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豆知識20:中國人,根本不是金庸小說中描述的那樣
作者:老衲
(註:本文說的中國人,是東亞地區的中國文化圈下,認同此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絕不是指1949年之後,在新中國治內的中國人,請讀者看倌們千萬不要誤會。)
所有有點社會經歷的人都會知道
中國人
根本不是金庸小說中描述的那樣
所以金庸小說的好看之處
在於他重新定義了中國人
把中國人重新塑造成一種幻想中的樣子
或者更精確的說
是遠古時期的中國人模樣
近代史中,真實的中國人,是怎麼樣子的呢?
先來看看清代的中國人。
清代俠義小說《三俠五義》,其中第四十八回五鼠面聖皇帝時,馬上變得天也不敢鑽,江也不敢翻,「鑽天鼠」、「翻江鼠」被改成了「盤桅鼠」與「混江鼠」,前頭在平頭老百姓面前頤指氣使的五鼠,一個個口中自稱「罪民」,心中亂跳,匍匐於地,五鼠在江湖上混得再大名聲,只要與最高皇權一碰,立時露出陷空島漁霸的草民本性。
這是小說的醜化嗎?
來看看更醜的現實。
當英國大使馬嘎爾尼使團 Macartney Embassy 拜訪乾隆皇帝時,從廣州港口一路北上,當時中國政府派了些人上船伺候使團,英國人對那些中國人的描述是這樣的:「撒謊、奸詐,很會偷東西,當別人抓到他們偷竊時,中國人能笑嘻嘻地將東西還你,而且毫不臉紅。」
英國人還注意到:「在沒有中國官員的場合,那些中國平民的表情十分正常,但只要一見了官,馬上變成另一副嘴臉。」
清代如此,
明代會好些嗎?
來看看明代的中國人是怎麼樣的。
為萬民表率的皇帝老朱家,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棣,當聽到謀臣回報,政敵的女兒們「每日平均被二十條漢子輪姦,年小的都已懷身,過除夕時還有人生了個女娃。」朱棣聽完哈哈大笑,樂不可支,回應道:「依由他,等小娘們長大,又是搖錢樹。」
明武宗朱厚照,也是繼承其祖流氓遺風,文盲,曾跑到路上收了百餘混混做乾兒子,南巡揚州城時大肆搜刮處女與寡婦,在清江浦上釣魚,以千金之譜的離譜價格賣給大臣們,弄得朝廷大臣人人破產,而繼任朱厚照的明世宗朱厚熜,公開命大臣進獻春藥,派人到民間強搶一千餘名八歲到十四歲的幼女,煉製祕藥「元性純紅丹」......
上樑不正,下梁必歪,明代的僧道流結交官府,吃酒賭錢,多靠詐騙維生,即便是龍虎山真傳的張真人張元吉,也常強奪民間婦女,詐取百姓財貨,有敢與他爭執的,龍虎山張真人便污衊對方偽造符籙,讓手下把小老百姓「槌之致死」,前後高達四十餘人。
明代萬曆年間至中國傳教的教士利瑪竇,寫回羅馬的信中是這樣描述中國人平民的:「很難把中國的男子認作是可以打仗的男性,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內心的情感流露,他們看起來全是溫柔的女子,即使是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情緒,也只是婦女般的慍怒,最多在鬥毆時抓抓對方的頭髮。」
感受一下明代中國人的共性,無怪乎施耐庵能寫出《水滸傳》,蘭陵笑笑生能寫出《金瓶梅》,都是些底層流氓混混喜歡看的讀物,認真剖析,實難登大雅之堂。
日本人有句話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所以日本人自許是中國文化的傳人,才會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想藉機混水摸魚,走出日本群島,搞大東亞共榮圈,如果知道明清兩代的中國人是這副德性,也無怪乎日本人有「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
古代中國人是這樣的嗎?
來讀讀聶政的故事。
春秋時代的大刺客聶政,為了報答知遇之恩,等安養母親過世後,才答應恩人出手幫他復仇,在聶政刺殺了恩人的政敵以後,為了避免連累親姊姊,所以在眾目睽睽之下,聶政先是自毀面容,將自己的眼珠子摳出來,最後自裁,剖腹腸流而亡。
聶政刺殺的,是彼時韓國中勢力最大的首相,於是整個韓國都在找這個無名自毀面容的刺客是誰,並讓聶政的屍首曝曬於街市上,聶政的姊姊知道以後,從從容容地出面公開幫聶政收屍,悲傷地道:「這是我的弟弟聶政啊!」最後聶政的姊姊仰天痛哭三聲而亡,與聶政死在一塊。
春秋戰國時代的人
生氣勃勃,熠熠生輝
一諾千金,彈劍高歌,
重視榮譽,沒渡河不能偷襲,即使臨死也得將帽冠扶正
武者如田橫五百士,
各個都有那種「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俠氣
投江的屈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
人人也有那份「儒術於我有何哉?孔丘盜跖俱塵埃」的傲骨
比之後來「學就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奴婢思維的中國人
不知道高到哪裡。
深夜讀《雪山飛狐》中,
苗人鳳與胡一刀的結識故事。
且別說胡一刀一夜三百里幫苗人鳳宰了商劍鳴
就憑苗人鳳為了引出胡一刀決鬥,自號「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是何等的自信?與何等的對於胡一刀尊重?
苗人鳳沒有說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的名句,不過那黃包袱上的「打遍天下無敵手」,已然說明了一切。
更別說胡夫人那段話:「這五天之中,親見苗大俠肝膽照人,義重如山,你既搭允照顧孩子,我就偷一下懶,不挨著二十年的苦楚了。」
胡一刀,胡夫人,與苗人鳳,三人都活脫脫像是從春秋戰國穿越來的俠客,慷慨豪邁,爽辣之至,唯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馮諼、豫讓、侯嬴等人可以比擬。
現代的中國人是這樣的嗎?
是不是真正的中國人,都被蒙古鐵騎給通通殺光了?
所以崖山之後,真的再無中國。
也所以中國人只能在金庸小說當中意淫,
去夢迴千年,去想像中國人應當是怎麼樣子的。
有時候,忽然會想起李敖大師的一句很寂寞的話。
「時無英雄,故使豎子成名——這世界狗多人少,別說找不到人做朋友,就連想找人做敵人,都找不到夠格當我敵人的啊!」
真的有點想念李敖大師,
與金庸老爺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