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認同這件事,對我來說不是一瞬間的答案,而是一段慢慢認識自己的過程。
有意識地探尋自己的身分,也是近一年開始的。在這段時間裡,我不斷梳理自己,也練習從生活裡去找答案。
今天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我是怎麼找到自己的身分的。如果你也對自己的身分感到困惑,或許可以從這三個方式開始。
在那之前,想告訴你:
身分認同這件事,最需要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千萬不要全盤接受任何人的建議(當然也包括我!),帶著批判思考和一顆開放的心閱讀。如果有任何的想法,歡迎和我分享,很期待能聽見你對身分認同的獨特見解!
1️⃣ 回到心底,問自己:「我覺得我是誰?」
找到身分的第一步,不是去問別人怎麼看,而是回到心底去聽自己的聲音。
有一段時間,我很容易被外界的話所影響:
「你是馬來西亞人,可以教幾句馬來文嗎?蛤!你不會講馬來話!?」
「哇!你有一點台灣腔叻~」
「所以,妳是馬來人嗎?」
「那你以後就要留在台灣生活了嗎?」
在這一次次的回應中,我停下來問自己:
不考慮別人的眼光,我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是誰?什麼身分會讓我覺得自豪?
我發現自己很在乎「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身分,認同這是我的「根」,出生在這個地方。儘管外界會對我有很多不同身分的評論,但我打從心底裡認為自己就是馬來西亞華人,也以此為榮!
岔題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歡這個馬來西亞本土網路媒體-XUAN在討論國籍認同的片段。(全集見:你爱马来西亚吗?如果当一天首相,你会改变什么?【XUAN 890 Talk】)
2️⃣ 在生活裡驗證,讓自己與人對話
找到一個初步的答案後,我開始在生活裡「驗證」它。
我觀察自己在不同環境中的反應, 和朋友聊天時、在國外工作生活時,我都會默默問自己:「這樣的我,我真的喜歡嗎?我真的認可這樣的自己嗎?」
我也試著去和其他人對話,聽聽看不同的意見。
在 Project SEA Voice 底下的《看見彼此》訪談計畫,就是其中一個和外界互動,驗證的過程。例如,vol.03 中和 John 對話的過程,他不在意外人對他的看法,保留自己舒適的狀態,是我很欽佩的!
在這樣的互動裡,我發現:
身分認同是需要被碰觸、被對話,才能在現實中長出形狀。
3️⃣ 接受流動,允許自己一直在變
以前的我總覺得「身分」就是要有個固定答案。但現在的我知道:身分是會變的。
換了生活的城市、接觸不同的人、開始用新的語言表達, 都會有新的體會,甚至對自己有新的定義。有時候會覺得害怕,覺得:「為什麼我又變了?」
後來,我學會不責怪自己。 因為每一次的變化,都代表我在成長,也代表我在學習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所以,接受這份身分的流動,允許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
好好的陪伴自己🌼
如果你也正在為身分而迷惘,也許你不需要急著找到答案。
最重要的不是「定義」自己,而是「陪伴」自己。
當你願意開始誠實地問自己、在生活中驗證、多和他人對話,一定就能慢慢看見自己的身分。祝福你能在旅途中找到自己認可的身分!

你呢?你在探索身分認同旅程中,有沒有什麼獨特的看見呢?
💬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 也歡迎分享這篇文章,或追蹤 Project SEA Voice 鎖定最新文章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