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AI不是工具,而是夥伴:讓工程師打開更高層次的思考力
先摘要文章,之後慢慢消化分享。
「讓AI成為學習夥伴的三個關鍵習慣- 第一個習慣,是以概念為中心提問。
與其說「幫我寫一個排序函式」,不如問:「如果我要在大型資料集下維持穩定性與可擴充性,該怎麼設計排序演算法?」這樣的問題會讓 AI 帶出「為什麼」,而非只是「這麼做」。 - 第二個習慣,是建立反饋循環。
讓 AI 解釋它的選擇,請它檢查並改進自己的輸出。問:「如果要重構,你會從哪裡開始?」「有哪些 trade-off?」這些問句會讓 AI 的回答逐步揭露底層原則,也讓你的知識跟著深化。 - 第三個習慣,是故事化學習。
將每一次與 AI 的互動,記錄成一段小故事:當時的情境、任務、挑戰、結果與學習。這樣的記錄不只是技術筆記,更是一種反思的鏡像。久而久之,你不僅在累積程式碼,也在累積思考軌跡。
當你願意問 AI:「為什麼這樣寫?」
這一問,AI 就不再只是輸出機器,而成了反思的鏡子。它會帶你回到設計的原點,去理解結構、取捨與假設。
Donald A. Schö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1983) – 學習的迭代循環
這本經典著作提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概念,指出專業者的成長來自「行動與反思的循環」。與 AI 協作時的對話,其實正是這種實踐的現代延伸;AI 提供即時的鏡像回饋,讓工程師在操作中進行思考與修正。
Jean Lave & Etienne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1991) – 認知協作
強調學習是社會互動中的參與行為,而非個體的內在過程。這觀點可延伸至 AI 協作:工程師與 AI 的對話形成一種「認知共作」(cognitive co-participation),讓學習嵌入實際工作情境中。
Dan North, Introducing BDD (2006) – 對話即設計
行為驅動開發(BDD)倡導「對話即設計」,強調透過故事與範例讓團隊共構理解。這理念與文中「Vibe Story」及「故事化學習」不謀而合,皆主張知識應來自具體的語境與交流。
Cyrille Martraire, Living Documentation: Continuous Knowledge Sharing by Design (2019) – 活文件
提出「活文件」(Living Documentation) 思想:文件不應是靜態產物,而要與程式與討論共演化。這啟發了工程師如何將與 AI 的協作記錄下來,使知識保持流動與更新。
Donald Norman,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1988)
Norman 提出「可見化思考」(Making Thinking Visible)概念,指出好設計應揭示其邏輯與用途。與 AI 對話時要求其解釋設計選擇,正是讓程式思維變得「可見」,進而強化理解的過程。
https://ruddyblog.wordpress.com/2025/10/19/ai%E4%B8%8D%E6%98%AF%E5%B7%A5%E5%85%B7%EF%BC%8C%E8%80%8C%E6%98%AF%E5%A4%A5%E4%BC%B4%EF%BC%9A%E8%AE%93%E5%B7%A5%E7%A8%8B%E5%B8%AB%E6%89%93%E9%96%8B%E6%9B%B4%E9%AB%98%E5%B1%A4%E6%AC%A1%E7%9A%84%E6%80%9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