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大約八點半前,我完成了電子版書籍的粗細體字全面性調整。這次的修改,我覺得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起來會更加舒適。原先的粗體與細體比例偏多,整體顯得有些雜亂。調整後,畫面變得更聚焦、更清晰,也更好閱讀。
目前一頁的粗體使用比例大約控制在 20% 以下,我覺得這樣的設定更理想。文字閱讀起來不僅更順暢,整體的舒適感也明顯提升。這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改善。
好消息是,今天下午三點預計可以拿到樣品書。我老婆會先幫我去拿,拿到之後,她應該會第一時間傳照片給我,讓我能第一手看到實體樣貌。接著就會檢查是否有需要再微調的地方。若沒有問題,接下來就能開始進行實體書的最終編排作業。這部分主要是針對我先前修改過的細節,再進一步做版面上的微調與確認。當這些細節都完成後,就能確定為最終定案版本。
所以等於是一步一步在推進當中。接下來,電子書在不同平台上的上架,也需要再花一些時間進行研究。因為有些平台申請流程較長,而有些則支援個人出版、有些不支援,這部分必須先了解清楚,才能有效規劃。
今天的目標其實相當明確:先確認樣品書,進行細節上的調整與確認,然後再讓電子書的部分繼續往前推進。由於粗細體的調整已經完成,接下來要處理的重點就是 EPUB 版本的細節優化。
例如章節頁的設計、章節標題的粗體長度與比例等,這些若都完成調整,EPUB 版本基本上就可以準備定案。接著還需要研究一下 Canva 的輸出設定,特別是關於圖片輸出的最佳效果。
這其中包含 RGB 與 CMYK 兩種色彩模式的差異,也需要確定如何將最合適的圖片放入書籍封面與書名頁中,讓整體呈現更加一致、專業。
其實最近要處理的事情還蠻多的,但我突然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點。這個點是:當你全心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時,事情推動的速度會變得更快。
當我們不夠專注的時候,事情往往會變成「動一下、停一下」的狀態,就像是在開車時,一下踩油門、一下踩煞車,始終無法順暢前進。可是一旦專注下來,推進的幅度就會變得又大又快。
我也發現,當一個人越專注,不只是效率提升,能量、底氣與魅力也都會同步提升。這讓我更加相信那句話:「專注力就是超能力。」
我一直很感恩,因為在發展業務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面向的學習與成長。即使在撰寫部落格時,我也常常回想起自己在業務領域中所學到的思維、做法、策略,以及待人處事的方式。這些經驗都成為我非常珍貴的養分,讓我在不同階段都有新的體悟與感謝。
因為這段時間都忙著書的相關事務,所以與人的連結與交流相對少了一些。不過昨天,我在龍潭的星巴克,和一位許久未見的朋友喝咖啡、聊天,心裡真的覺得非常開心。
在這次的交流中,我聽他分享自己近來的成長與改變。他上了一些課程,也經歷了幾次深刻的轉念與醒覺,並且很真誠地談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無論是他面對的黑暗面,還是比較私人的情感面向,他都坦然地表達出來。
我覺得,這樣開放又真誠的交流,其實非常有價值。因為在這樣的互動裡,不僅能感受到彼此的真心,也能從對方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的某個面向被照見。
昨天在龍潭星巴克,和一位許久未見的朋友喝咖啡聊天,心裡其實很開心。聽著他分享這段時間的成長與轉變,他提到自己上了幾門課,學會了轉念,也開始面對並接納自己的一些黑暗面。那種真誠、開放的交流,讓我覺得特別有價值。
我也鼓勵他,說他的故事真的很精彩,如果寫成書一定會很震撼。但他笑著說,也許要等幾年,把債務都還清之後再來寫。我說,其實不一定要等到那時候,寫書也可以和人生的過程同時發生。因為很多時候,就是在生活的混亂與轉折之中,我們才真正開始「有話要說」。
這次的交流讓我學到一個很重要的點:你會得到什麼,其實取決於你付出了什麼。
有時候我們得到一些不好的回饋,或許是因為曾經也曾付出過不夠好的能量。雖然我對「種子法則」還沒有完全理解,但我越來越明白一件事——你得到你想要的,是因為你願意去付出相對應的東西。
那麼,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你得到什麼,是因為你付出了什麼;你得到什麼,是因為你給出了什麼。
換句話說,你得到你想要的,代表你已經給出了相對應的好東西;你得到你不想要的,也可能是因為過去曾經給出過類似的負面能量,結果反彈回來。這個概念的核心,其實不是在檢視別人為什麼對你如何,而是要檢視自己:我可以在哪裡調整、改變或修正?我在哪些關係中可以經營得更好?
因為人生中很多事情,其實都是關係。做生意需要關係,夫妻、情侶、家人、伴侶,甚至工作夥伴或事業夥伴,都是關係。當關係處得好,生活中的能量就會正向流動;若關係處不好,生活能量也容易受阻,甚至變得消耗。
所以,學會檢視自己、修正自己,實際上就是提升生活品質與人際能量的重要方式。
我覺得,光是透過這樣的交流,就能得到很多寶貴的概念與啟發,真的非常有價值,也讓我充滿感恩。以前聽過一句話:獲得智慧最直接的捷徑,就是與任何人交流。
只要你願意開放心態,與他人交談,你就能從中吸取各種經驗、智慧或實用的方法,來反思自己:別人遇到某些事情是如何處理的?他們做得很好,我也可以借鏡學習。正如我常說的:If he can do it, I can do it——如果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在交流的過程中,我還得到很多實務資訊,例如做生意時,需要準備哪些資源;如果想開分店,需要考量哪些條件;想拓展夥伴,又需要什麼準備。很多生意本身都有門檻,例如傳統市場的生意,至少要有一台貨車,資金十萬才能開始。
我也深刻體會到,每一次選擇與決定,其實都是基於我們的想法與價值觀。這些想法會幫助我們做出篩選,但有時候,也可能因為限制性的想法,而阻礙我們行動。若能拔掉這些限制,我們的成長與累積的經驗值就會大幅躍進。
所以,我認為最簡單卻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累積能量與智慧,讓每一次的決定,都能比之前更好、更精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