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她從美國回來
公司迎來了一位新任的高階主管——林婉柔。
履歷上寫著:「美國名校企管碩士」、「具國際管理視野」、「領導多國團隊的經驗」。
初次亮相時,她穿著精緻、談吐優雅、自信滿滿。
她在全員大會上說:
「我在美國待過的企業,非常重視策略與創新,我希望能把那樣的思維帶進我們公司。」
同仁們對她刮目相看,覺得這位「海歸主管」肯定能帶來新氣象。
但少數老員工感覺到一絲不安—— 她的話雖動聽,卻沒有任何實際內容。
二、假象的能力
上任後,林婉柔幾乎每天都在開會。
她最常掛在嘴邊的是:
「我在美國學的管理方式是……」
「我的教授常說,領導要有國際格局。」
但當事情進入細節時,她總說:
「你們先幫我擬個初稿,我再幫你們調整。」
於是,所有的提案、簡報、數據分析,全由下屬完成。
她只在最後潤飾幾句,然後帶著報告去向總經理匯報。
總經理被她流利的英語和華麗的簡報風格折服,
甚至在會議上稱讚:「林主管果然是有國際經驗的人才!」
底下的員工只能苦笑——
那些「創新構想」,其實都是他們加班做出來的成果。
三、虛假的忙碌
林婉柔每天看似行程滿檔,但實際上——
上午,她在辦公室裡「思考策略」,其實是在滑手機、補妝或閉目養神; 下午,她說要「與員工面談」,但多數時間人都在外面喝下午茶、會朋友。
她的特長是嘴巴甜。
對上級:
「總經理,您這樣的管理高度真的讓我想起矽谷的領導者!」
對平行主管:
「我們合作起來一定能產生綜效,我幫妳爭取資源!」
但實際上,她不曾真的協助過任何人。
四、真相的裂縫
轉折點出現在一場與國際客戶的合作簡報。
公司把重責交給她,因為她自稱「國際會議我最拿手」。
結果,當外方主管提出關鍵問題時,
她不僅聽不懂對方的重點,還答非所問。 現場一度陷入尷尬,最後還是她的部屬出面解釋,才勉強挽回局面。
總經理開始起疑,暗中調查後發現——
她雖曾留學美國,但成績幾乎墊底, 畢業論文靠教授「網開一面」才勉強過關。 她口中的「國際團隊經驗」,其實只是短期實習。
五、假面被揭穿
幾週後,人資部調查發現,她在「員工面談」的時段經常離開公司,
GPS 記錄顯示她多次出現在咖啡廳與購物中心。
更有員工匿名舉報:
「林主管從不給方向,所有的企劃都是我們在做。
她卻拿著成果向上邀功,還時常在外面抱怨公司。」
公司內部氣氛日益惡化,士氣低落。
最終,公司召開懲處會議。
面對證據,林婉柔仍試圖辯解:
「我是在外面進行關係維護,這也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但所有人都明白,那只是最後的藉口。
隔天,公司正式公告: 林婉柔因「失職與誤導上級」被解職。
六、留下的教訓
她離開後,公司內部一片沉默。
有人鬆了口氣,也有人惋惜:「她要是肯腳踏實地,其實有潛力。」
總經理則陷入反思——
一個人可以靠包裝贏得短暫的掌聲, 但若沒有實力與誠信支撐,終將露出破綻。
🧭管理啟示─
1️⃣ 建立「成果導向的評估制度」
別被學歷與流利英語迷惑。
管理者的評價應以「具體績效、團隊反饋、執行落實度」為依據。
2️⃣ 導入「360度回饋機制」
讓上司、同儕、下屬都能匿名評價主管,
避免只對上討好、對下壓迫的假性領導。
3️⃣ 強化「誠信與責任文化」
讓誠實、行動、實幹成為公司的文化基礎。
不論學歷、背景,真正的價值在於「能否創造信任與成果」。
4️⃣ 培養真正的領導力
領導,不是演講;
是傾聽、承擔與激勵。 公司應培養能真誠面對問題、勇於承責、帶動團隊的女性領導者。
🌱【結語】
光鮮的外表能吸引一時,
但唯有真實與行動,才能贏得長久的尊重。
領導者若只想被看見,就會失去自我;
唯有願意「真實地付出」,才能成為被信任的人。

光鮮的假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