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無摩擦體驗」榨乾你大腦的靈魂:MIT 腦科學家對 AI 時代的深刻警告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那場令人不安的 Zoom 訪談

這幾個月來,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場景:一個年輕、看起來聰明有為的求職者,在 Zoom 鏡頭前被問到一個關於策略的深度問題時,眼神開始飄向螢幕的右上角或左下角。

然後,是一段不自然的靜默。

接著,他們會給出一個結構完美、用詞華麗,但卻透著一股不屬於人類溫度的答案。

你心裡會隱隱浮現一個不安的猜測:「他們是在讓 AI 幫忙『即時代打』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問題就來了:「他們本人到底理解了多少?」

這個場景,與 MIT 媒體實驗室研究員娜塔莉亞·科斯米娜(Nataliya Kosmyna)的親身觀察不謀而合。她開始收到許多陌生人的郵件,他們憂心忡忡地問:「自從用了 ChatGPT,我的記憶力是不是變差了?我的腦子是不是在萎縮?」

當科斯米娜與她的同事進行實驗,用腦電圖(EEG)監測學生寫作時的大腦活動,結果顯示的畫面,比任何擔憂都更令人心寒。


大腦正在享受「認知空檔」的危險

科斯米娜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參與者使用外部輔助越多,他們大腦的連結程度就越低

具體來說,使用 ChatGPT 寫作的學生,在與「認知處理、注意力、創造力」相關的腦網路中,活動明顯減少

用一個更直白的說法:「他們感覺自己在『思考』,但大腦掃描顯示『那裡什麼都沒發生』」。

最讓人不安的是,當實驗結束,要求這些學生「引用」他們剛剛寫下的內容時,「ChatGPT 組幾乎沒人能記住任何一句話。」

這是一個深層次的警訊。寫作、辯論、整合資訊、構建論點,這些技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複雜問題的基礎。如果我們習慣性地將這些有摩擦、需要努力的認知任務外包給 AI,我們失去的將不只是「正確答案」,而是「形成答案的能力」

科斯米娜說得極好:「我們的大腦熱愛走捷徑,這是我們的天性。但你的大腦需要摩擦才能學習,它需要挑戰。

當代科技不斷承諾給我們一個「無摩擦」(Frictionless)的使用體驗——從一個 App 滑到下一個螢幕,絲毫不會遇到阻力。然而,正是這種「摩擦力」的缺失,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將越來越多的記憶、計算、甚至是思考,外包給了數位設備

這讓我們陷入了一個矛盾:「科技讓我們得以處理更複雜的任務,但為什麼我們卻花了更多時間在感覺『變笨』?


從「腦爛」到「愚蠢生成社會」的溫水煮青蛙

在我們的生活被無摩擦的數位便利包圍後,那個充滿摩擦的真實世界就變得越來越難以應對。

我們避免打電話、使用自助結賬、事事都從 App 下單。本來心算就能解決的數學題,習慣性地拿出手機。在 Google 地圖輸入目的地後,就自動進入了從 A 點到 B 點的「自動駕駛」模式。

這是不是正如教育專家戴西·克里斯托多羅(Daisy Christodoulou)所說,我們正在迎來一個「愚蠢生成社會」(Stupidogenic Society)?就像「肥胖生成社會」一樣,在這種環境裡,因為機器可以替你思考,「變笨」成為了最容易的選項

請注意,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學生身上。

「連續部分注意力」(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這個由科技顧問琳達·斯通(Linda Stone)提出的詞彙,精準地描述了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一邊看 Netflix,一邊線上買菜,還不時分神看訊息。我們感覺自己在「高效多工」,但事實是:「我們對任何一件事情都無法達到深度,只是一種『假裝掌控一切,卻從未掌握任何底層邏輯』的錯覺」

當你處在這種認知超載(Cognitive Overwhelm)的邊緣時,你就不會再抗拒數位的轟炸,而是讓大腦在網路溫暖、渾濁的淺灘中「休息」。這就是「腦爛」(Brain Rot)被牛津大學出版社選為年度詞彙的深層原因。

不是網路把你變成白痴,而是它讓你處在一個「更容易表現得像白痴」的狀態

而在這個背景下,生成式 AI 帶著它全新的「外包思考」功能,優雅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再只是消費低價值、超加工的資訊,而是消費「被預先消化過」的資訊,繞過了人類評估、篩選、摘要,以及真正去「考慮一個問題」的關鍵功能


從蠟燭到燈泡的「錨定效應」陷阱

資深企業策略專家邁克爾·格里希(Michael Gerlich)注意到了教室討論品質的下降。他發現,越頻繁使用 AI 的人,在批判性思考上的得分越低

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洞察:「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當你向 AI 提問,它給你的第一個答案,會立即將你的大腦「錨定」在某條特定的心智路徑上,讓你變得不太可能去考慮其他的解決方案

格里希用「蠟燭」的比喻來說明:「AI 可以幫助你改進蠟燭。它會是最亮的、燃燒最久的、看起來最棒的蠟燭。但它永遠不會發展出『燈泡』。

從蠟燭到燈泡,需要的是一個擅長批判性思考的人,一個敢於採用混亂、非結構化、不可預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人。

如果一家公司在沒有提供足夠訓練的情況下推行 AI 工具,他們冒的風險,就是在一個需要「高效燈泡」的世界裡,產出一隊平庸的「蠟燭製造者」

我們不能否認 AI 在藥物發現、癌症檢測等領域帶來的巨大突破,那是「智慧人類與智慧機器合作」的正面案例。但當我們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無需付出認知成本的作弊器時,我們就從合作者,變成了被動的「使用者」(User)

科斯米娜半是憤怒地嘟囔了一句:「只有軟體開發者和毒販才會稱呼別人為『使用者』。」這句話的重量值得我們所有人細細品味。

在那個不斷擴張、無摩擦的線上世界中,你首先是一個「使用者」:被動、依賴


給自己的大腦設定「最低阻力原則」

回顧歷史,蘇格拉底曾擔心書寫會削弱記憶力,只會帶來「智慧的虛榮」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隨著對人類心智衰退的擔憂。但書寫、印刷術、網路最終讓我們變得更聰明,因為它們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進行「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從而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但這次不同。這次,我們外包的不再是「記憶」或「計算」,而是「思考本身」

當我們的世界充斥著 AI 產生的誤導資訊和深度偽造(Deepfake),我們最需要的恰恰是「懷疑精神」和「知識獨立性」

如果我們不再具備足夠的知識基礎去質疑一個可疑的資訊——「等等,這與我所知道的一切知識是矛盾的!」——我們就會成為那些相信「地球是平的」的、毫無抵抗力的「愚人」

AI 真正的風險,不是它讓我們變笨,而是它讓我們愛上那種「不用思考的舒適」。當你覺得自己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協助才能思考清晰時,剩下的「你」,還有多少力量可以去抵抗?


參考資料

  1. Are we living in a golden age of stupidit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閒人,閒語
26會員
27內容數
閒人,閒語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工智慧是什麼?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模仿人類的思考、學習和決策的能力。它就像是一個聰明的電腦程序,可以執行許多原本需要人類智慧才能完成的工作,例如: 語音辨識: 讓電腦聽懂人類的語言,像是 Siri、Google As
Thumbnail
人工智慧是什麼?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模仿人類的思考、學習和決策的能力。它就像是一個聰明的電腦程序,可以執行許多原本需要人類智慧才能完成的工作,例如: 語音辨識: 讓電腦聽懂人類的語言,像是 Siri、Google As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雖然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大量參考答案,但缺乏感知和直覺,無法主動發現不尋常的情況,因此仍需要人腦確認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發現奇怪之處、與人溝通、發現問題點、詢問AI並總結出答案的能力和實作的能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雖然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大量參考答案,但缺乏感知和直覺,無法主動發現不尋常的情況,因此仍需要人腦確認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發現奇怪之處、與人溝通、發現問題點、詢問AI並總結出答案的能力和實作的能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遇到故障申告或客服問題時,經常需要與語音系統對話,但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AI語音系統的故障申告對話過程,以及對未來科技與人性關係的思考。作者透過個人經驗探討了人與機器的互動,以及可能面臨的情感抽離和機械化。透過文章,探討了AI是否在訓練和影響人類,最終進化人類的人性。
Thumbnail
遇到故障申告或客服問題時,經常需要與語音系統對話,但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AI語音系統的故障申告對話過程,以及對未來科技與人性關係的思考。作者透過個人經驗探討了人與機器的互動,以及可能面臨的情感抽離和機械化。透過文章,探討了AI是否在訓練和影響人類,最終進化人類的人性。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Thumbnail
哈囉大家👋🏻!最近滑IG📱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世界變化好快?科技日新月異,搞得人心惶惶,尤其最近AI話題超夯,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取代?😵‍💫 別擔心!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一起來看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從容不迫,不被時代巨輪輾過!💪🏻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在未來AI時代,人們應該如何善用AI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競爭力。AI將成為職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對AI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將成為工作的必需技能。同時,文章提到了AI工具的應用和限制,以及人類在使用AI時需注意的重點。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Thumbnail
今天說的是一種稱為「自動化偏誤」(automation bias)的認知偏誤。人們常會不加思索地認為由自動化決策系統,例如現在常用的ChatGPT,會有程式語言賦予的理性與客觀,比較能避免人類常見的各種偏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