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正門進不去,就尋找側門,假使計畫行不通,就改變作法。翻轉危局的解答並不一定在前方,而在你的每一個想不到裡。”
好書分享:逆思維
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作者:Adam Grant亞當格蘭特
翻譯:簡秀如
平安文化出版

遇到問題或困難,傳統思維想的是怎麼再努力,所以轉換到工作中會變成一直加班,想著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解決,也許到頭來也還是無法,最後變成不只努力不足,甚至能力也不足,可是更多時候也許是方法錯誤,甚至是方向錯誤,當你決定北上卻搭上南下的列車,在車上反向地走動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停下來想一想,趕快下車換班車,也是如此概念。
作者分成三個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在開啟我們自己的思維。
第二部分檢視我們如何能鼓勵他人重新思考。
第三部分探討我們能如何打造終生學習社群。
每個篇章都有真實的一段真實的故事,也給予我們一些方向與指引,當我們能夠練習重新思考,事情發展有機會完全不同,非常值得反覆閱讀思考並實踐。
#思考角色
“重新思考是一種技能組合,不過也是一種心態。”
作者提出了三種常見心態:
傳教士:我們會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的理想。
檢察官: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打贏這個案子。
政治人物:我們爭取遊說選民的認同。

以上三種模式非常容易在許多立場鮮明的情境中看到,然後彼此就為了立場而爭執不下,甚至在某些極端的情境之下因此喪失性命。那我們要如何切換角色呢?
科學家:我們進行實驗以測試假設並發掘知識。
當理念變成意識形態,我們就容易過度的堅持捍衛與堅持,而是能夠積極地保持開放心態,同時去理解我們不知道什麼,就如同書名所說的一樣。


#信心的甜蜜點
“無知比知識更常招來自信”
當人們過度自負時,看不見其他選項。過度自我懷疑時,則是裹足不前。我們練習不要把所有的事物都二分法,而是一個光譜區間,不過度極端,找到所謂信心的甜蜜點,也就是作者所謂自信的謙遜。
所以適度的冒牌症候群是有幫助的:激勵我們更努力工作。激勵我們更聰明工作。成為更好的學習者。當我們認知自己所欠缺的,然後迫切的學習及成長,並勇於嘗試各種不同方法,保持懷疑,有助於我們以科學家的角度思考。

#疫苗溝通者及溫和的質問者
“那些無法動搖我們的說法,只會使的我們的信念更堅定”
在生活當中,一定會遇到與我們想法不同的人,多半會是找出各種證據試圖說服又或者是完全的忽略,但不論哪種做法,都無助於彼此意見的交流,這某種程度也是所謂政治對立或是世代對立產生的根本。
“我們很少能激發他人改變。我們比較有機會協助他們找出自己的動機去做改變。”
當我們不是抱著一定要說服他人的前提之下,我們更願意開放的傾聽,找出那一絲絲啟動思考的循環,然後確認對方對於改變的慾望及能力,但不論結果或是選擇如何,我們都還是能夠展現尊重及表達關切。

#建立職場學習文化
“成長是價值核心,而重新思考循環是例行公事”
在傳統的績效文化之中,對於所謂表現優異是有一個可依循的架構,但同時就也代表組織的容錯率可能逐漸下降,又或是整個組織文化對於異議提出是否有那樣的心理安全感,也不得不說,這在於所謂製造與效率導向的企業中,不太容易存在。但另一個角度則是,你是否能夠形塑自己單位內部這樣的文化?應該是可以的。

“你長大想當什麼?彷彿長大是有限的。彷彿到了某個時候,你成為某種身分,然後就到此結束”
最後一段的結論,作者特別也談了職場與人生計畫,包含了為什麼我們與小孩討論”你長大後想當什麼?”多數其實是不實際的狀況,我們應該如何也用這樣思考的架構定期的去檢視自己的職涯,如何隨著局勢變化進行調整,物理性的逃避工作環境很多是無效的。也許就如蒙格說的:總是反過來想。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推薦。

#逆思維
#阿崴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