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企業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 AI 投資競賽。根據 Kyndryl 發布的《2025 AI Readiness Report》,過去一年內,企業平均增加了 33% 的 AI 投資,其中 68% 表示正在「重度投入」。
然而,在這波熱潮的表象之下,雖然 九成企業自認擁有足夠的工具與流程推動創新,但有超過一半坦言受到老舊技術堆疊的拖累。自動化困難、資安風險與基礎設施瓶頸,使 AI 企業轉型窒礙難行,更令人意外的是,62% 的 AI 專案仍停留在測試階段,而57% 的創新計畫則在概念驗證(POC)後便停滯。
這場影響轉型困境背後的關鍵,在於決策對齊與文化準備度。高層未對齊,是 AI 轉型最大障礙
Kyndryl 執行長 Martin Schroeter 在接受專訪時直言,AI 帶來的挑戰不只是技術門檻,而是企業組織的「認知落差」。
「AI 的成效取決於組織是否能改變文化,是否能讓基層員工真正使用,並且讓高層願意做出結構性改變。」——Martin Schroeter,Kyndryl CEO
報告顯示,超過七成五的 CEO 坦承,短期報酬壓力會削弱長期的創新目標,且有 65% 的 CEO 與 CFO 在技術投資價值上並未對標。這種分歧使得許多 AI 專案在策略層面無法獲得足夠支持,也讓企業難以從概念驗證走向營運規模化。
據此,Schroeter 認為,AI 轉型的第一步應該是高層對齊(C-Suite Alignment),CEO 必須理解技術的潛能,CFO 需評估長期價值,而 CIO 與 CTO 則要確保基礎架構與業務目標同步。只有這四者共振,AI 才能真正成為企業核心動能,而非「部門實驗」。
技術不再是問題,文化與速度才是挑戰
根據 Forbes Research 在 2024 年進行的調查,94% 的主管認為 AI 將取代不到 5% 的職位,近六成更相信 AI 會創造新工作,然而,現實中的數據卻顯示出另一種樣貌:光是 2024 年 9 月,就有 7000 個職位因 AI 被裁撤,若加上技術升級導致的間接裁員,總數高達 2 萬個。
人力顧問公司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指出,這並非單純的「被 AI 取代」,而是工作內容被重新定義。企業正在尋找能與 AI 協作的人,而非被 AI 取代的人,這意味著組織不僅要導入技術,還必須重塑人力結構與學習文化。Schroeter 在報告中提到,這種文化落差是 AI 轉型最大阻力之一。
在組織內部,AI 的應用落差不僅存在於部門之間,也出現在主管與員工之間。根據 Kyndryl 的調查,87% 的高層相信 AI 將在一年內重塑職能結構,但只有 29% 認為團隊已經準備好迎接變化,且從實際使用數據來看,技術職能員工中每週使用 AI 的比例達 61%,但在非技術職能中僅有 43%。這樣的差距揭示出,AI 雖然進入組織,但「AI 文化」尚未深入整個企業結構。
Schroeter 指出,這並非新現象。AI 像極了當年的雲端革命:「雲技術出現已超過 25 年,但仍有公司卡在導入初期。AI 的普及速度更快,25 年後,若企業仍未談 AI,恐怕已退出市場。」換言之,AI企業轉型真正的挑戰早已不在於系統導入或工具部署,而在於如何讓人願意學、敢於用,並在日常工作中持續改變。
延伸閱讀:《從願景到執行: AI 企業導入的務實之路03|打造能持續成長的 AI 企業文化》

落實 AI 企業導入的五點建議
報告中另一項值得關注的數據是:54% 的企業已經看到 AI 投資帶來正報酬。這顯示,AI 的潛在價值確實被實現,但仍有近半數公司未能跨越效益鴻溝。Kyndryl 提出以下五點具體建議:
- 重建技術基礎:確保雲端與資料架構「為 AI 而設」,避免舊系統成為瓶頸。
- 重新定義人才策略:將再培訓與內部創新視為核心任務,而非附屬計畫。
- 確立決策共識:讓高層清楚 AI 投資的長期目標與財務路線。
- 推動文化變革:從試驗導向轉向「AI 驅動業務」的思維,讓使用變成日常。
Schroeter 強調:「若企業不先提出變革理由(Case for Change),所有 AI 投資都將止步於概念階段。」
AI 轉型的下一步:速度、協作與信任
綜觀 Kyndryl 的數據,AI 轉型的成功條件已從「技術掌握」轉向「組織適應力」,AI 不再是單一工具,而是一種要求組織重新思考決策節奏、人才結構與風險管理的力量,而目前有 45% 的 CEO 認為組織決策過慢,60% 表示難以跟上技術進步。
這些數字透露出同樣訊息:若企業仍以過去的管理節奏來面對高速演進的 AI 生態,就算投入再多資金,也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只有在技術、策略與文化三者同步進化,企業才有可能讓 AI 成為推動未來成長的主要動力。
專業的AI Agent服務商 EgentHub 透過需求訪談、 AI 轉型顧問與 AI 企業培訓等方式,結合自身企業級 AI Agent 管理平台,協助100+企業無痛完成 AI 企業導入,累積建構3000+的AI Agents ,除了幫助企業將流程、知識與角色轉化,同時亦提供完整的權限控管機制,真正讓 AI 走進業務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