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9月閱讀
我抱持著試圖了解何謂瑞典「丹麥hygge精神」的心情讀《真正的快樂處方》,感覺現在流行幫每個北歐國家找出一句假掰快樂學用語。萬萬沒想到,本書的快樂指南是:運動!
「運動讓我們獲得一個效能更高,可塑性更大,更容易適應的大腦。」聽起來多麼老套,毫無魔法可言。(相形之下,hygge之類的就是臺灣人敢愛不敢試的超擺爛生活。)
作者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精神醫學專家)幫自己買保險,說這只是本鼓勵人運動的科普書,但我理盲學到好多大腦方面的知識。
大腦這個重要器官由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保護,它會攔下大分子,細菌、髒東西一般而言進不去,只有血糖、氧氣、二氧化碳等少數物質能到大腦。也因此,有助大腦的物質須靠大腦自行製造。
諸多研究發現,能提升心率的運動有助腦部分泌對大腦有幫助的物質。(所謂運動指有氧運動,尤其是跑步、騎自行車、游泳等,最不濟就是散步,重訓對大腦的好處本書較不確定。作者建議每週運動三次,每次至少四十五分鐘)
人腦在二十五歲時長到最大,接著開始萎縮。每秒我們都會死掉約十萬個腦細胞,細胞死亡速度比新生還快。海馬迴負責固化資訊,是記憶重要的一環,卻平均每年萎縮1%,因此人老了記憶力會衰退。
運動不但能停止海馬迴縮小,甚至會讓它變大。有個不可靠的推論是大腦皮質和海馬迴會製造一種蛋白質,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讓海馬迴取得更多新生細胞。
BDNF能保護腦部免受其他物質傷害或破壞(例如對抗缺氧、低血糖、自由基,中風之前腦部會試圖透過BDNF搶救),也監控新的腦細胞生成,幫助新腦細胞的存活率從百分之五十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並讓腦的可塑性變強。
運動或心率升高時BDNF增加,即便停止運動,BDNF依舊會在兩週內維持較高濃度。
此外,多數人知道運動能幫助減少壓力、增加創造力及注意力、甚至緩解憂鬱,但不清楚運動具體而言如何達成這些好處。本書對此也有解釋。
例如運動會讓皮質醇下降,皮質醇是種會阻礙身體脂肪燃燒,讓脂肪囤積及增加食慾的物質,皮質醇濃度下降,就不會想暴飲暴食,對減重有幫助。運動也能讓壓力再次出現時,皮質醇濃度不會上升太多。
運動會鍛鍊人類的海馬迴跟額葉,這兩塊區域能抑制杏仁核狂踩焦慮引擎。剛好我接著又看到另本書解釋杏仁核功能,就是發簡訊給海馬迴說「來喔來喔!現在發生的事很值得記下來噢!」運動有助海馬迴不要沒事就回應杏仁核。人若要克服焦慮或擔憂,可以嘗試激烈運動。
運動還能幫忙製造大腦很愛的獎勵物質——多巴胺。大腦很需要被鼓勵,若人做某件事無法讓大腦分泌的多巴胺達到它滿意的水準,大腦就會去找其他事做,期盼獲得更多多巴胺。這也是為何我們在家看電影,可能忍不住一面滑手機,還有為何人們有程度不一的注意力缺乏症候群。
多巴胺能幫助大腦清除雜訊、雜音,進而提升我們的專注力。意料之內地,運動可增加多巴胺分泌!此外也讓血清素及去甲基腎上腺素等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提升長達二十四小時以上。這些物質都有助鎮定腦細胞,減少擔憂和焦慮,創造冷靜、和諧、專注跟警覺性。
總之,作者提醒大家運動可以改變大腦,他還提到遠古有六個人種,尼安德塔人的腦其實比智人大得多,我們最後能幹掉尼安德塔人,有可能是因為智人ARHGAP118這個基因突變,刺激大腦皮質生長,讓我們有更大比例的大腦外層皮質,控制高等認知功能。
繼《天生不愛動》觀察運動如何影響人體細胞、免疫系統,《真正的快樂處方》專門討論運動會如何影響腦部健全發展,看完之後讓人覺得不運動損失很大。本書還強調比起玩數獨、填字遊戲,運動對人類記憶力、學習能力及專注力的好處更加全面。
題外話,書提到二O一三年瑞典小孩PISA在北歐國家敬陪末座,也輸韓國、新加坡跟香港,結果瑞典專家們痛定思痛,結論是:我國小孩功課爛,是因為體育課太少!運動量太少!身體不健康的小孩腦子笨也是理所當然!
這跟東亞圈父母老師的想法剛好相反。我記得唸書時期大家總覺得體育班很笨,這種刻板印象不知改了沒。在瑞典人眼中,笨跟缺乏運動、身體不健康是有因果關係的,補習班跟熬夜這類行為,在他們眼中應該是毀滅式的練功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