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進,各位朋友,大家平安。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平凡早晨的省思。那天,我本想買的是紅豆包,但最後隨緣拿起的,是一顆紫米芋頭包子,它靜靜地躺在蒸籠裡,售價僅僅三十元。這心念的流轉,已是第一重提醒:外在的「相」是變動的,但我們所能領受的「體」卻是真實的。
當我細細品味它時,我嚐到的,遠遠不只是一份早餐。- 我嚐到了「平價的慈悲」。三十元,在這個萬物齊漲的時代,並不算貴。這個價格背後,我彷彿看見店家的一份溫柔,一種希望讓這份美好體驗普及大眾的「經濟慈悲」。這是一種無聲的布施,不是為了創造稀缺,而是為了分享富足。
- 我嚐到了「時間的溫度」。那麵皮的嚼勁,是老麵才有的深邃口感。這不僅僅是風味,更是店家日復一日,用耐心與關懷餵養酵母,與時間合作所積累的成果。每一口,都是對過去無數善因的致敬。
- 我嚐到了「中道的智慧」。豐盛的芋頭餡與溫潤的紫米,這是一個完美的組合。那豐盛,是「有」的慈悲,慷慨地滿足了我們身體的需要;而那份恰到好處的「不甜」,則是「空」的智慧,它滋養身體,卻不放縱感官,避開了貪愛的極端。這是一種不過度、不匱乏的平衡智慧。
在這顆平凡的包子裡,我感受到了一股深刻的力量,一股被點燃的「希望」。
這份希望,促使我思考一個更宏大的問題:這份簡單的美好,究竟是如何來到我們手中的?於是,今天我想邀請各位,和我一起,從這顆看似渺小的包子出發,共同踏上一場探索全球連結、供應鏈倫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宏觀旅程。
2. 近觀其微:看見台灣本土的「千手觀音」
當我們將目光,從這顆包子的「果」,向前回溯它的「因」,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它背後是一張由無數人共同協作,猶如「千手觀音」般精密而慈悲的在地供應網絡。
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一同來描繪這每一隻默默付出的「手」:
- 生命的根源之手: 我們首先要感恩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他們賜予我們健全的感官,是我們能以這副身軀領受這一切美好的「近因」。
- 創造與轉化之手: 感恩彎腰在田裡的農夫,他們是大地的煉金術士,將「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轉化為飽滿的芋頭與紫米。感恩廚房裡的廚師與店門口的攤販,他們運用精湛的技藝與那塊充滿生命力的「老麵」,進行了第二次的美味轉化,並以「平價」的善意,布施著一份無分別的溫暖。
- 連結與流通之手: 感恩日夜奔波的運輸司機與中盤商,他們如同社會的經絡,克服了空間的阻礙,讓產地的豐饒得以流向城市的餐桌。感恩鋪設道路的工程師與工人,他們建造了道路、橋樑與店舖,為這一切的發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秩序與守護之手: 感恩政府公務員、警察與法治人員。他們所維護的「世間法」,雖不完美,卻是我們能安穩享用這顆包子、能在此地共同探討的秩序容器。一個穩定的社會,是所有商業活動得以在信賴中進行的前提。
- 護持與關懷之手: 感恩守護我們健康的醫師、傳承知識的老師,以及維護環境整潔的清潔工。他們或許沒有直接參與包子的製作,卻是維持這張社會網絡健康、有序、潔淨運轉,不可或缺的無名英雄。
各位,一個看似簡單的產品,實際上是整個台灣社會「士農工商」各界人士,在各自崗位上默默付出、共同成就的「奇蹟」。
然而,這張網絡的邊界,並不止於這片土地。它的絲線,正悄然延伸至更廣闊的世界。
3. 遠觀其宏:「因陀羅網」中的全球協作
在佛教華嚴宗的哲學中,有一個極其優美的譬喻,稱為「因陀羅網」。想像一張無邊無際的寶網,在每個繩結上,都鑲嵌著一顆璀璨的寶珠。而每一顆寶珠,都清晰地映照出網上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這意味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們手中的這顆台灣包子,正是這樣一顆寶珠。它看似微小,卻映照著整個世界的貢獻。
- 我們嚐到的不僅是麵皮的嚼勁,更是來自北美洲的小麥。
- 我們嚐到的不僅是內餡的風味,更是來自南美洲的蔗糖與中國古老的智慧。
- 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蒸氣的溫暖,其源頭能源可能來自中東的石油或俄羅斯的天然氣;而店主下單所用的手機,其內部礦物可能來自非洲大陸。
- 我們使用的不僅是不鏽鋼蒸籠,更是來自德國的精密工藝、受益於日韓的發酵科學,並仰賴源於美國創新的GPS技術。
然而,一份真正成熟的感恩,必須是清醒的,它要求我們同時進行一場「慈悲的觀照」。我們必須謙卑地認知,許多全球能源與礦物的取得,往往伴隨著世間的衝突與勞工的血汗。這份感恩因此是「複雜」的,它提醒我們,我們的「享用」,與全球的「共業」緊密相連。這份感恩,必須導向一份更深刻的責任感,去擁抱並療癒這張網絡中的陰影。
這種深層且複雜的全球相互依存關係,要求我們必須擁有一種全新的商業思維。
4. 核心轉念:從交易到感恩的商業哲學
看見了這張無所不在的連結之網後,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回應?這便將我們從「觀察」的層面,帶到了「哲學」的層面,為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一個更深刻的內在驅動力。
我想提出的核心論點,是「感恩的因果法則」。
許多時候,我們將「感恩」視為一個被動的「結果」。但我相信,真正的力量,在於將「感恩」視為主動的「原因」。感恩,不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可以主動創造良性循環的商業戰略。
其力量的根源在於:感恩,是「我執」的究竟解藥。 「我執」,也就是那份執著於「我」或「我的企業」是獨立、分離個體的幻覺。
讓我們對比兩種商業思維模式:
- 交易思維 (Transactional Mindset): 這種思維將供應鏈夥伴、員工、甚至客戶,都視為達成利潤目標的工具或成本。彼此的關係,建立在冰冷的價格談判與效益計算上。
- 感恩思維 (Gratitude Mindset): 這種思維深刻地認知到,企業的每一分成就,都根植於整個網絡的共同貢獻。當我們感恩農夫的汗水、司機的辛勞、供應商的信譽時,那種「唯我獨尊」的企業本位主義便會自然瓦解。感恩,消融了「我」與「非我」的界線,讓我們不再視他們為工具,而是視之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當「感恩」成為一家企業的核心文化時,它會成為最強大的競爭優勢。因為感恩能深化信任,激發善意的創新,並在危機來臨時,展現出驚人的供應鏈韌性。它所建立的,是一種無法被輕易複製的夥伴關係與品牌忠誠度。
這種基於感恩的哲學,不僅僅是一種內心的修養,它必須、也必然會轉化為企業對外的具體行動。
5. 付諸行動:將感恩轉化為企業的永續影響力
理念必須落實,否則便只是空談。接下來,我想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指導我們如何將「感恩哲學」,轉化為系統性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策略。這是一套向外的「回饋」行動。
對供應鏈夥伴的回饋 出於對夥伴貢獻的感恩,我們必須超越價格談判,建立公平、透明且具備倫理的採購原則。將供應商視為長期夥伴,與他們分享知識,共同投資於技術提升與永續發展,創造一個共榮的產業生態。
對內部員工的回饋 我們對員工才華與奉獻的感恩,驅使我們認知到他們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而非成本。我們有責任提供不僅合法,更合乎人道關懷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酬福利與長期的成長機會,讓他們能與企業一同成就。
對社會大眾的回饋 因感恩社會提供了穩定的法治與基礎設施,我們的企業才能成長。因此,我們理應將部分利潤投入到公共利益項目中,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支持教育與文化,成為社會的積極貢獻者,而非單純的資源消耗者。
對自然環境的回饋 源於對大地、空氣、水源無私賜予的感恩,我們必須採取負責任的生產方式,努力減少碳足跡,推動循環經濟,守護我們與後代子孫所共同擁有的唯一家園。
這四個面向的行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不是被動的合規或公關手段,而是源自內心感恩的主動回饋。它是一種能實現企業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同繁榮」的終極永續策略。
6. 結語:我們都是奇蹟的共同成就者
各位朋友,讓我們再次回到那顆溫暖的紫米芋頭包子。
從這顆包子中,我們看見了從台灣到全球,從個人到宇宙的無盡連結。它以最溫柔的方式提醒我們:沒有一件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這也意味著,在座的每一位企業領導者、每一位員工、乃至每一個消費者,我們都不再是這張巨大網絡中被動的旁觀者。我們是主動的「共同成就者」。我們的每一個商業決策,無論大小——選擇哪家供應商、制定何種勞動條件、採用什麼樣的包裝材料——都在為這個世界是變得更連結、更公平,還是更疏離、更對立,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
因此,我今天最誠摯的呼籲是:邀請在座的每一位,將「感恩」作為自己企業的指南針。
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感恩的眼光,重新看待您的團隊、您的夥伴,以及您所處的環境。然後,用感恩的行動,去經營您的事業。
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抱這種基於感恩的商業文明時,我們所共同成就的,將不僅僅是商業上的成功,更是一個可持續、共繁榮的美好世界。
7. 謝幕與迴向
萬分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