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那些正在改變的廣告詞
你或許注意過這樣的變化:
銀行招募廣告裡的年輕人,不再強調一輩子保障,而是職涯靈活、自由選擇;房地產業者不再只賣「使用權」,而是「共享空間、可變生活」;甚至連保險公司,也從「保一生」轉成「保你的轉變」。這些轉變都在暗示同一件事:穩定已經不再是新世代追求的唯一價值。
上一代的人,最害怕變動;而這一代的人,最害怕被困住。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時代給出了不同的生存條件,人們自然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方式。
從「拚穩定」到「找自由」
台灣在 1980 到 1990 年代的主流價值,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那時的社會邏輯很清楚:進公職、進大公司、買房、結婚、生子就代表人生成功。這是一條明確的路徑,只要照著走,就能抵達幸福。
但隨著產業結構改變與網路時代興起,年輕人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現實。
工作變動快,科技產業週期短;終身雇用制瓦解;斜槓、副業、接案成為常態;個體化的價值崛起。在這樣的環境裡,穩定不再是能帶來安全感的保證,反而可能成為某種束縛。
現在的二三十歲族群,寧願有彈性的時間與選擇,也不願被固定在單一的制度裡。他們不是逃避責任,而是重新定義責任的形式:不再對某個公司、某棟房子負責,而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負責。
這是一種典範的轉移:從「對外承諾」到「對內負責」。
「安定」與「安身」:兩種不同的語言
對上一代來說,安定是一種外在結構:有固定收入、有房、有家庭。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構成了安全感的基礎。
對這一代人,安身是一種內在狀態:能睡得好、有自我掌控感、不被制度壓迫。他們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框架,而是內心的平衡。
當父母說:「你怎麼還不成家?」年輕人心裡的回答是:「我還在找讓自己安身的方式。」
這不只是語言差異,而是世界觀的差異。上一代把人生看成一條直線,從起點到終點,清楚明確。而這一代的人活在多重路徑的交錯裡,每個選擇都可能開啟新的可能,也都可能需要重新調整。
他們不是不想安定,而是對安定的理解不同了。
風險分散的生存策略
現代年輕人之所以顯得不傳統,是因為他們生長在資訊過度與風險高度流動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任何固定的承諾都可能變成風險:結婚需要穩固的經濟基礎、房貸是一輩子的壓力、公司壽命可能比個人職涯還短。他們親眼見過金融海嘯、看過大企業倒閉、經歷過疫情衝擊,這些經驗讓他們學會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此他們傾向做出風險分散型的選擇:
不急著買房,而是租屋加投資;不急著結婚,而是先確保心理健康;不追求長期升遷,而是建立個人品牌或技能累積。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現代生存策略。他們不再相信單一的穩定,而相信隨時可以重新開始的能力。在變動的時代裡,適應力比穩定性更重要。
家庭觀念的重新定義
傳統觀念中,家是人生的核心,是一切努力的目標。但在新世代眼中,家更像是一種暫時的基地,可以停靠、可以休息,但不一定是終點。
許多 30 歲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延後婚姻,甚至不婚不生。這並非自私,而是對家庭責任的重新詮釋。他們希望在能負擔與平衡的狀態下再建立關係,而非被期待推著走。
「我想先把自己照顧好,再去照顧別人。」這是許多年輕人的心聲。
這樣的選擇讓上一代感到不安,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幸福模型正在瓦解。但它同時也開啟了一種新可能:愛與責任,不一定需要透過婚姻或所有權來表現。關係可以更彈性、更真實,不必被形式綁架。
幸福的座標,正在去中心化
當社會變得更自由、更多元,每個人都有機會定義自己的幸福版本。
有些人仍選擇穩定、有些人選擇流動;有些人以家庭為中心、有些人以自我成長為主軸。有人在體制內找到意義,有人在體制外活出精彩。
關鍵不在選哪一種,而在能否擁有選擇的權力。
幸福不再是一條共同的路線圖,而是一片分岔的森林。在這片森林裡,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導航自己的人生。這或許更辛苦,也更孤獨,但也更真實,更貼近自己的內心。
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自己的答案。
從「成功」到「誠實」
上一代的人渴望成功,那是一個可以被衡量、被比較、被證明的目標。
這一代的人追求誠實,誠實面對自己的限制、情緒、興趣與價值。他們不想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想活成自己能接受的樣子。
當穩定不再是唯一的指標,幸福也不再有標準答案。
我們或許無法再用比較好或比較差來描述世代差異,但可以說:
這一代的人,過得比較真實。
他們不一定過得比較輕鬆,但至少,他們在努力活出自己選擇的人生。
而這份真實,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