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沒有時間感、不了解人類情感的精靈,在人類隊友一一過世後,與新一代冒險者結伴重溫過去路線,情境重現後才重新理解過去那些情感的意義。

你是否對於過去關係(父母過世、分手戀人、誤解的友誼)有些遺憾呢?當下毫無所感,卻在這些逝去良久後突然被某種線索點醒:「原來當時是那個意思啊,為什麼我那時沒有那麼做呢?」然後感到哀傷、失落,開始流下眼淚...
「重新整理過去」需要情感體驗與認知重構,《葬送的芙莉蓮》則是這樣的故事。#劇情
芙莉蓮是一個精靈,可存活千年以上,人類100年的歲月根本是小菜一碟,精靈的天性讓她對短暫事物不放感情(如人類不會對只能活七天的生物放感情),久之她也就沒情緒了。也因此芙莉蓮慣於忽視自己的感情(沒有意識到情緒),沒有時間感、不了解他人心意。
然而精靈不是真的沒感情,在人類隊友喪禮上,一場象徵死亡永不再見的儀式後,眼淚突然潰堤、身體、表情都顯出哀傷。芙莉蓮「知道」這是哀傷,渾身都這麼說,但是她「連不起來」,體驗與認知分離,為了明白怎麼回事(我們稱為「思念、想念、懷念」吧),她循著過往軌跡重新踏上旅途,理解曾有的關係與重構記憶,並在新的隊友關係中「重新體驗」。
#不是創傷而是情緒盲點
無法使用情緒而沒有感情的人,這類故事常以主角過去有創傷來做解釋,導致她不再信任人、情感疏離,然後被他人溫暖感動,融化防衛的冰雪,情感回流從肢體語言露出,如禁不住的淚水、表情、依附行為,繼而展開復原療癒的一段故事。
《葬送的芙莉蓮》裡芙莉蓮的村子被惡魔襲擊,只剩她孤身跟著人類師傅,這邊並非說明此創傷前後的對比,而顯現出「精靈特質」:可以獨活千年的精靈,欠缺時間感,用不到感情,像個孩子,什麼都是直白地講求目的。芙莉蓮有認知上的好奇:研究各類魔法,除此之外沒有什麼有趣的事。
她與旅伴在旅行間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她覺得都沒什麼(以為不過如此),個性單純(孩子無心機)、不懂社交(不懂言外之意)、自我中心活著(嫌麻煩就直接拒絕)。
芙莉蓮的魔法專業很強,能獨自冒險50年以上不與人交流,純粹為了好奇而前進,但沒有生活樂趣與社交能力,沒有存活困難,只是孤獨低調的一生而已。她沒有喜好,可是當隊友(尤其勇者欣梅爾)稱讚她後,她就有動力了,為得到稱讚而繼續探究魔法
所以我認為芙莉蓮並非無情,反而很像「亞斯特質--情緒盲點」的設定。

過去與隊友的點滴回憶,在最初的喪禮上發酵,她居然流起眼淚(但她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這樣,無法理解有什麼好哭的),她決定重回路線再舊情境重演一遍,去理解「那對她是什麼意義」,「重新體會」與「定位」過往那些情感經驗,重新體會社交裡的隱藏真意。
例如看不見的關懷、信任、想念。在一次情境裡,她終於明白:日出確實沒什麼好看,而是「大家一起看的回憶」,大家一起看聊天打闢的歡樂畫面。芙莉蓮經歷第二次後,並在與費倫的對話裡才發現重點,芙莉蓮只能後知後覺,置身事外的觀察,重新組合事件、感受及意義,最後她懂了,露出會心一笑。
後面的故事差不多都是這樣,去撿回情感碎片,重新建構她的回憶和意義。
這真的很像亞斯特質,以及亞斯人他內在世界的方式。

#帶給我們的
雖然場景在異世界,芙莉蓮的視角也能讓我們回頭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關係、片段,不是什麼都理所當然,不是什麼事都能倒帶重來的,為了不要有所遺憾,趁早練習當下自我覺察,想做/說什麼就趁現在表達。
芙莉蓮漫畫要休刊了,藉此機會重寫這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