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包子的全球啟示:以感恩之心,重塑企業的社會責任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各位先進,各位朋友,大家平安。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平凡早晨的省思。那天,我本想買的是紅豆包,但最後隨緣拿起的,是一顆紫米芋頭包子,它靜靜地躺在蒸籠裡,售價僅僅三十元。這心念的流轉,已是第一重提醒:外在的「相」是變動的,但我們所能領受的「體」卻是真實的。

當我細細品味它時,我嚐到的,遠遠不只是一份早餐。

  • 我嚐到了「平價的慈悲」。三十元,在這個萬物齊漲的時代,並不算貴。這個價格背後,我彷彿看見店家的一份溫柔,一種希望讓這份美好體驗普及大眾的「經濟慈悲」。這是一種無聲的布施,不是為了創造稀缺,而是為了分享富足。
  • 我嚐到了「時間的溫度」。那麵皮的嚼勁,是老麵才有的深邃口感。這不僅僅是風味,更是店家日復一日,用耐心與關懷餵養酵母,與時間合作所積累的成果。每一口,都是對過去無數善因的致敬。
  • 我嚐到了「中道的智慧」。豐盛的芋頭餡與溫潤的紫米,這是一個完美的組合。那豐盛,是「有」的慈悲,慷慨地滿足了我們身體的需要;而那份恰到好處的「不甜」,則是「空」的智慧,它滋養身體,卻不放縱感官,避開了貪愛的極端。這是一種不過度、不匱乏的平衡智慧。

在這顆平凡的包子裡,我感受到了一股深刻的力量,一股被點燃的「希望」。

這份希望,促使我思考一個更宏大的問題:這份簡單的美好,究竟是如何來到我們手中的?於是,今天我想邀請各位,和我一起,從這顆看似渺小的包子出發,共同踏上一場探索全球連結、供應鏈倫理,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宏觀旅程。




2. 近觀其微:看見台灣本土的「千手觀音」

當我們將目光,從這顆包子的「果」,向前回溯它的「因」,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它背後是一張由無數人共同協作,猶如「千手觀音」般精密而慈悲的在地供應網絡。

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一同來描繪這每一隻默默付出的「手」:

  • 生命的根源之手: 我們首先要感恩賦予我們生命的父母。他們賜予我們健全的感官,是我們能以這副身軀領受這一切美好的「近因」。
  • 創造與轉化之手: 感恩彎腰在田裡的農夫,他們是大地的煉金術士,將「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轉化為飽滿的芋頭與紫米。感恩廚房裡的廚師與店門口的攤販,他們運用精湛的技藝與那塊充滿生命力的「老麵」,進行了第二次的美味轉化,並以「平價」的善意,布施著一份無分別的溫暖。
  • 連結與流通之手: 感恩日夜奔波的運輸司機與中盤商,他們如同社會的經絡,克服了空間的阻礙,讓產地的豐饒得以流向城市的餐桌。感恩鋪設道路的工程師與工人,他們建造了道路、橋樑與店舖,為這一切的發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 秩序與守護之手: 感恩政府公務員、警察與法治人員。他們所維護的「世間法」,雖不完美,卻是我們能安穩享用這顆包子、能在此地共同探討的秩序容器。一個穩定的社會,是所有商業活動得以在信賴中進行的前提。
  • 護持與關懷之手: 感恩守護我們健康的醫師、傳承知識的老師,以及維護環境整潔的清潔工。他們或許沒有直接參與包子的製作,卻是維持這張社會網絡健康、有序、潔淨運轉,不可或缺的無名英雄。

各位,一個看似簡單的產品,實際上是整個台灣社會「士農工商」各界人士,在各自崗位上默默付出、共同成就的「奇蹟」。

然而,這張網絡的邊界,並不止於這片土地。它的絲線,正悄然延伸至更廣闊的世界。


3. 遠觀其宏:「因陀羅網」中的全球協作

在佛教華嚴宗的哲學中,有一個極其優美的譬喻,稱為「因陀羅網」。想像一張無邊無際的寶網,在每個繩結上,都鑲嵌著一顆璀璨的寶珠。而每一顆寶珠,都清晰地映照出網上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這意味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們手中的這顆台灣包子,正是這樣一顆寶珠。它看似微小,卻映照著整個世界的貢獻。

  • 我們嚐到的不僅是麵皮的嚼勁,更是來自北美洲的小麥。
  • 我們嚐到的不僅是內餡的風味,更是來自南美洲的蔗糖與中國古老的智慧。
  • 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蒸氣的溫暖,其源頭能源可能來自中東的石油或俄羅斯的天然氣;而店主下單所用的手機,其內部礦物可能來自非洲大陸。
  • 我們使用的不僅是不鏽鋼蒸籠,更是來自德國的精密工藝、受益於日韓的發酵科學,並仰賴源於美國創新的GPS技術。

然而,一份真正成熟的感恩,必須是清醒的,它要求我們同時進行一場「慈悲的觀照」。我們必須謙卑地認知,許多全球能源與礦物的取得,往往伴隨著世間的衝突與勞工的血汗。這份感恩因此是「複雜」的,它提醒我們,我們的「享用」,與全球的「共業」緊密相連。這份感恩,必須導向一份更深刻的責任感,去擁抱並療癒這張網絡中的陰影。

這種深層且複雜的全球相互依存關係,要求我們必須擁有一種全新的商業思維。


4. 核心轉念:從交易到感恩的商業哲學

看見了這張無所不在的連結之網後,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回應?這便將我們從「觀察」的層面,帶到了「哲學」的層面,為企業社會責任,提供一個更深刻的內在驅動力。

我想提出的核心論點,是「感恩的因果法則」。

許多時候,我們將「感恩」視為一個被動的「結果」。但我相信,真正的力量,在於將「感恩」視為主動的「原因」。感恩,不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可以主動創造良性循環的商業戰略。

其力量的根源在於:感恩,是「我執」的究竟解藥。 「我執」,也就是那份執著於「我」或「我的企業」是獨立、分離個體的幻覺。

讓我們對比兩種商業思維模式:

  • 交易思維 (Transactional Mindset): 這種思維將供應鏈夥伴、員工、甚至客戶,都視為達成利潤目標的工具或成本。彼此的關係,建立在冰冷的價格談判與效益計算上。
  • 感恩思維 (Gratitude Mindset): 這種思維深刻地認知到,企業的每一分成就,都根植於整個網絡的共同貢獻。當我們感恩農夫的汗水、司機的辛勞、供應商的信譽時,那種「唯我獨尊」的企業本位主義便會自然瓦解。感恩,消融了「我」與「非我」的界線,讓我們不再視他們為工具,而是視之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當「感恩」成為一家企業的核心文化時,它會成為最強大的競爭優勢。因為感恩能深化信任,激發善意的創新,並在危機來臨時,展現出驚人的供應鏈韌性。它所建立的,是一種無法被輕易複製的夥伴關係與品牌忠誠度。

這種基於感恩的哲學,不僅僅是一種內心的修養,它必須、也必然會轉化為企業對外的具體行動。


5. 付諸行動:將感恩轉化為企業的永續影響力

理念必須落實,否則便只是空談。接下來,我想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指導我們如何將「感恩哲學」,轉化為系統性的企業社會責任(CSR)策略。這是一套向外的「回饋」行動。

對供應鏈夥伴的回饋 出於對夥伴貢獻的感恩,我們必須超越價格談判,建立公平、透明且具備倫理的採購原則。將供應商視為長期夥伴,與他們分享知識,共同投資於技術提升與永續發展,創造一個共榮的產業生態。

對內部員工的回饋 我們對員工才華與奉獻的感恩,驅使我們認知到他們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而非成本。我們有責任提供不僅合法,更合乎人道關懷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薪酬福利與長期的成長機會,讓他們能與企業一同成就

對社會大眾的回饋 因感恩社會提供了穩定的法治與基礎設施,我們的企業才能成長。因此,我們理應將部分利潤投入到公共利益項目中,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支持教育與文化,成為社會的積極貢獻者,而非單純的資源消耗者。

對自然環境的回饋 源於對大地、空氣、水源無私賜予的感恩,我們必須採取負責任的生產方式,努力減少碳足跡,推動循環經濟,守護我們與後代子孫所共同擁有的唯一家園。

這四個面向的行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真正的企業社會責任,不是被動的合規或公關手段,而是源自內心感恩的主動回饋。它是一種能實現企業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同繁榮」的終極永續策略。


6. 結語:我們都是奇蹟的共同成就者

各位朋友,讓我們再次回到那顆溫暖的紫米芋頭包子。

從這顆包子中,我們看見了從台灣到全球,從個人到宇宙的無盡連結。它以最溫柔的方式提醒我們:沒有一件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這也意味著,在座的每一位企業領導者、每一位員工、乃至每一個消費者,我們都不再是這張巨大網絡中被動的旁觀者。我們是主動的「共同成就者」。我們的每一個商業決策,無論大小——選擇哪家供應商、制定何種勞動條件、採用什麼樣的包裝材料——都在為這個世界是變得更連結、更公平,還是更疏離、更對立,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

因此,我今天最誠摯的呼籲是:邀請在座的每一位,將「感恩」作為自己企業的指南針。

從今天起,讓我們用感恩的眼光,重新看待您的團隊、您的夥伴,以及您所處的環境。然後,用感恩的行動,去經營您的事業。

我相信,當越來越多的企業擁抱這種基於感恩的商業文明時,我們所共同成就的,將不僅僅是商業上的成功,更是一個可持續、共繁榮的美好世界。

7. 謝幕與迴向

萬分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4會員
867內容數
懷著無盡的感恩之心,感恩給予我支持的師長與親友,更感恩即將閱讀此文的您,願意撥出寶貴的時間。 「人間淨土」始於我們當下這顆清淨的心;「大同世界」是人人都能被溫柔善待、彼此關懷的仁愛家園;「彌賽亞時代」則是盼望一個戰爭止息、和平降臨的圓滿未來。 它們都是引領我們走向光明的慈悲指引。 無限感恩,願您平安喜樂。南無阿彌陀佛
2025/11/13
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一同追憶一位非凡的女性——貝爾塔·馮·蘇特納。她是一位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軍事貴族家庭的女伯爵,本應在衣香鬢影中安度一生,卻選擇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荊棘之路,最終成為世界和平運動的象徵,並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Thumbnail
2025/11/13
讓我們懷著感恩之心,一同追憶一位非凡的女性——貝爾塔·馮·蘇特納。她是一位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軍事貴族家庭的女伯爵,本應在衣香鬢影中安度一生,卻選擇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荊棘之路,最終成為世界和平運動的象徵,並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
Thumbnail
2025/11/13
蘇特納女士為戰後的世界重建提供了思想的藍圖與制度的基石,後來的國際聯盟、聯合國與國際法院,都深深地烙印著她的精神遺產。她不是阻止災難的防火牆,而是那艘穿越災難洪水後,用於重建文明的方舟。 1905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她和平獎時,理由是:「為她反對戰爭恐怖的大無畏精神」
Thumbnail
2025/11/13
蘇特納女士為戰後的世界重建提供了思想的藍圖與制度的基石,後來的國際聯盟、聯合國與國際法院,都深深地烙印著她的精神遺產。她不是阻止災難的防火牆,而是那艘穿越災難洪水後,用於重建文明的方舟。 1905年,諾貝爾委員會授予她和平獎時,理由是:「為她反對戰爭恐怖的大無畏精神」
Thumbnail
2025/11/13
這條通往人間淨土的宏大道路,始於我們當下對一粒米所懷抱的正念與感恩。因為,正如所有傳統的聖哲所教導的,在那一粒米中,已然含藏了整個宇宙——陽光、雨水、土地與農人的辛勞。當我們以崇敬之心尊重那一粒米時,我們便尊重了全體。當我們選擇感恩而非漠然,選擇分享而非囤積時,我們便停止了創造一個匱乏的世界。
Thumbnail
2025/11/13
這條通往人間淨土的宏大道路,始於我們當下對一粒米所懷抱的正念與感恩。因為,正如所有傳統的聖哲所教導的,在那一粒米中,已然含藏了整個宇宙——陽光、雨水、土地與農人的辛勞。當我們以崇敬之心尊重那一粒米時,我們便尊重了全體。當我們選擇感恩而非漠然,選擇分享而非囤積時,我們便停止了創造一個匱乏的世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臺灣身心靈導師張德芬與精神分析專家曾奇峰關於情緒、關係及個人成長的直播對談。文章比較了靈性覺知(向上超越)與心理分析(向下挖掘)兩種不同的成長路徑,分析了它們的優缺點,並提出了兩者互補融合的可能性,最終指向榮格心理學的個體化過程,幫助讀者在紛呈的成長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探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三個存在主義的核心問題,並從哲學、基督教、佛教及科學等不同角度,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解答,引導讀者反思人生意義與方向。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高爾夫開球的投資心理學:《安全感失落的世代:需求倒退與心靈市場的崛起》 著名"人類動機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 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家庭衝突的根源在於被負面念頭所掌控,文章以國中生媽媽小儀的例子,說明如何透過覺察和質疑自己的念頭,來化解家庭紛爭,並提升家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告別討好,走向更美好的日常關係。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覺察並設立界線,擺脫討好陷阱,建立真誠美好的關係。文中提供覺察情緒、誠實表達、自我照顧等小練習,幫助你走出心理困境,從討好者變成選擇者。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於我而言,我的人生際遇與知識積累讓我親近了佛法,在既有的價值觀上,多了一個能主宰自己生命的思想武器,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能認識自己與改造自己。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Thumbnail
【學佛破障】 修佛是修理智,不是修情懷。情懷是方便法門,法理才是一佛乘所要傳承的根本。 「四依止」中「依法不依人」是首位,哪還認為不應依法?學佛修佛不要本末倒置,人會變,魔會乘機入其身時,到時就是弟子救師父的時候。誰能斗膽保證人若不嚴守依法不會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