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25-35歲之間的女性,一般習慣稱「輕熟女」,而35-45歲之間,則稱為「熟女」。但不管是「輕熟女」或「熟女」,其實代表著她經濟獨立、懂人情世故、擁有自我魅力...等等,總體來說,大多是正面積極的印象。而也因為這一代人越來越晚婚的關係,「年齡」跟「婚姻」不再劃上等號,「要在30歲之前把自己嫁掉」再也不是非達成不可的使命,而是按照個人生涯發展去做決定。
但,你知道嗎?如果這情況移到了中國,就完全不一樣了。
2007年,中國教育部首度將「剩女」一詞納入新詞之一。「剩女」代表著年齡27歲以上(這是大都市女性年齡,鄉村為25歲),尚未結婚的女性。據調查,中國只有8%的男性想娶28歲以上的女性,而高於這個歲數就太老、對男生不具吸引力了。因此,許多女性趕在25歲就要把自己嫁掉,因為到28歲就快要「過期了」,30歲以上就屬於正式的「剩女」。
為什麼「剩女」一詞會讓原本應該享有經濟獨立的女性,在個人和職涯上都大有展望時,選擇聽令長輩安排、讓自己失去自主權,放棄原本得來不易的成果?被稱為「剩女」,在中國社會裡感受到的包袱與壓力是什麼?日前中國才剛鬆綁一胎化政策,實施35年後的今日,不但勞動力人口不足,也造成男女比率明顯不均,在男性遠多於女性人數的情況下,為什麼產生的不是「剩男」,而是「剩女」?這些問題,的確值得我們仔細探討。
Photo Credit: Jakob Montrasio @Flickr CC BY 2.0
「我家有4個小孩,只有我至今尚未結婚。」在北京擔任大學教授的林小姐說。她今年38歲,老家在中國南邊,但在北京工作的11年來,父親卻從未看拜訪她。「我爸說,因為我沒有家庭,就沒有來看我的理由了。」雖然三年前,母親有來找她過,「但那次是個災難,完完全全的大災難。」林在一個傳統的家庭長大,就像許多父母一樣,對於逾適婚年齡的女兒感到擔憂。林的母親拉著她參加北京的中山公園會舉辦「相親大會」,一開始而來的人多半是急於將自家兒女推銷出去的父母,他們會張貼孩子的徵婚廣告單,上面不管是職業、薪水、教育程度...都寫得明明白白的。
「一開始,只有父母會去徵婚大會。之後就會看到一些單身子女不情不願地被抓去參加相親。」林說,她無法拒絕父母對她的安排,但在整個過程中,她經常是一語不發的。「我覺得自己集憤怒、焦慮、羞辱於一身,非常難受。」她說,她覺得自己就像輸家一樣,「只能站在原地,等待父母將自己『賣掉』。」
事實上,「婚姻」在中國社會中,遠遠不只有兩人相愛這麼簡單,在物質層面要顧慮的反而大得多。就像市場上的邏輯一樣,雙方的家庭背景、學歷、外表...無一不是考慮的要素,依據這樣的標準去一一檢視他們想要的「商品」是否符合心中的需求,而婚姻當中最重要的「愛情」,反而不是最主要的了。
但是,「剩女」對於中國女性造成的壓力不只來自於父母的逼婚,對有些人來說,更是心理上痛苦的折磨。「我們撐起了中國經濟的半邊天,卻因為沒在特定年齡前結婚就被當成了失敗者,之前所有的努力好像都不重要了。」林小姐說,她非常喜歡她的工作,但她的上司卻因為她沒結婚而把她當成怪人看待。「好像因為我沒有丈夫,他們就認為我無法將事情辦好,那種感覺真的很糟。」
一般大眾歸因「剩女」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她們被自己的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所困住,因此她們也以這樣挑剔的「高標準」去衡量未來的另一半,就有可能將對方嚇跑。但往另一方面想,如果女人有能力經濟自主、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甚至閒暇時可以三不五時出國旅行,能獨立處理好生活一切,那她們不願回歸到傳統婚姻中社會中倚靠男性收入,不想只扮演著「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的角色,不也是很自然的事嗎?
Photo Credit: Jakob Montrasio@Flickr CC BY 2.0
不久前,中國政府才剛宣布廢除「一胎化政策」,於是各種對於這議題的討論紛紛出爐。就如上述所提,在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下,35年的一胎化政策讓中國成為男女比例失調最嚴重的國家。資料指出,2014年末中國男女出生比例為116:100,男生比女生多出3300萬人,預估10年後將會有2400萬名的男性找不到配偶,足足有一個台灣人口總數之多。就這點來說,其實剩男(Leftover men)才是中國主要的社會危機,而非剩女。
那為什麼人數較多的中國「剩男」,所得的關注遠遠少於「剩女」,甚至是直接忽略、無視他們的存在?剩女的問題比剩男會比還嚴重,其實就是出自社會中根深柢固的性別偏見。社會對男生的期待是擁有成功的事業,對女生的標準則是有沒有扶持好家庭。因為社會評斷性別的標準不同,事業有成的男性就算年紀大、未婚也沒關係,而女性只要年齡到了沒有找到對象,就算在職場上風光,卻還是落入了「剩女」的框架裡。
但是,如果剩女是具備「三高」卻無法得到好姻緣的女性,剩男的條件卻往往相反,他們只有「三低」:「低學歷、低收入、低職位」。簡單來說,剩女完全不會是「別人挑剩的」,他們不需倚賴男生,也能靠自己的努力過好生活;但剩男卻是貨真價實、在婚姻市場中剩下的「商品」。而「三低」剩男的存在,對於中國社會卻是個危機。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人員劉燕舞,在河南、湖北、貴州等地調查發現,光棍率自80年代中後期至今逐漸加劇上升。此外,光棍大部分集中在農村,有些貧困山區,甚至出現了「光棍村」。而《中國的性別比失衡與公共安全:百村調查及主要發現》證實,大量失婚青年的存在,的確造成了買賣婚姻、婦女的犯罪行為,接受調查的364個村莊中,有約30%曾發生過騙婚現象。剩男問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會產生社會不穩定的風險。
雖然中國日後將會啟動「二胎化」政策,讓農村的家庭也能將女孩留下來,看似有助於舒緩剩男的問題,但開放政策只是第一步,解決問題最基本的辦法,其實還是從灌輸性別平等的觀念開始。微博網友Jay表示,其實不管是誰,都不該用「剩男」或「剩女」限制他的身分,一個人的價值不應該以「有沒有結婚」被衡量,沒有人應該是「剩下的」。
的確,回歸到問題的核心,「剩女」、「剩男」討論的主題看起來好像是婚姻,但背後隱藏著是對於性別的歧視、男女比例嚴重失衡;而青年失婚累積的負面力量,則可以進一步的討論到人口老化、家庭的倫理危機。在我們急著將未婚男女貼上標籤之前,不僅止於採取觀望的角度,而能以真正去了解背後形成的原因,或許才是更重要的。
參考資料:
How China’s ‘Leftover Women’ Are to Blame
Not ‘Leftover Women’ but ‘Leftover Men’ Are China’s Real Problem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撰寫:葉菀菱
核稿編輯:蔡宜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