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媒體工作時,我一向認為寫人比寫事更難。因為,一個人可以有千萬種面向,一生中可以發生無數事件,當我們和他人講述自我故事時,如何呈現獨特、鮮明、具有記憶點的形象?
人物故事的原型
外文系大一的文學理論導讀,有兩部必讀的經典:聖經和荷馬史詩《奧德賽》。經典之所以能為經典,正是因為他們啟發了許多後世的文學作品。尤其《奧德賽》的故事,更被後世研究學者認為是神話的原型。《奧德賽》的大意是,希臘英雄奧德修斯經歷特洛伊戰爭,花了10年在海上漂泊後終於返家的故事。期間他歷經險阻與挑戰,包括海妖對水手的誘惑、獨眼巨人、海峽海怪的威脅、愛上他的女神給予長生不老的邀請……等。最終,他回到故鄉,擊退向妻子求婚的貴族,重新登上王位,與家人團聚。
後來,神話學者 Joseph Campbell分析這個故事,將之稱為「英雄之旅」:啟程→克服困難,得到智識或心靈上的啟蒙→抵達目的。不少能讓人共情的故事,剝去複雜的細節,其實都遵循著這樣的架構開展。
4個問題,勾勒出你的人物故事
了解自己永遠是困難的功課。如何將如流水帳般的人生紀事,梳理為有邏輯、有亮點、能引起共鳴的人物故事?有幾個我從人物專訪中累積的心得,供大家參考。
1.把自己當記者,打破沙鍋問到底
我曾經幫一位新人歌手,推廣他和AI共創的歌曲。其中一首歌的主題是「寫給家人的歌」。當時老闆問我,這首歌有甚麼特別嗎?誰沒有家人?
後來,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歌手書面回覆,從中勾勒出更廣闊的圖像:原來,在他成長的環境,原住民家庭普遍面臨社經地位弱勢的困境,困難的環境讓許多原住民歌手立志要離開故鄉,爭取外人的認同,期望將榮耀賦予家人。這種特殊的處境,讓原民家庭發展出特別強韌而堅固的家人關係。
當時,我問過這位歌手,你崇拜什麼樣的人?你認為最完美的快樂是什麼?你認為自己至今最大的成就是什麼?(這些問題來自著名的普魯斯特問卷,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自我探索,不妨從這些廣泛性的問題開始)
有趣的是,當我發現他的回答都提到家人,便理解家庭是他創作中重要的線索。由這些問題出發,還可以繼續延伸:描述你父母是怎麼樣的人?哪些成長過程中的經驗,讓你覺得家人很重要?你的成長經歷和你同輩人有甚麼不同,或者相同?
問題愈多,故事便愈完整。
2.尋找動機:在這件改變發生的前、後,出現過甚麼事?
當記者時,我發現採訪創作者,許多人很難回答「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你要寫這本書?為什麼你關心這個議題?為什麼你選擇A而不是B作為創作主題?他們可能會面露尷尬表示,「喔,其實也沒有為什麼,就是靈感來了。」
人做一件事的動機與契機,有時連自己也無法覺察。這個時候,你可以回顧5W1H原則,問自己「我最早是何時有這個想法?」(When)、「這件事發生在什麼地方?那是一個怎麼樣的環境?」(Where)、「這件事發生之前和之後,我經歷了哪些事件和改變?」(What)
3.以事件呈現性格,用事實取代形容詞
過多的形容詞,反而會讓文字顯得空洞。我剛開始撰寫人物報導時,主管就要求我必須在所有「聲稱」之後,以舉例來支撐論述。這個技巧十分有用,具體事例能讓人物的故事有了血肉。
為了讓大家更有概念,在此以一個虛構的工程師阿明為例:
【只有形容詞】阿明是一個人很好的工程師。
【形容詞+事例】阿明是一個貼心的工程師,午餐時間他會自備保溫袋,以免幫別人買的餐盒拿回辦公室的時候冷掉了。
4.別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模樣?
撰寫人物報導時,如果情況允許,通常會採訪主角身邊親近的同事、友人、家人。從他們口中證實或者補充受訪者所敘說的經歷,讓故事的觀點更完整而立體。建構自我敘事時,有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機會聽聽別人如何理解、看待你、評價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