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在日本吃拉麵叉燒的時候,其實有一點震撼(文章尾部詳細故事)
不是因為湯濃,而是~叉燒~的味道。 無論是東京、札幌還是福岡,不同的拉麵店唯一相似的,就是每一塊叉燒幾乎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豬腥羶味」,本來以為是他們處理不好?
後來我才知道,那不是處理不好,而是他們刻意留下的肉香,也就是日本對於食材「原味」的重視在日本,豬肉不是要被壓制,而是要被「強調」 那股腥甜味,對他們來說是「真實的肉味」,這才是食材天然的好味道,而不是「臭」
後來我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日本的拉麵叉燒通常用低溫燉煮,脂肪分子完整保存;加上他們不放蒜、不放薑、不加米酒(台灣人豬料理非放不可) → 結果這一切都讓肉味更被放大。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要去腥,而是讓你「正視」它
★日本的拉麵叉燒,追求“肉そのものの旨味”—**也就是肉本身的「鮮味+油脂香氣」,即便帶一點腥味也沒關係**
★台灣的豬肉料理如控肉、魯肉飯,通常強調「滷香、酒香、蒜香」蓋過肉味。強調豬油香要細緻、溫潤,不能有“腥味”,讓整體吃起來是相容 ㄕㄨㄚˋ 嘴(台)
so,簡而言之
日本人並不將「豬味」視為全然負面,反而覺得那是肉本來的味道(肉の旨み)
而台灣人偏好乾淨、無腥、像雞肉般的清爽口感。 這就是文化嗅覺閾值差異:同一種味道,在不同飲食文化中,判定為「香」或「臭」
所以很多台灣人去日本吃豬料理,除了炸豬排外,遇到原味豬肉,大概會說:「這肉味道好重阿!!」這就是文化差異的起點。舉個例子,我媽跟我爸兩個古早人跟團去日本幾次,通常整團中年以上或老人都不喜歡日本很多料理中豬肉的味道,例如他們有幾次吃到日式火鍋,擺盤非常漂亮,但就是豬肉片味道太重無法下嚥,為了不失禮節,大家捏著鼻子吃完(整團都覺得味太重),所以日後他們學會避而不吃,但一致誇口 日本的生魚片新鮮又好吃~讚不絕口,所以,
在日本豬肉這個議題上,「濃」是正義→例如叉燒、湯頭,而日本常用的叉燒醬汁是醬油、味醂、砂糖、酒,裡面沒有蔥、薑、蒜,也沒有香料所以基本不壓腥。所以對台灣人鼻子而言,那股「沒有被遮掉的肉氣」會特別明顯,這也是文化差異。
在台灣,「香而不膩」才是王道。台灣(與南方華人文化)最厲害的地方是,不是避開腥味,而是馴化它。例如下水湯、麻油腰子,透過鹽搓+川燙、米酒薑、大量蔥蒜、胡椒與香菜眾多手法去馴化 肉類中的肉腥味。甚至最後的成品 溫潤、香中又帶鮮。
這邊還要提到一下日本台灣的豬隻品種,日本主流豬(如三元豬、黑豬系統)為歐系豬與在地改良種,脂肪比例高、肌纖維密度大。另外,日本的寒冷氣候促使脂肪堆積多,這讓肉質柔嫩但油脂中揮發性脂肪酸含量高(特別是C8~C10鏈酸),這正是豬特有的「豬腥味來源」。台灣則因氣候熱、品種多偏瘦肉型(例如杜洛克混種),油脂比例低,加上屠宰年齡略低,味道自然較淡。當然還有飼料上的差異,但其實不論哪一種都是好豬阿~~主要還是料理跟文化認知不一樣。
這是今天在吃豬肉時忽然想到的一個議題,記得N年前(話說當年)第一次在日本國土吃到日本正宗叉燒時,日本老闆特別招待再麵裡多放兩塊叉燒!!在他熱情善意大方的注視下,硬生生吞下四塊,再配上心滿意足的表情(演的),實則被豬肉味刺激的快乾嘔,老闆看我快速吃完好像津津有味一樣感覺很欣慰滿意?我也滿意的連聲道謝,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PS.題外話:西方豬,抱歉,無法處理,味道重到米酒也救不了,除了品種跟屠宰方式外,天曉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