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SEA Voice (South East Asia) 是由東南亞視角出發的書寫計畫,陪伴多元文化背景青年找到屬於自己的身分認同,也邀請你一起拆解對東南亞的刻板印象。
在 Project SEA Voice 開始之前,我給自己定下了明確的目標,希望能透過這個空間的文字,讓東南亞青年找到共鳴,也讓其他非東南亞群體能對我們有新的認識。
但,說實話,這些文字在最一開始、還停留在草稿階段時,都是充滿“怨氣”和“怒氣”的。
為了打造一個理性溫暖的文字空間(也有一部分是擔心自己會被攻擊),我選擇把這些極端情緒,轉化爲理性的文字,分享台灣對東南亞議題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也分享自己身分認同的探索,用自己的真實經驗,讓大家重新認識東南亞。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要從心出發,試著整理自己為什麼會這麼不喜歡這片偽善的土地?
崇尚台灣文化的電視兒童(我):厭惡偽善
“我是個妥妥實實的、在台灣影視文化下長大的電視兒童。小時候都在看《王子變青蛙》、《娛樂百分百》、《微笑Pasta》......(說不完),有一股對台灣的憧憬,希望有一天能來這裡讀書看看” 。
這些是我在認識新的台灣朋友時,一定會說的固定台詞。
不出意外,大家就會瞪大眼睛看著我,表示驚訝,接著說:“你們那裡也看得到我們的偶像劇嗎,好酷喔!而且你的中文說的好流利耶~”
大學整整四年,都在解釋自己的身分中度過。有時解釋到疲倦時,就會偽裝台灣腔,就可以省些力氣,不需再特別說明自己的身分。
大學畢業到開始工作的近一年,我發現自己有時會對台灣人有很大的敵意。
我不喜歡拐彎抹角的對話、不喜歡這片土地對外來者的各種偏見和不友善。不喜歡這片土地只把「友善」掛在嘴邊,卻沒有付諸實際行動。不喜歡「偽善」的任何人事物。
試著想像一個畫面:
你有個從小到大的好閨蜜,她總是那麼光鮮亮麗、有禮貌、又包容你的一切。你很高興成長過程中一直有她陪著你。長大之後,你開始更加靠近她,看見她其實沒有那麼完美的部分。你知道這本來就是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會有那些不完美的部分。粉紅泡泡背後的那些醜陋不堪的部分,你真的能接受嗎?
對我來說,台灣就是這個「好閨蜜」。小時候,總是對她有滿滿的粉紅泡泡,憧憬著在台灣的生活。當這些粉紅泡泡漸漸退去後,留下最真實的她,我開始難過、失望、甚至憤怒。
理性和感性交織的我:大家真的是故意的嗎?
有時,理性的我還是爲「好閨蜜」辯解:“他們真的是故意的嗎,還是真的太少接觸東南亞群體?我們真的有打開心讓對方認識嗎?”
也會有感性的自己,就是想要一昧的咒罵、討厭這片土地,討厭所有的偽善。
身邊朋友們總覺得我是個東南亞議題倡議者,但這個身分卻讓我感覺滿滿內耗/自責。
為什麼會這樣呢?
當我也像台灣人歧視東南亞人那樣,對台灣人有滿滿怨念和怒氣時,我根本配不上這些外界對我的期待。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在消化著這些,試著不對自己這麼苛責,畢竟沒有人是完美的。
成長的過程,總是要割捨很多小時候的粉紅泡泡。雖然台灣已經不是我小時候的「好閨蜜」,但我心底裡一定還是有一塊對她的在乎,也才會這麼憤怒、難過和不捨。
如果你也有和我一樣的感受,歡迎在底下留言,或也可以來信告訴我!📪
👉 也歡迎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