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3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沒有簡單容易的創新之道——讀《錫蘭式的邂逅》

《錫蘭式的邂逅》不只是一本企管書,雖然在出版發行的定位上被歸屬於企業的實戰智慧,而且書封上也以管理學中常見的決策力、思考力、趨勢力、文創力來明顯標示,甚至書名的副標題很明確地以「我在創意之都矽谷的近距離觀察」,顯然編輯們認為這本書可以當做近年來台灣不斷強調與投入資源的文創產業一本有用的參考指南。

 

這種企圖當然不能算錯,但是我認為不僅止於此。我覺得這本書是一個關心世界的知識份子,在全世界競爭最劇烈的商業現場裡,不斷地親身參與,但又不斷抽身以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與思索的心得紀錄。

 

創意最終價值:利己而非利他

 

文章所牽涉到的主題乍看之下雖然好像很龐雜——從創意與創業,科技與產業發展,管理與決策,時代趨勢,一直談到人文思想,個人成長,社會行為到永續的世界……等等,這些難以歸類的面向,卻是現代人所必須面對的真實世界。換句話說,在這個複雜且息息相關的時代裡,我們做任何選擇時,這些重要議題都是我們必須同時考慮到的。作者也以清晰的思路,剝絲抽繭地為我們釐清這些複雜甚至彼此互相矛盾的現象。因此這不是一本眾多資料堆疊整理所成的書,因為其中有作者一貫的理念與思維。

 

作者與一般企業大師或創業投資業者最大的不同,是他認為培養創意雖然有技巧與脈胳可尋,但真正的能量來自於生活態度與人生哲學,也就是要尊重多元的價值,重視過程而非結果。若是注意力聚焦在結果,就會限制了創意可能探索的方向。最後他再三強調,動機決定創意最終的價值,也就是能否將動機從利己轉向利他。

 

的確,動機是否良善在創業初期似乎沒有太大差異,但是企業能否可大可久,是否可以持續吸引傑出人才的投入,利他動機就非常重要。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他所追求的應該不是成功的野心,整天掛念股票、市值有多少,而是為在宇宙間留下這種利他的偉大夢想而努力。

 

追夢的動機,是否出於利他的價值?Photo source : Pexels

 

換句話說,真正的創意不是搞怪,不是標新立異,而是來自於對現況的改革,也就是那股想改善世界的熱情。作者特別用了十篇以上的文章,超過五分之一的篇幅分享這個新管理時代。從個人出發,思索與企業的關係,再到社會公民的角色,介紹社會創業這樣的概念,認為社會創新這種以新穎的方法解決某項問題,並且兼顧效率,公平與永續,這種創新模式是未來社會的希望。

 

這種社會企業與以往的非營利組織不同。傳統的非營利機構多半以彌補社會現有的不足或缺陷為使命,提供金錢、人力等等的服務來幫助別人,但是社會企業是以創新的方式改造現有系統的缺點,也就是針對現有社會結構的缺陷,從根本的改革來幫助需要的人。換句話說,社會企業家給予企業新的視野與高度,對象不再是公司,而是整個社會,把社會當做企業進行有效的經營。這是全新的思維與模式,也是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經濟發展能維繫永續與否的關鍵。這也是作者又另外花了五分之一的篇幅介紹綠色經濟、潔淨科技的原因吧?

 

可想像未來,但不需過於執著

 

企業或趨勢的書總是讓人非常關注,我想因為這是個令人焦慮的時代吧?世界變化太快了,大家都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希望能夠從大師的言談裡窺見時代發展的趨向。作者在書裡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一回在跨越太平洋的飛機上,我身旁坐著一位意氣風發、年輕有為的企業主管,他很得意地告訴我,他快要完成一個預測景氣循環的經濟模型。於是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可相信命定?」充滿自信的年輕人當然不相信人類命運早已命定,於是我再問:「如果有一個數學模型能夠準確預測未來,是否代表未來早已被決定?」

 

誠如作者隨後的分析,大部份的創業家都是預言家,除了過去的假設條件之外,未來主要建立在信心上。不過對於未來是否能夠準確預測的難題在於,我們真的是否能以「已知」推測「未知」?其實我們也知道在已知之外還有一大片的「已知未知」以及超乎我們心智想像的「未知未知」,更何況真實的人類歷史總是被少數意外事件改寫;既然是意外,就是沒有人事先可以知道,那麼又如何能事先預測呢?

 

這樣的理解,或許也是作者能以較謙虛客觀的角度來思考社會現象的原因吧?雖然我們還是必須預測或想像未來,因為它提供了基本參考線,但不應該過於執著於預測,因為那會喪失對黑天鵝(Black Swan)那種重大意外事件的承受能力。最後作者還是相當樂觀的表示,客觀環境雖然形成各種邊際條件,但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意志和作為,還是可能塑造未來,超越邊際條件,使預測終成事實。

 

這是一本必須慢慢看,慢慢思考的書,然後配合自己的觀察與實際經驗,接著再重新看第二次第三次的書。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