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第三篇|價值觀的轉向:當「穩定」不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raw-image

那些正在改變的廣告詞

你或許注意過這樣的變化:

銀行招募廣告裡的年輕人,不再強調一輩子保障,而是職涯靈活、自由選擇;房地產業者不再只賣「使用權」,而是「共享空間、可變生活」;甚至連保險公司,也從「保一生」轉成「保你的轉變」。

這些轉變都在暗示同一件事:穩定已經不再是新世代追求的唯一價值。


上一代的人,最害怕變動;而這一代的人,最害怕被困住。

這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時代給出了不同的生存條件,人們自然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方式。


從「拚穩定」到「找自由」

台灣在 1980 到 1990 年代的主流價值,是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那時的社會邏輯很清楚:進公職、進大公司、買房、結婚、生子就代表人生成功。這是一條明確的路徑,只要照著走,就能抵達幸福。

但隨著產業結構改變與網路時代興起,年輕人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現實。

工作變動快,科技產業週期短;終身雇用制瓦解;斜槓、副業、接案成為常態;個體化的價值崛起。在這樣的環境裡,穩定不再是能帶來安全感的保證,反而可能成為某種束縛。


現在的二三十歲族群,寧願有彈性的時間與選擇,也不願被固定在單一的制度裡。他們不是逃避責任,而是重新定義責任的形式:不再對某個公司、某棟房子負責,而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負責。

這是一種典範的轉移:從「對外承諾」到「對內負責」。


「安定」與「安身」:兩種不同的語言

對上一代來說,安定是一種外在結構:有固定收入、有房、有家庭。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構成了安全感的基礎。

對這一代人,安身是一種內在狀態:能睡得好、有自我掌控感、不被制度壓迫。他們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框架,而是內心的平衡。


當父母說:「你怎麼還不成家?」年輕人心裡的回答是:「我還在找讓自己安身的方式。」

這不只是語言差異,而是世界觀的差異。上一代把人生看成一條直線,從起點到終點,清楚明確。而這一代的人活在多重路徑的交錯裡,每個選擇都可能開啟新的可能,也都可能需要重新調整。

他們不是不想安定,而是對安定的理解不同了。


風險分散的生存策略

現代年輕人之所以顯得不傳統,是因為他們生長在資訊過度與風險高度流動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裡,任何固定的承諾都可能變成風險:結婚需要穩固的經濟基礎、房貸是一輩子的壓力、公司壽命可能比個人職涯還短。他們親眼見過金融海嘯、看過大企業倒閉、經歷過疫情衝擊,這些經驗讓他們學會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此他們傾向做出風險分散型的選擇:

不急著買房,而是租屋加投資;不急著結婚,而是先確保心理健康;不追求長期升遷,而是建立個人品牌或技能累積。

這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現代生存策略。他們不再相信單一的穩定,而相信隨時可以重新開始的能力。在變動的時代裡,適應力比穩定性更重要。


家庭觀念的重新定義

傳統觀念中,家是人生的核心,是一切努力的目標。但在新世代眼中,家更像是一種暫時的基地,可以停靠、可以休息,但不一定是終點。

許多 30 歲左右的年輕人,選擇延後婚姻,甚至不婚不生。這並非自私,而是對家庭責任的重新詮釋。他們希望在能負擔與平衡的狀態下再建立關係,而非被期待推著走。


「我想先把自己照顧好,再去照顧別人。」這是許多年輕人的心聲。

這樣的選擇讓上一代感到不安,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幸福模型正在瓦解。但它同時也開啟了一種新可能:愛與責任,不一定需要透過婚姻或所有權來表現。關係可以更彈性、更真實,不必被形式綁架。


幸福的座標,正在去中心化

當社會變得更自由、更多元,每個人都有機會定義自己的幸福版本。

有些人仍選擇穩定、有些人選擇流動;有些人以家庭為中心、有些人以自我成長為主軸。有人在體制內找到意義,有人在體制外活出精彩。

關鍵不在選哪一種,而在能否擁有選擇的權力。


幸福不再是一條共同的路線圖,而是一片分岔的森林。在這片森林裡,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導航自己的人生。這或許更辛苦,也更孤獨,但也更真實,更貼近自己的內心。

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自己的答案。


從「成功」到「誠實」

上一代的人渴望成功,那是一個可以被衡量、被比較、被證明的目標。

這一代的人追求誠實,誠實面對自己的限制、情緒、興趣與價值。他們不想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想活成自己能接受的樣子。

當穩定不再是唯一的指標,幸福也不再有標準答案。


我們或許無法再用比較好或比較差來描述世代差異,但可以說:

這一代的人,過得比較真實。

他們不一定過得比較輕鬆,但至少,他們在努力活出自己選擇的人生。

而這份真實,本身就是一種勇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Zeseri 捷思艾瑞
77會員
105內容數
數位工具設計師 專為個人與小商家打造 Google Sheets / Notion 模板, 幫你省時、省力,專注在更重要的事。 除了設計實用工具,也喜歡動腦、討論與思辨。 我在文字裡探索議題、整理想法, 把痛點變知識,把知識做成工具。 讓生活與思考,都更清晰。
Zeseri 捷思艾瑞的其他內容
2025/11/09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餐桌上的那句話 「你們薪水那麼高,還買不起房?」 這句話,你可能也聽過。長輩端著茶,眼神裡帶著半分不解、半分責備;年輕人低頭苦笑,想說的話卡在喉嚨裡吞不出來。 表面上,這是一場關於金錢的對話。實際上,它揭露了世代之間對努力與結果截然不同的
Thumbnail
2025/11/09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餐桌上的那句話 「你們薪水那麼高,還買不起房?」 這句話,你可能也聽過。長輩端著茶,眼神裡帶著半分不解、半分責備;年輕人低頭苦笑,想說的話卡在喉嚨裡吞不出來。 表面上,這是一場關於金錢的對話。實際上,它揭露了世代之間對努力與結果截然不同的
Thumbnail
2025/11/08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那句話,總在飯桌上響起 「我們那個時代才叫苦,你們現在過太好了。」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也許是在過年圍爐時,也許是在新聞底下的留言區,或者在某個政治話題的爭論中。這句話像一道無形的界線,劃開了兩個世代對幸福的理解。 六、七十歲的長輩
Thumbnail
2025/11/08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那句話,總在飯桌上響起 「我們那個時代才叫苦,你們現在過太好了。」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也許是在過年圍爐時,也許是在新聞底下的留言區,或者在某個政治話題的爭論中。這句話像一道無形的界線,劃開了兩個世代對幸福的理解。 六、七十歲的長輩
Thumbnail
2025/11/08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從「下流老人」到「草莓族」,世代衝突背後的共同焦慮 幾年前,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一詞,揭開了一個近代社會難以迴避的現實:即使努力了一輩子,仍可能在老年陷入貧困與孤立。 這個概念不只是日本現象,也逐漸滲入台灣。
Thumbnail
2025/11/08
專欄系列:《我們真的過得比較好嗎?——世代之間的真實與想像》 從「下流老人」到「草莓族」,世代衝突背後的共同焦慮 幾年前,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一詞,揭開了一個近代社會難以迴避的現實:即使努力了一輩子,仍可能在老年陷入貧困與孤立。 這個概念不只是日本現象,也逐漸滲入台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職場小資女 Zoe 面對 X 世代主管的壓力、愛情中的世代眼光,以及生活的倦怠感時,她求助於導師 Alan 大叔。這是一場關於世代衝突、價值觀差異與自我成長的對話。從「換頻溝通」到「愛情選擇」,再到「生活平衡」,文章用口語化故事呈現,帶你看見跨世代共存的智慧。
Thumbnail
當職場小資女 Zoe 面對 X 世代主管的壓力、愛情中的世代眼光,以及生活的倦怠感時,她求助於導師 Alan 大叔。這是一場關於世代衝突、價值觀差異與自我成長的對話。從「換頻溝通」到「愛情選擇」,再到「生活平衡」,文章用口語化故事呈現,帶你看見跨世代共存的智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親子關係的挑戰,從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反思世代間的價值觀差異與溝通問題。文章藉由作者重返校園的感受,引申出關於「擁有」、「滿足」與「愛」的反思,並鼓勵父母與孩子重新理解彼此。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親子關係的挑戰,從作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反思世代間的價值觀差異與溝通問題。文章藉由作者重返校園的感受,引申出關於「擁有」、「滿足」與「愛」的反思,並鼓勵父母與孩子重新理解彼此。
Thumbnail
世代之間對於新聞事件的反應差異,源於長輩的「預防型語言」與年輕人的「共感型語言」不同。長輩基於自身經驗,傾向於快速找出預防措施,而非沉溺於悲傷;年輕人則較重視同理與憤怒,先表達情緒再尋求解決方案。文章建議在溝通時,理解彼此的出發點,避免直接批判,透過翻譯和引導,促進更好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世代之間對於新聞事件的反應差異,源於長輩的「預防型語言」與年輕人的「共感型語言」不同。長輩基於自身經驗,傾向於快速找出預防措施,而非沉溺於悲傷;年輕人則較重視同理與憤怒,先表達情緒再尋求解決方案。文章建議在溝通時,理解彼此的出發點,避免直接批判,透過翻譯和引導,促進更好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住在離工作地點很近的透天厝,卻飽受家庭成員間的爭吵困擾,該搬出去住嗎?作者描述了與家人相處的矛盾與掙扎,並尋求讀者提供建議。
Thumbnail
住在離工作地點很近的透天厝,卻飽受家庭成員間的爭吵困擾,該搬出去住嗎?作者描述了與家人相處的矛盾與掙扎,並尋求讀者提供建議。
Thumbnail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二:世代衝突】 《霸王別姬》的故事背景從1924年到1978年,五十人間中國歷經多個政權交替,京劇也從「下三濫」、文化交流、「牛鬼蛇神」到國族藝術。 六年前看小四這個角色的時候,只覺得氣憤,但現在回頭看,小四夾在想要成角和革命中,不僅是「跟風保全自己」的心態,更多的是
Thumbnail
【《霸王別姬》電影心得之二:世代衝突】 《霸王別姬》的故事背景從1924年到1978年,五十人間中國歷經多個政權交替,京劇也從「下三濫」、文化交流、「牛鬼蛇神」到國族藝術。 六年前看小四這個角色的時候,只覺得氣憤,但現在回頭看,小四夾在想要成角和革命中,不僅是「跟風保全自己」的心態,更多的是
Thumbnail
其實每次回去,家人的行為就是同樣那一套,可是總是看不懂底下的邏輯是什麼。 有些人超痛恨數學,可能他們天生腦子打從心底搞不懂數學的底層邏輯。 我覺得回家對我來說,就像痛恨數學的人去上數學課一樣。
Thumbnail
其實每次回去,家人的行為就是同樣那一套,可是總是看不懂底下的邏輯是什麼。 有些人超痛恨數學,可能他們天生腦子打從心底搞不懂數學的底層邏輯。 我覺得回家對我來說,就像痛恨數學的人去上數學課一樣。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突如其來一場莫名其妙的對話,讓我感受到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差異」。在這個時代,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努力是必備條件,同樣的時間利用,有些人可以一直累積成果,有些人卻只能每天歸零,時間一拉長差異就會顯現出來。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突如其來一場莫名其妙的對話,讓我感受到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差異」。在這個時代,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努力是必備條件,同樣的時間利用,有些人可以一直累積成果,有些人卻只能每天歸零,時間一拉長差異就會顯現出來。
Thumbnail
作為傳說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我們,"中華文化"擁有很多很仔細及固執的傳統觀念;在現在連老一輩都開始逐漸瞭解<<傳承>>的重要性的同時-他們到底何時能夠接受科技及前衛的發展方向?還是只是口頭承諾,事實上無限拖延...,傳統的思維有時候真的"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格局"。 思想/工作: 結論:
Thumbnail
作為傳說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我們,"中華文化"擁有很多很仔細及固執的傳統觀念;在現在連老一輩都開始逐漸瞭解<<傳承>>的重要性的同時-他們到底何時能夠接受科技及前衛的發展方向?還是只是口頭承諾,事實上無限拖延...,傳統的思維有時候真的"限制了我們的發展格局"。 思想/工作: 結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