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中型公司裡,有位員工叫阿德。
桌上堆滿了喝到一半的飲料瓶,裡頭的液體早已變色、發臭;
抽屜裡有沒吃完的餅乾、零食包,長出霉斑; 電腦鍵盤上積著灰塵,地板下甚至時常爬出小蟑螂。
同事們起初還善意提醒:「阿德,你的桌子好像又有蟑螂喔~」
「你是不是該把飲料丟掉?好像有味道了……」 但他只是笑笑說:「我忙啦,沒時間整理,等一下就弄。」 結果那個「等一下」,變成了一個月、兩個月,最後大家乾脆不靠近他。
更糟的是,他感冒時也從不戴口罩,甚至還打噴嚏對著空氣,讓人心驚。
辦公室逐漸出現了小圈圈,沒人願意與他共事。 主管小陳看在眼裡,十分苦惱—— 「這樣下去不行啊,他的問題不只是衛生,已經影響整個團隊的氣氛了。」
主管的行動
小陳沒有立刻責罵或警告,而是先觀察、再溝通。
他約阿德單獨談話,用平靜的語氣說:
「阿德,我知道你工作很認真,也很盡責。
但最近有不少同事反映,你的座位環境可能影響了大家的工作品質。 我希望了解一下,有沒有什麼原因,讓你沒辦法維持清潔?」
阿德一開始有點防備,後來才說出真相:
他獨居在外,最近父母生病、壓力大,常常吃東西就忘了收拾,連家裡也亂成一團。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只是太累了……」
小陳聽完後,沒有責備他,而是給予支持與具體建議。
管理啟示─
- 以「關懷」為出發點,而非「指責」
對這類員工,直接罵只會引起防衛;先理解背後的心理壓力與生活狀況,才能有效改變行為。 - 明確提出「行為標準」
列出辦公區的衛生規範,例如「不得存放過期食品」、「飲料需當日丟棄」、「每週五下班前清桌」等,避免模糊空間。 - 提供具體支持
若員工因心理壓力導致懶散,可鼓勵使用員工協助方案(EAP)或尋求心理輔導。
可指定「工作環境整潔日」,讓大家一起清理,減少針對性壓力。 - 持續追蹤與正向回饋
若阿德改善,主管應公開肯定:「阿德最近的座位整齊多了,謝謝你的配合!」
讓他感受到被尊重與重視,而不是被孤立。 - 若多次溝通仍無改善
最後再依公司制度進行正式書面警告,確保公平性與紀律性。
結語
幾週後,阿德的座位煥然一新。
他雖然偶爾還有點散亂,但蟑螂不見了,氣味也沒了,同事們逐漸重新接受他。 小陳明白了一個道理:
「管理,不只是糾正錯誤,而是讓人重新回到團隊。」
有時候,一張被整理乾淨的桌子,不只是衛生問題,而是一個人重新整理生活與自我的開始。

髒桌子開始的職場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