在彼此的自由裡,學會理解。
「愛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理解之後才會開花。」—— Emily 吳黛菁
📖 延伸閱讀推薦
- 💬 《阿德勒的戀愛秘笈》—— 愛的合作與成熟
- 🌿 〈談愛是枷鎖還是自由〉—— 去愛的主動權(準備中)
- 🧠 〈人出生就有愛的能力嗎?〉—— 愛的潛能與學習(準備中)
📖 原文出處
原文刊登於:品味閱讀交流會|自我價值與親密:為什麼越愛越孤單
(本文由作者 Emily 吳黛菁 授權轉載至方格子)
作者介紹
Emily 吳黛菁|AI 合作師 × 哲學思考教練
品味閱讀交流會 主理人|Podcast《菁式記錄》製作人。 致力於將心理學與哲學轉化為日常練習, 帶領人們在愛與思考之間,找到更清晰與溫柔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