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回娘家,和爸媽聊天時,爸爸提到他曾被同事說情商很高,我也忍不住說,我也曾經收到同樣的回饋,而且這個回饋是來自於主管。
接著,媽媽就對我說:「妳跟爸爸一樣,都很有耐心,做事慢慢來。」那個「慢慢來」不是拖延或懶散,而是一種帶著思考、靜靜等待的節奏。
我忽然想到,小時候家裡離學校很遠,沒有公車能直達,只能等爸媽下班來接。那時候的我,常常一個人待在學校附近的速食店或圖書館附近,等著他們出現。也就在那些等待的時光裡,我學會了自得其樂——觀察人群、寫作業、閱讀、發呆、做夢。等待的時間並不是浪費,而是一種和自己獨處的時光,甚至也可以透過這些時候來個最近很夯的「獨自升級」。
現在的孩子,真的比較少有這樣的機會。
在講求「即時回饋」的時代,耐心變得越來越稀有,就連本來很有耐心的大人,都會為了想要趕快看到結果而變得焦躁,更何況是孩子呢!。
不過,我並不覺得孩子是「沒有耐心」,只是——他們「還沒學會等待」,因為欠缺太多等待的經驗了。
這也是我喜歡繪本《希望花園》的原因。
故事裡的小愛搬到一個寂靜的新地方,播下的種子始終不發芽。直到有一天,鄰居送來一個神秘的袋子,一切慢慢改變。
這本書獻給每一位感到難過、擔心或無助的孩子,也提醒我們——改變並非不存在,它只是「還沒到」。只要願意相信,希望就像種子,總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希望花園》其中一頁
作為父母,我們也在學習等待。等待孩子學會表達、等待他們長大、等待他們找到自己的節奏。請相信,孩子會在某個我們沒注意到的時刻——悄悄發芽。
我認為陪孩子一起種植植物,是一個很棒的方式呢!能讓他們在等待發芽的過程中學會耐心。那你都是用什麼方法,培養孩子等待的能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