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拉麵叉燒有「豬腥味」?揭開飲食文化與「原味」的真相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我第一次在日本吃拉麵叉燒的時候,其實有一點震撼(文章尾部詳細故事)

不是因為湯濃,而是~叉燒~的味道。 無論是東京、札幌還是福岡,不同的拉麵店唯一相似的,就是每一塊叉燒幾乎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豬腥羶味」,本來以為是他們處理不好?

後來我才知道,那不是處理不好,而是他們刻意留下的肉香,也就是日本對於食材「原味」的重視

在日本,豬肉不是要被壓制,而是要被「強調」 那股腥甜味,對他們來說是「真實的肉味」,這才是食材天然的好味道,而不是「臭」

後來我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日本的拉麵叉燒通常用低溫燉煮,脂肪分子完整保存;加上他們不放蒜、不放薑、不加米酒(台灣人豬料理非放不可) → 結果這一切都讓肉味更被放大。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要去腥,而是讓你「正視」它

★日本的拉麵叉燒,追求“肉そのものの旨味”**也就是肉本身的「鮮味+油脂香氣」,即便帶一點腥味也沒關係**

★台灣的豬肉料理如控肉、魯肉飯,通常強調「滷香、酒香、蒜香」蓋過肉味。強調豬油香要細緻、溫潤,不能有“腥味”,讓整體吃起來是相容 ㄕㄨㄚˋ 嘴(台)

so,簡而言之

日本人並不將「豬味」視為全然負面,反而覺得那是肉本來的味道(肉の旨み)

而台灣人偏好乾淨、無腥、像雞肉般的清爽口感。 這就是文化嗅覺閾值差異同一種味道,在不同飲食文化中,判定為「香」或「臭」

所以很多台灣人去日本吃豬料理,除了炸豬排外,遇到原味豬肉,大概會說:「這肉味道好重阿!!」這就是文化差異的起點。舉個例子,我媽跟我爸兩個古早人跟團去日本幾次,通常整團中年以上或老人都不喜歡日本很多料理中豬肉的味道,例如他們有幾次吃到日式火鍋,擺盤非常漂亮,但就是豬肉片味道太重無法下嚥,為了不失禮節,大家捏著鼻子吃完(整團都覺得味太重),所以日後他們學會避而不吃,但一致誇口 日本的生魚片新鮮又好吃~讚不絕口,所以,

在日本豬肉這個議題上,「濃」是正義→例如叉燒、湯頭,而日本常用的叉燒醬汁是醬油、味醂、砂糖、酒,裡面沒有蔥、薑、蒜,也沒有香料所以基本不壓腥。所以對台灣人鼻子而言,那股「沒有被遮掉的肉氣」會特別明顯,這也是文化差異。

在台灣,「香而不膩」才是王道。台灣(與南方華人文化)最厲害的地方是,不是避開腥味,而是馴化它。例如下水湯、麻油腰子,透過鹽搓+川燙、米酒薑、大量蔥蒜、胡椒與香菜眾多手法去馴化 肉類中的肉腥味。甚至最後的成品 溫潤、香中又帶鮮。


這邊還要提到一下日本台灣的豬隻品種,日本主流豬(如三元豬、黑豬系統)為歐系豬與在地改良種,脂肪比例高、肌纖維密度大。另外,日本的寒冷氣候促使脂肪堆積多,這讓肉質柔嫩但油脂中揮發性脂肪酸含量高(特別是C8~C10鏈酸),這正是豬特有的「豬腥味來源」。台灣則因氣候熱、品種多偏瘦肉型(例如杜洛克混種),油脂比例低,加上屠宰年齡略低,味道自然較淡。當然還有飼料上的差異,但其實不論哪一種都是好豬阿~~主要還是料理跟文化認知不一樣。


這是今天在吃豬肉時忽然想到的一個議題,記得N年前(話說當年)第一次在日本國土吃到日本正宗叉燒時,日本老闆特別招待再麵裡多放兩塊叉燒!!在他熱情善意大方的注視下,硬生生吞下四塊,再配上心滿意足的表情(演的),實則被豬肉味刺激的快乾嘔,老闆看我快速吃完好像津津有味一樣感覺很欣慰滿意?我也滿意的連聲道謝,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PS.題外話:西方豬,抱歉,無法處理,味道重到米酒也救不了,除了品種跟屠宰方式外,天曉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eron雜七雜八的日常
10會員
65內容數
有時耍廢 有時一本正經 大部分是紀錄想法
2025/10/10
Phoenix 的〈Rome〉,歌詞描寫一段曖昧又失落的感情記憶,用「羅馬」作為意象,象徵過去的浪漫、崩壞與時間的流逝。以下不負責任翻譯↓ Who's the boy you like the most?(你最喜歡的那個男孩是誰?) Is he teasing you with under
Thumbnail
2025/10/10
Phoenix 的〈Rome〉,歌詞描寫一段曖昧又失落的感情記憶,用「羅馬」作為意象,象徵過去的浪漫、崩壞與時間的流逝。以下不負責任翻譯↓ Who's the boy you like the most?(你最喜歡的那個男孩是誰?) Is he teasing you with under
Thumbnail
2025/09/24
經歷國立編譯館時代的80後,在國小寒暑假即將結束時,最高興的莫過於開學前的返校日。 除了打掃教室、清潔環境,最期待拿到嶄新的課本,回到家一定要幫這些課本裝上哈比書套,國語、數學、自然這些課本款式都一樣,只有音樂課本跟美勞由於尺寸是稍大的薄長本,所以我沒裝書套,但這些課本中,最好玩的莫過於這兩本。
Thumbnail
2025/09/24
經歷國立編譯館時代的80後,在國小寒暑假即將結束時,最高興的莫過於開學前的返校日。 除了打掃教室、清潔環境,最期待拿到嶄新的課本,回到家一定要幫這些課本裝上哈比書套,國語、數學、自然這些課本款式都一樣,只有音樂課本跟美勞由於尺寸是稍大的薄長本,所以我沒裝書套,但這些課本中,最好玩的莫過於這兩本。
Thumbnail
2025/09/22
臺灣政府計劃引進印度移工補足勞動力缺口,此舉引發社會對文化衝擊、社會融合及人才培育的廣泛討論。本文深入探討印度移工的文化差異,以及其可能帶來的社會摩擦,並呼籲政府正視根本問題,而非僅止於頭痛醫頭式解決方案。
2025/09/22
臺灣政府計劃引進印度移工補足勞動力缺口,此舉引發社會對文化衝擊、社會融合及人才培育的廣泛討論。本文深入探討印度移工的文化差異,以及其可能帶來的社會摩擦,並呼籲政府正視根本問題,而非僅止於頭痛醫頭式解決方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 美食的定義 喜好的差異 從原生家庭衍生到生長環境 從人事物到居住城市的文化 這些直接與間接的評價 影響了人與人之間聯繫 你喜歡的不代表我喜愛 我深藏的不見得你領會 她討厭的可能是他狂愛 我在吃的剎那存在 無關陪伴
Thumbnail
🔥🍜🍚🥩🍗🐷🐓🐟🦐🥢🍴🍝 美食的定義 喜好的差異 從原生家庭衍生到生長環境 從人事物到居住城市的文化 這些直接與間接的評價 影響了人與人之間聯繫 你喜歡的不代表我喜愛 我深藏的不見得你領會 她討厭的可能是他狂愛 我在吃的剎那存在 無關陪伴
Thumbnail
那天才看到日本漢堡很好吃 還有專門的達人 看到這個怎麼可以不試試看 1986年創業至今🎌以神戶最知名的料理方式 -「燉煮」成名! 只需要成包放入微波爐500W 加熱3分鐘就可以上桌 1濃厚半釉汁牛肉漢堡排 肉質鮮嫩緊實、口感柔軟牛肉漢堡排肉,加入被稱為日本洋食的靈魂 - 「半釉汁」製作而
Thumbnail
那天才看到日本漢堡很好吃 還有專門的達人 看到這個怎麼可以不試試看 1986年創業至今🎌以神戶最知名的料理方式 -「燉煮」成名! 只需要成包放入微波爐500W 加熱3分鐘就可以上桌 1濃厚半釉汁牛肉漢堡排 肉質鮮嫩緊實、口感柔軟牛肉漢堡排肉,加入被稱為日本洋食的靈魂 - 「半釉汁」製作而
Thumbnail
味道 味(あじ) 酸 酸っぱい(すっぱい) 甜 甘い(あまい) 苦 苦い(にがい) 辣 辛い(からい) 鹹 しょっぱい/塩辛い(しおからい) 澀 渋い(しぶい) 臭 臭い(くさい) 腥 生臭い(なまぐさい) 麻 舌がヒリヒリする(したがヒリヒリする) 味道淡 味が薄い(あじがうすい) 味道濃 味が濃
Thumbnail
味道 味(あじ) 酸 酸っぱい(すっぱい) 甜 甘い(あまい) 苦 苦い(にがい) 辣 辛い(からい) 鹹 しょっぱい/塩辛い(しおからい) 澀 渋い(しぶい) 臭 臭い(くさい) 腥 生臭い(なまぐさい) 麻 舌がヒリヒリする(したがヒリヒリする) 味道淡 味が薄い(あじがうすい) 味道濃 味が濃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有覺察到所謂的口味是會隨著年紀變化而有所不同的,一道菜好不好吃?自然也是隨著我們的口味變化而有所不同。   小孩子不愛酸辣苦鹹,就愛吃甜,成年人逐漸懂得過去不曾理解的美味,甜依然愛,但卻逐漸疏遠,從全糖,變成半糖、微糖,甚至無糖,辣,從微辣變成小辣、甚至大辣,無辣不歡,不鹹不油,則認為
Thumbnail
  相信大家都有覺察到所謂的口味是會隨著年紀變化而有所不同的,一道菜好不好吃?自然也是隨著我們的口味變化而有所不同。   小孩子不愛酸辣苦鹹,就愛吃甜,成年人逐漸懂得過去不曾理解的美味,甜依然愛,但卻逐漸疏遠,從全糖,變成半糖、微糖,甚至無糖,辣,從微辣變成小辣、甚至大辣,無辣不歡,不鹹不油,則認為
Thumbnail
你知道嗎?關於飲食經驗的討論,其實是有層次的。 第一層是感官直覺的感受,吃下一樣食物,我們本能覺得意猶未盡,覺得胃口盡失..... 接著,我們不妨將飲食多加上一層滋味:異國飲食。如果在大啖異國美食之餘,我們能多吃進一些對於這個國家文化的認識,也就不枉這些食物飄洋過海,落地台灣,落地在眼前的這個餐盤。
Thumbnail
你知道嗎?關於飲食經驗的討論,其實是有層次的。 第一層是感官直覺的感受,吃下一樣食物,我們本能覺得意猶未盡,覺得胃口盡失..... 接著,我們不妨將飲食多加上一層滋味:異國飲食。如果在大啖異國美食之餘,我們能多吃進一些對於這個國家文化的認識,也就不枉這些食物飄洋過海,落地台灣,落地在眼前的這個餐盤。
Thumbnail
最近因為鷹流拉麵規定的新聞,讓我不禁重新審視一下台灣與日本拉麵之間的距離。除了地區的差異外,是不是有哪些文化層面上的東西「在地化」了。
Thumbnail
最近因為鷹流拉麵規定的新聞,讓我不禁重新審視一下台灣與日本拉麵之間的距離。除了地區的差異外,是不是有哪些文化層面上的東西「在地化」了。
Thumbnail
調味料可以說是了解一個國家飲食文化的精髓,可能訊息量會有點大。 這次的構想是模擬逛日本超市選購調味料的感覺~ 所以有些是食物原型、有些是帶包裝的加工商品(以常入菜的型態為主。
Thumbnail
調味料可以說是了解一個國家飲食文化的精髓,可能訊息量會有點大。 這次的構想是模擬逛日本超市選購調味料的感覺~ 所以有些是食物原型、有些是帶包裝的加工商品(以常入菜的型態為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