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一件挺神奇的事。
當孩子開始變得「皮」—對你愛理不理、假裝沒聽到、講什麼都頂嘴、叫都叫不動、難以溝通的時候—只要讓他們去學一件新的事情,這些狀況竟然就會明顯改善。這個「新」不一定是去學新才藝,而是從生活中找到一些以往沒有讓孩子自己嘗試的事,開放權限或教他們去做。

Photo by Vitaly Gariev on Unsplash
看起來不過是洗澡方式的改變,就讓他們原本好像是抽風或壞掉的樣子又正常了,整體行為回歸穩定,溝通上也比較順暢。
這讓我開始想,為什麼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反而能讓他們「變乖」?我原本的猜想是孩子都有學習的需求,他們渴望在日常中驗證自己的能力與成長,而這個改變(或稱之為小挑戰)恰恰好滿足到這個需求,於是他們的內外在又平衡了,人也就修好了!
因為太好奇了,我將這個發現丟到 ChatGpt,結果它真的找到一些相關文獻和研究來佐證這件事,跟我原本的猜想方向是差不多的,稍微摘要整理跟大家分享,不過因為我也只是個外行人,如果有理解錯誤的地方還請幫忙勘誤或補充。
主要關聯到以下這兩個理論和一個教學法:
一、心理學家 Edward Deci 和 Richard Ryan 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提出,人類在任何年齡都需要三種基本心理養分:
- 自主感(能自己選擇與掌控)
- 能力感(能做好一件事)
- 連結感(被理解與接納)
二、Albert Bandura 於 1977 年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指的是個人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或達到特定目標的能力的信念,而非實際能力本身。(我的理解大概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與否)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其自主性(我理解為獨力)的需求,需要透過自主性的練習獲取成就感,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當內在的自信與掌控感被重新建立。孩子就不再需要透過頂嘴或逃避等看似脫序的行為來花式表達「我想做主」的內在需求。
實務上則關聯到教育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支架教學(scaffolding)」,它指的是大人先提供指導與結構,等孩子逐漸上手後,再慢慢撤掉支援,讓他獨立完成。
實例來說
以孩子使用蓮蓬頭為例子來看,示範與陪同練習的部分屬於支架教學法,而接下來他們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是:
自主:他們能自己控制水的方向與方式
能力:他們能成功完成一項生活任務
當孩子完成任務,他獲得了「掌控感」與「成功經驗」,這種成就經驗(mastery experience 源自自我效能理論)會強化孩子對自身能力的信念,而這種信念與情緒穩定、任務專注與合作行為高度相關。
另外也有很多研究指出,讓孩子參與家務、照顧寵物或負責小任務等的「生活挑戰」比才藝課更能讓孩子體驗真實的貢獻與價值,一旦他們在生活裡找到自己的角色,行為自然也會穩定許多。(Leanne Whiteside-Mansell 教育博士的研究)
結論
總結來說,我觀察到的「學新東西後變乖」現象,其實與很多發展心理學或教育理論有所關聯相符,當孩子的自主性與能力感被滿足,自然會表現出更穩定、更合作的行為。
下次當孩子開始「愛唱反調」、「壞掉」,也許不是他叛逆,而是他需要新的挑戰,去重新證明自己的成長和能力,大家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