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價值與親密:為什麼越愛越孤單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阿德勒心理學 × 哲學導讀|Emily 吳黛菁

摘要
我們以為愛能填滿孤單,卻常在關係中迷失了自己。
阿德勒說:「愛是一項合作的任務。」 這篇導讀從心理學與哲學出發,帶你理解—— 為什麼越愛越孤單? 因為唯有在自由中去愛,我們才不會失去自我。
越愛越孤單?愛裡的距離與自由|Emily 吳黛菁 方格子導讀版

越愛越孤單?愛裡的距離與自由|Emily 吳黛菁 方格子導讀版

「在愛裡,我們最常誤解的,不是對方,而是愛的本質。」

—— 阿德勒,《阿德勒的戀愛秘笈》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越愛一個人,反而越覺得孤單?
我們努力經營關係、討好對方,以為這樣就能讓愛更穩定, 卻常常在付出的過程裡,失去了自己。

這篇文章想談的,是「愛裡的自我價值」。

從阿德勒心理學到哲學導讀,我想邀你一起思考: 為什麼有時候,愛讓人更靠近,也讓人更疏離?


💞 愛裡的孤單:不是愛太少,而是忘了自己

有位學生在課堂上說:「我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越來越冷淡?」

她的問題不是「愛得不夠」,而是把被愛當成了自我價值的證明

阿德勒說:「愛是一項合作的任務。」

當一段關係建立在依附與恐懼上,兩個人都會被困在不安裡。 真正成熟的愛,是能夠一起面對現實、一起成長的關係。


🧠 從心理學到哲學:重新學習「去愛」的能力

在哲學導思課〈談愛是枷鎖還是自由〉裡,我問學生:

「你記得的愛,是被愛,還是去愛?」

多數人回答:「被愛。」

因為被愛代表安全與確認,而去愛則意味著暴露與風險。
但布伯提醒我們:「愛不是情感,而是一種關係的態度。」

當我們願意主動去愛、理解、尊重對方的自由時,

愛就不再是考試,而是成長。 去愛的人,才真正擁有自由。

🌿 給自己的一堂練習課

  1. 觀察自己的取悅慣性
    問自己:「我這麼做,是因為愛,還是害怕被討厭?」
  2. 練習合作語言
    把「你為什麼這樣」改成「我們可以怎麼一起面對?」
  3. 保留呼吸的空間
    愛不是綑綁,而是讓兩個人都能自在呼吸的節奏。

✨ 小結:愛的自由,從理解開始

當你不再把「被愛」當作自我價值的證明,

你才真正開始有「去愛」的能力。

愛不是枷鎖,也不是逃避,

而是兩個人都願意在彼此的自由裡,學會理解。

「愛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理解之後才會開花。」—— Emily 吳黛菁

📖 延伸閱讀推薦


📖 原文出處

原文刊登於:品味閱讀交流會|自我價值與親密:為什麼越愛越孤單
(本文由作者 Emily 吳黛菁 授權轉載至方格子)


作者介紹

Emily 吳黛菁|AI 合作師 × 哲學思考教練

品味閱讀交流會 主理人|Podcast《菁式記錄》製作人。 致力於將心理學與哲學轉化為日常練習, 帶領人們在愛與思考之間,找到更清晰與溫柔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菁式記錄
8會員
79內容數
我是 Emily 吳黛菁,哲學諮商師與 AI 合作師,專注於提問力、閱讀教育與情緒修復。透過品味閱讀交流會與 AI 工具,帶領學員實踐哲學思維,建立理性對話力與自我成長力。
菁式記錄的其他內容
2025/09/23
提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能訓練的關鍵能力。本篇文章透過哲學、心理學與 AI 的觀點,解析為何錯誤的問題會帶來不安、拖延與孤獨,並教你如何改寫問題,把思維困境轉化為行動。加入《菁式記錄》,學會用好問題開啟更清晰的人生對話。
Thumbnail
2025/09/23
提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能訓練的關鍵能力。本篇文章透過哲學、心理學與 AI 的觀點,解析為何錯誤的問題會帶來不安、拖延與孤獨,並教你如何改寫問題,把思維困境轉化為行動。加入《菁式記錄》,學會用好問題開啟更清晰的人生對話。
Thumbnail
2025/09/22
「提問力」是 AI 時代最稀缺的能力。本文由《菁式記錄|AI哲學諮商》整理,結合哲學思考、心理學觀點與 AI 對話,帶你掌握菁式三步驟提問法,提升思考與對話深度,讓好問題成為人生的超能力。
Thumbnail
2025/09/22
「提問力」是 AI 時代最稀缺的能力。本文由《菁式記錄|AI哲學諮商》整理,結合哲學思考、心理學觀點與 AI 對話,帶你掌握菁式三步驟提問法,提升思考與對話深度,讓好問題成為人生的超能力。
Thumbnail
2025/08/13
《情緒之書》像一座情感燈塔,照亮你忽略已久的內在暗礁。它帶你辨識焦慮、憤怒、孤獨等情緒的真相,透過哲學對話與心理洞察,追溯根源、釋放壓抑,並學會以溫柔與清醒掌舵人生航向。靈潮之島邀你踏上十題深度問卷的探索之旅,在波濤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安穩航道。
Thumbnail
2025/08/13
《情緒之書》像一座情感燈塔,照亮你忽略已久的內在暗礁。它帶你辨識焦慮、憤怒、孤獨等情緒的真相,透過哲學對話與心理洞察,追溯根源、釋放壓抑,並學會以溫柔與清醒掌舵人生航向。靈潮之島邀你踏上十題深度問卷的探索之旅,在波濤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安穩航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探討情感依賴與獨立的定義、影響及關係中的平衡方法,並提供實際建議來幫助伴侶們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Thumbnail
本文探討情感依賴與獨立的定義、影響及關係中的平衡方法,並提供實際建議來幫助伴侶們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Thumbnail
在戀愛中對於自我的迷失,但同時也發現了更多真正的自己。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希望在未來的愛情中能夠更加理性和投入。與我一起,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愛情中找到自己。
Thumbnail
在戀愛中對於自我的迷失,但同時也發現了更多真正的自己。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希望在未來的愛情中能夠更加理性和投入。與我一起,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愛情中找到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情感依賴的反思。透過回顧過去與自我對話,瞭解到自己在情感上是極度依賴的人,需要學會支持自己、陪伴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文章強調個人在情感上的責任,而不是一直依賴和索求他人的支持和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作者對情感依賴的反思。透過回顧過去與自我對話,瞭解到自己在情感上是極度依賴的人,需要學會支持自己、陪伴自己、肯定自己、愛自己。文章強調個人在情感上的責任,而不是一直依賴和索求他人的支持和愛。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