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渴望知識,卻又被知識的洪流所淹沒,於是「速讀」這兩個字聽起來就像是汪洋中的唯一浮木,彷彿只要學會了更快的閱讀技巧,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把整個世界的智慧都裝進腦袋。
我也曾經是這種想法的忠實信徒,花費不少時間練習跳過默念的習慣,訓練眼球以S型或Z字型掃視書頁,追求著每分鐘上千字的閱讀速度。羊羹我也確實做到了,曾經一度能用不到半小時的時間「讀完」一本兩百多頁的知識型書籍,但那種感覺很奇怪,像是一場大雨淋過一片乾涸的沙地,水流得很快,滲進去的卻很少。
當朋友問起書中內容時,我總是支支吾吾,腦中只剩下一些模糊的概念碎片,以及一種「我好像懂了」的虛假滿足感。為了真正能用自己的話把概念說清楚,我發現自己必須將同一本書用同樣的方式重複「速讀」三到五次,甚至得找好幾本類似主題的書交叉比對,才能勉強在腦中建構出一個勉強堪用的知識框架。
算一算總時間,我驚覺自己繞了一大圈,耗費的心力與時間,其實和我一開始就靜下心來,用最傳統、最笨的方式,花一個下午慢慢讀完一本書,並沒有太大分別。這個發現讓我開始質疑,我們對於「快」的定義,會不會從一開始就找錯了方向?如果讀得快卻什麼也沒留下,那種速度究竟有什麼意義?這趟從追求速度到徹底放棄的過程,讓我領悟到一個反直覺的學習觀點,那就是在這個極度推崇效率的時代,真正能讓我們學得比別人更多的,或許不是加速,而是刻意地、有策略地「慢下來」。
你不是讀太慢,而是「思考的瓶頸」卡住了
大家普遍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覺得學習的效率瓶頸在於「輸入速度」,只要看得夠快、聽得夠快,學得就一定快。這就像一條工廠無情的生產線,我們總覺得只要把原料輸送帶的速度調到最快,產能就會無限提升,但這個想法忽略了生產線上還有許多加工站點,每個站點都有自己處理原料的速度極限。我們的學習過程也是如此,認知心理學上有個概念足以解釋我當時的困境,那便是「瓶頸翻轉」。
在學習一個全新領域的初期,我們的瓶頸確實是閱讀速度,一個剛學會五十音的人,讀日文的速度肯定快不起來。可是一旦我們跨過這個基礎門檻,比方說達到一般人正常的閱讀速度後,瓶頸很快就會從「眼睛掃過文字的速度」翻轉成「大腦理解與整合資訊的速度」。
這後者,才是真正決定學習成敗的關鍵加工站。這也是為什麼當閱讀速度超過一個臨界點後, comprehension(理解力)會急劇下降,因為原料送得太快,後端的加工站根本來不及處理,最終導致大量的資訊原料直接被當成廢料拋棄,無法成為有效的產出。
傳統速讀訓練的核心,很多時候是圍繞著「消除默讀」這個技巧。我們從小學習閱讀時,大腦會很自然地將看到的文字符號,在心中轉換成聽得到的聲音信號,這個過程動用了我們大腦中處理語言的「語音迴路」(Phonological Loop),是一個極為本能的認知機制。
它透過聲音的輔助,加強了工作記憶,讓我們有更長的緩衝時間去解析複雜的句子結構與抽象概念。消除默讀,等同於為了追求產線前端的輸送速度,而關閉了中段最重要的一台加工機器,這無疑是得不償失的。資訊雖然流光了,卻沒有被「理解」,更遑論被「吸收」。
所以問題的核心變得很清晰,我們真正該優化的,不是眼球的物理移動速度,而是大腦思考、連結、批判、整合資訊的「認知加工速度」。提升這個速度的方法,恰恰不是讓眼睛跑得更快,而是要給予大腦足夠的時間與恰當的刺激,讓它好好完成它該做的工作。我們需要做的,是從一個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知識建構者,而這就必須從了解自己的學習層次開始。
*題外話,學習英文的時候很多學不好的人都是因為自然而然的自己消除默讀了,因為不會念或者沒有追求它正確的發音乾脆不念了,我覺得…這是我認識很多英文考得很好但不太會講的最主要原因。
從被動吸收到主動思考:你看懂自己在哪個「理解層次」嗎?
學習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開關,而是一個連續的光譜,我們可以把它大致劃分為四個拾級而上的層次,這張地圖能幫助我們清晰地定位自己目前的位置,並且找到往上攀登的路徑。
- 層次一:字面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
這最基礎的層次,就是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好比說組裝IKEA家具時,你看懂說明書上寫著「用A號螺絲將B木板固定在C木板上」,這就是字面理解。你不需要推論,也不需要批判,只需要精確接收指令即可。
- 層次二:引申理解 (Implied Comprehension)
這個層次稍微深入一些,我們開始能夠讀出字裡行間的「弦外之音」。看一篇小說,你不只知道故事的情節,還能感覺到作者想營造的氛圍、角色的情緒,或是對社會現象的暗示。多數人憑藉著成長過程中的語言訓練與生活經驗,都能自然達到這個層次,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會產生一種「我懂了」的感覺。
但問題也出在這裡,絕大多數的學習都停留在這兩個層次。我們被動地吸收資訊,並且滿足於「看懂了」的狀態,這是一種舒適卻危險的學習幻覺。因為這種理解是淺層的、暫時的,它沒有和我們內在的知識體系發生深刻的化學反應,所以很容易隨著時間流逝而煙消雲散,最終只剩下「我好像讀過這本書」的模糊記憶。
真正的學習分野,始於從被動轉為主動的第三個層次。
- 層次三:批判理解 (Critical Comprehension)
在這個層次,讀者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我們不再是一個虔誠的信徒,全盤接收作者的觀點,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有主見的「價值判斷者」。我們開始會問自己一些關鍵問題:「作者提出的這個觀點,證據充足嗎?」、「他的立論有沒有我沒想到的盲點?」、「這個理論在我的生活或工作中有用嗎?我認同嗎?」這時的書本,不再是神聖的知識權威,而是激發我們思考的「數據點」,我們利用它為素材,在自己的大腦中進行思辨,最終產出屬於自己的觀念。 - 層次四:適應理解 (Adaptive Comprehension)
這是最高級的層次,我們不只判斷與思辨,更開始動手「改造與應用」。我們會將從書中學到的原則,進行拆解、抽象化,然後根據自己獨特的、複雜的現實情境,進行調整與改編,創造出全新的解決方案。好比說一個厲害的廚師,他不會死背食譜,而是理解了「酸甜鹹鮮」的平衡原理後,能運用當地的食材,創造出一道前所未見的融合菜。這時的知識,才真正地被「內化」,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武器。
認清這四個層次,我們就能明白,學習的關鍵不在於我們用多快的速度「經過」了多少文字,而在於我們用意願與方法,將自己從層次一、二,提升到層次三、四。而要完成這個躍升,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心智模型,一個能引導我們進行深度思考的作業系統。
最強大的學習心法:「複盤」,像棋手一樣思考
要如何具體地實踐「批判理解」與「適應理解」呢?在過去的摸索中,羊羹我發現一個源自於棋類競賽的古老智慧,遠比許多現代學習理論都來得更加貼切與強大,那就是「複盤」。一個棋手之所以能不斷進步,功力持續大增,關鍵從來不是他下了多少盤棋,而是每一盤棋結束後,他是否願意靜下心來,誠實地為自己「複盤」。
學習,就該像一場棋局的複盤。它不再是我們單方面接收資訊的過程,而是一場精采的對話,一場「自己的舊有觀點」與「作者新觀點」在腦中棋盤上的激烈交鋒。這個模型遠比單純的「提問」或「批判」來得更完整,因為它包含了一套更成熟的作業流程。
- 第一步:比賽(應用與實踐)
下棋的過程,就是將棋理和戰術「應用」到現實中的碰撞測試。對應到學習上,這就是我們讀完一本書、學到一個新概念後,試圖去解決一個真實問題、完成一個專案、或進行一次主題寫作的過程。沒有這個實踐的過程,所有的知識都只是漂浮在空中的理論,我們無從得知它的真偽與威力,自然也無從「複盤」。 - 第二步:賽後檢討(提煉與攻擊)
這才是複盤的精髓所在,也是深度學習發生的場域。棋手會和對手或教練一起,重新擺上演繹一遍棋局,探討每一手棋的得失。
在學習上,這意味著我們要同時扮演「自己」和「作者」兩個角色,進行一場嚴格的自我詰問: - 站在自己的視角(自我攻擊):回顧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思考路徑。「我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個判斷?」「我的決策背後,隱藏著什麼未經檢驗的假設?」「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個過程是在主動尋找自己思維框架的漏洞,是一種極具建設性的自我攻擊。
- 站在作者的視角(提煉原則):我們必須徹底放下自我中心的成見,努力去理解「對手」的意圖。「作者為什麼要提出這個觀點?他想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什麼?」「他立論的基礎,那個最核心、不可動搖的『第一性原理』又是什麼?」這個過程,就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抽象化」,我們不再只看見書中表面的案例或故事,而是試圖提煉出那個可以被轉移到其他領域的「通用原則」。一個平庸的讀者只會記住故事,一個優秀的學習者卻能提煉出故事背後的模型。
- 站在自己的視角(自我攻擊):回顧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思考路徑。「我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個判斷?」「我的決策背後,隱藏著什麼未經檢驗的假設?」「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個過程是在主動尋找自己思維框架的漏洞,是一種極具建設性的自我攻擊。
打個比方,我們讀了一本關於巴菲特投資的書。複盤式的學習者不會只是去記巴菲特買了哪些股票,而是會去「攻擊」自己的投資組合,同時「提煉」巴菲特思考的底層邏輯,像是「安全邊際」或「護城河」這類可以被廣泛應用的第一性原理。
透過這樣一來一回的換位思考與自我詰問,知識不再是寫在書上的死板文字,而是變成了與我們生命經驗深度結合的鮮活智慧。這種學習方式雖然「慢」,卻非常「重」,每完成一次高質量的複盤,其學習效益可能遠勝於草草讀過十本書。
從刻意練習到內化為本能:學習的終點是謙遜
當「複盤」的思維模型,在我們的腦中運行過幾次之後,它會從一個我們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去執行的「動作」,慢慢地、潛移默化地,變成一種「內化的被動技能」,一種融入我們心智底層的本能反應。
這是一種學習境界的提升。我們不再需要等到一個專案或一本書結束後,才安排一個特定的時間來「複盤」。這個複盤的機制,會變成一個24小時常駐在背景的作業系統,即時地對我們接收到的所有資訊進行處理。
當我們在會議上聽到一個新提案時,腦中會自動開始分析其背後的假設與潛在風險;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個難題時,會自然地退後一步,嘗試從不同角度觀看全局;當我們與人對話時,會更專注於理解對方的觀點,而不是急於捍衛自己的立場。這時,整個世界都成了我們的棋盤,生活中的每一次互動,都成了我們進行微型複盤、優化認知模型的機會。
而當這種內化的能力,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時,其副產品便會隨之浮現,那就是「謙遜」。羊羹我覺得,這是一個學習者所能達到的、最美好的狀態。一個持續在為自己進行「知識複盤」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散發出一種謙遜的氣質。這不是一種刻意做出來的姿態,而是一種深刻自知後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會如此?因為一個從不檢視自己棋局的棋手,最容易高估自己的實力,將偶然的勝利歸因於自己的天賦。
相反地,一個日復一日打譜、反覆研究自己與他人敗局的棋手,會對棋道的無窮深奧,以及個人能力的微小極限,抱持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思維存在多少盲點,自己的決策有多少僥倖的成份。這種源於智慧的謙遜,正是蘇格拉底那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的現代詮釋。它代表的不是無知,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知道自己的知識邊界在哪裡,也正因為如此,才永遠保留了接納新知、持續學習的空間。
真正的學習,不是一場跟時間的競賽,不是比誰能更快地吞下更多的資訊。它更像是一場修行,一場誠實面對自己無知的漫長「複盤」。我們得先承認自己的「慢」,才能真正地「快」起來。
或許我們都曾經為了追趕世界的腳步而感到焦慮,但或許,解決焦慮的答案,不在於跑得更快,而在於找到一個能讓自己安心慢下來的節奏,一步一步,把腳下的路踩得更結實。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高效學習的QA總結
- Q: 為什麼追求「速讀」反而可能讓我們學得更慢?
- A: 因為學習的真正瓶頸,往往不是眼睛讀取文字的速度,而是大腦理解、整合、思考的速度。為了追求速讀而犧牲掉「默讀」等自然輔助思考的過程,會導致理解力大幅下降,最終需要花更多時間重複閱讀或彌補,總時間反而沒有比較節省。
- Q: 如果不追求速度,那該追求什麼?文章提到的「複盤」具體是什麼意思?
- A: 我們該追求的是「理解的深度」。文章提出的「複盤」學習法,就是一種達成深度理解的心智模型。它借用棋手賽後檢討的概念,要求我們在學習後,不僅要回顧內容,更要站在自己與作者(新知)的雙方視角,進行自我攻擊與原則提煉,將知識徹底內化。
- Q: 文章說學習的終點是「謙遜」,這是什麼意思?
- A: 當「複盤」成為一種內化的習慣後,我們會持續地檢視自己的思維漏洞與知識邊界。這種深刻的自我認知,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謙遜,因為我們比誰都清楚自己「有所不知」。而這種智慧的謙遜,正是讓我們能保持開放心態、持續學習的最強大動力。
羊羹我相信投資是知識與實踐的結合。分享存股紀錄是為了印證文章中的思考而非報明牌。願我的經驗能讓大家觸類旁通建立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用訂閱支持我,持續產出好內容! 如果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穫,歡迎訂閱【羊羹學堂】,大家的支持是我分享投資、健康與學習心得的最大動力。
現在加入即可鎖定當前優惠,解鎖所有專屬文章與社群討論,期待與您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