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發展這個議題耕耘的我,我的工作核心始終圍繞著「為企業解題」。
然而,近年來,無論客戶身處哪個產業,一個共同的焦慮幾乎壟罩了所有會議室:「我們找不到人,也留不住人。」過去我們稱之為「人才海嘯」,但現在,這更像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新常態」。這不再是單純的招募問題,而是動搖企業根基的策略危機。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個議題,並為我的客戶提供更具實效性的解決方案,
很開心能聽到人資界前輩朱建平老師主講的《以雇主品牌回應企業人才短缺危機》講座。
最初,我以為雇主品牌只是招募行銷的另一種說法,是一種美化公司的「化妝術」。
但這次改變了我的認知,讓我明白,它更像是一套由內而外的「體質調理法」。

從釐清三個品牌的差異開始
課程開宗明義就點出,人才短缺已非偶然,連我們的「護國神山」台積電都已放寬標準,鎖定無經驗的高中畢業生,這警示著所有企業,單靠過去的聲望與福利已不足以應對挑戰。朱老師憑藉其近三十年在 104 人資學院及雲朗觀光集團的豐富經驗,為我們剖析了問題的根源:多數企業混淆了三種品牌的定義。- 企業品牌 (Corporate Brand):這是我們最熟悉的,目標是顧客與消費者,核心任務是「賺錢」。它關乎產品優勢與市場形象,但對求職者的吸引力是間接的。
- 雇主品牌 (Employer Brand):這是老闆腦中的理想樣貌,是公司想傳達給潛在人才的訊息,目標是「吸引人」。然而,若這份藍圖與員工的真實感受脫節,便會淪為空洞的口號。
- 員工價值主張 (EVP - Employee Value Proposition):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核心。它並非由上而下地宣告,而是由內而外地發掘——「員工真正在乎的是什麼?」EVP 是雇主與員工之間不成文的契約,是驅動員工投入、留下、甚至願意推薦的根本原因。
這個釐清讓我豁然開朗。過去許多企業的失敗,源於錯把「企業品牌」的光環當成理所當然的「雇主品牌」,或是用不切實際的「雇主品牌」口號,試圖掩蓋貧乏的「EVP」。
最有價值的收穫:從體驗重塑,而非行銷包裝
對我啟發最大的,是朱老師提出的「3R 流程」:調查 (Research)、重新定位 (Reposition)、重塑 (Reshape)。這套流程徹底將雇主品牌從一個「行銷專案」拉升到一個「組織變革」的策略層次。
過去,我們談到品牌,想到的多半是宣傳、是公關。
但 3R 流程的第一步卻是向內探索,調查 (Research)。
透過員工滿意度調查、離職面談分析,去傾聽最真實的聲音。
這意味著,建立強大雇主品牌的第一步,不是花大錢做廣告,而是謙卑地問自己的員工:「在這裡工作,你最看重什麼?最受不了什麼?」
這個觀點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它意味著品牌不再是單向的「廣播」,而是雙向的「對話」。在講座當下,我感受到,最有力道的品牌故事,並非由行銷團隊杜撰,而是由每一位員工的日常體驗所構成。課程中分享104的雇主品牌模型即是最佳佐證,他們並非找演員來扮演快樂員工,而是真實呈現員工對社會責任的投入與驕傲,這種由 EVP 驅動的真實感,才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力量。
將雇主品牌思維融入顧問服務
作為一名人才發展顧問,我的工作不應止於傳遞知識,更要協助客戶實際行動。
課後,我已開始將這套思維融入我的服務流程中:
- 建立診斷框架: 提供初步的「雇主品牌體質評估」工具,協助客戶快速盤點自己處於哪個層級。
是僅僅在 Level 1 發布職缺資訊,還是在 Level 3 開始展現真實文化,
甚至邁向 Level 5,將願景、使命、價值觀與求職者重視需求,形成雇主品牌經營計 - 引導內外洞察: 協助客戶不僅要檢視內部員工體驗與經營層的認知是否一致,更要向外研究,了解目標人才真正在意什麼?以及標竿企業的強項為何?確保傳遞給求職者的訊息真實且精準。
- 共創行動藍圖: 最終,將所有調查與分析的結果,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立即採取行動,而非僅是紙上談兵——這是我從課程中帶走,也希望傳遞給客戶的最重要心法。立即採取行動,而非僅是紙上談兵。這是我從課程中帶走,也希望傳遞給客戶的最重要心法。
調企業體質,走一段從「我」到「我們」的品牌之路
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補充,更是一次思維的升級。它讓我體會到,在人才稀缺的時代,企業的競爭力不再僅僅取決於產品有多好,更取決於它作為一個「工作場所」有多吸引人。
打造雇主品牌,是一場從關注「我得到什麼」、「我提供什麼」轉向思考「我們能共同創造什麼」的旅程。這趟旅程充滿挑戰,卻也蘊含著無限的機會。如果您也正在思考如何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找到獨特的立足點,我很樂意與您交流更多想法,一同探索屬於貴公司的品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