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人生棋局,以棋手之姿看懂與引導棋局,往你所預期的方向走。
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棋局所組成的。所謂的「局」,就是由多方角色、明確目標、以及隱藏規則所構成的互動場景。在這盤棋中,沒有誰是絕對的贏家或輸家,只有是否能夠獲取自己所預期的人、事與物,來判斷是否實現了「價值」。
你可能會好奇,我們該如何從觀局者,成為造局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小寶貝在哭了,大人會從起初的焦頭爛額,到之後掌握慣性,給予正確的回饋。他們不再會出現,明明是尿布濕了,卻先衝過去泡牛奶的窘境。從育兒的本能反應,到職場的理性策略,其中的底層邏輯是一致的。
從上述例子來看,父母與寶寶在同一棋局中,無意識地擔任棋手,透過來回的磨合,更加理解彼此,並能將棋局導向雙贏的狀況(即為爸媽掌握慣性,能夠第一時間判斷需求,讓寶貝在最短時間達到舒適)。
我認為,共創雙贏,是賽局中,最理想的局面!這裡的雙贏,不代表所有人都獲得一樣多,而是所有人都獲得了自己最在乎的東西。唯有打造此局面,才不會出現有人的利益被迫減少或因此妥協。
今天起,讓我們一起有意識地擔任棋手,使用以下三步驟,來打造一個個雙贏的局面吧!
📌 步驟一:設定可以衡量的目標
目標必須具體且可被檢視,它就是你期望的「終局」。 (例如:第一季度的業績,達到全公司的前5%)
📌 步驟二:界定變數,拆解「可動槓桿」與「不變基石」
抽絲撥繭出,操控結果的變數與底層邏輯,找出那條輸入與輸出之間的核心演算法。 (例如:業績是以二手車的成交數為標的。可動變數是業務去拜訪的數量;不變基石是成交的數量,因為它受客戶意願影響。但業務員可以根據過往資料,找出在哪個區域、拜訪哪幾家廠商,可以獲得多少成的成交率,這就是你的底層邏輯。)
📌 步驟三:踏實操作、精準覆盤,即時校準
踏踏實實地操作棋局,並且養成覆盤、反思、校準(PDCA)的習慣。要思考哪裡可以做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夠提高可動變數及間接影響不變基石。同時,也要具備棋手心態:跳脫得失心,著眼於長遠的佈局與效率。 (例如:在接洽對方時,給予對方如貴賓般的款待,這能提高你的服務品質,進而影響客戶的成交意願。)
以上,分享給大家!無意識的棋手,只能隨波逐流;有意識的棋手,才能引導水流。
今天起,我們一起有意識地擔任棋手,將人生導向所預期的目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