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的人生:用減半哲學,活出生活的鬆馳感」,選讀川野泰周著作「減少一半,剛剛好」章節,追求效率、速度與成就的時代,許多人陷入「過度努力」的困境:是否能減少一半,凡事剛剛好呢。
今天我們會以這本書出發,聊2件事:專注與正念;你會分心嗎?會無法專注在一件事情嗎?而專注和正念有什麼關係呢? 有時候,我們忙著追求效率,卻忘了感受當下。

如果今天能為自己留出「五分鐘」的正念時光,你最想做哪一件事?
A. 靜靜喝完一杯水,什麼也不想
B. 看窗外的雲,讓腦袋放空
C. 寫下此刻的心情,讓情緒被看見
D. 關掉手機,聽自己的呼吸
拿一張紙或打開手機備忘錄,列下今天你想做的五到十件事。好,現在挑出一半,決定今天只專注完成這一半,剩下的暫時放下。
想像一下,把這些暫時放下的事情,像小石頭放在湖邊,讓湖面平靜,你的心也跟著平靜起來。 然後閉上眼睛,深呼吸三次,感受那份輕鬆,心裡默默說:「減掉一半,我的心靈鬆一半。」 是不是覺得空氣都輕鬆了點?
這個練習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種練習,慢慢累積,你會發現自己不再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也不再被「做到最好」的焦慮纏住。

東西太多、資訊太多、壓力太多,生活反而變得窒息。
川野泰周,提出「減少一半」的哲學—減掉多餘的一半,保留剛剛好的分寸,剛剛好的距離; 身為禪僧和精神科醫師的川野泰周認為,「減掉一半」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生活哲學,減少生活中過量的東西,就能擁有乾淨俐落、有餘裕的人生。
如何減少一半但不感到忍耐?
他提出寫下「不用做的事情」日記法;還記得我們的3分鐘夢想成真日記這本書嗎?或許我們可以綜合今天的方法,開始寫下「不用做的事情」。
減少一半有什麼好處?
減少一半能帶來「剛剛好」的滿足感,減少生活中的過量,從而擁有更從容、有餘裕的生活。 好處包括減輕壓力負擔、為身心留出喘息空間、提升生活品質,並讓自己有空間去追求其他更好的可能性,如休息、獨處或成長。
川野泰周說,實際一點的做法,你可以從今天的「待辦清單」開始。試著列下今天想完成的所有事情,然後挑其中一半去做。
對,就是只做一半,剩下的先放一邊,不要急著去想。你會發現,雖然做的少了,但心裡的壓力也少了;反而更有專注力去做好這半數的事情,整個人也輕鬆很多。
川野泰周認為,重點不是做到最好,而是找到「剛剛好」的平衡,讓心靈有呼吸的空間。 今天就從「減掉一半」開始吧,先給自己一個小小自由,慢慢你會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剛剛好」。
這本書核心在談專注、正念,概念從何而來?提到正念,就是當下,介紹概念源自於google最受歡迎的正念課;核心在於「放下期待,好好生活」。
什麼是正念
正念(Mindfulness)是一種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經驗,而不是讓思緒飄忽不定的練習方法。
正念的好處
它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人在心在」,專注於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訓練專注於當下,減少思緒被外界干擾,提升工作和學習效率。 能夠減少負面情緒的反應,增強情緒的穩定度。
到底該怎麼做呢?
川野泰周提出的解法,其實很直接,也很實際——「減掉一半」。對,就是把你生活中那些壓力、過度努力的部分,先減掉一半,例如:整理生活中過量的物品:衣服、書籍、雜物。不是丟光,而是「留下一半,珍惜一半」。
不是完全斷捨離,而是給自己一個呼吸空間,一個喘口氣的機會。就像你手上拿的杯子,裝太滿水的話,走路時水就會潑出來;減掉一半,杯子就穩了,水也不會灑,你走得更安心。
呼應了川野泰周的核心觀點:「剛剛好」比「做到最好」更長久。過度努力帶來的壓力循環,如何透過「減半」找到呼吸空間;如果對於正念㝠想有興趣朋友,介紹曾讀過的腦神經可塑性這兩本書,以腦部科學、實證研究,適合理性的你;若你偏感性思考,可以考慮我可能錯了、隱性潛能、成為自由人等書,以故事和真實體驗感受帶我們共同思考。
若是你屬於運動激勵型朋友,喜歡壓力帶來成長,那就別錯過大衛哥金斯的「我,刀槍不入」,以自我承諾寫下面責鏡、社群力量等方式獲得群體心理支持與監督,達到正念帶來的專注;推薦給大家。
我們一起練習「剛剛好的人生:用減半哲學,活出生活的鬆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