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沒有那麼多的臥床老人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也許爺爺自己明白生命已接近終點,所以他才一直要求出院,早知道是不是就應該堅持出院,讓爺爺不受折磨的度過最後的日子
今年二月底看的一本書中談到台灣的臥床老人,讓我想起去逝的爺爺,突然有好多畫面一股腦的佔據思緒,幼稚園的時候和爺爺一起在草地上追的那隻大鳳蝶,午睡後爺爺牽著我的手去買剛出爐的麵包,我不愛吃胡蘿蔔和香菇,爺爺會趁媽媽沒看見時,偷偷幫我吃掉…實在有太多美好有趣的回憶可以細訴,但讓我永遠無法忘記的卻是爺爺的最後一面。
身體硬朗的他喜歡出外運動散步,卻在快七十歲時因為一次摔倒意外,造成髖部骨折 ,接受骨折復位鋼釘固定手術,造成爺爺無法自在的活動,在爺爺出院後家裡請了二十四小時的看護來照料他,爺爺開始需要依靠助行器來輔助步行,此後身體狀況更是一落千丈,不但體力下降,免疫力也開始變差,時常生病進出醫院。
圖片來源:Pixabay

爺爺的最後一面

爺爺在手術幾年後因一次送醫急診開始住院,住院幾天後爺爺用很虛弱的聲音告訴我們,他想要出院、他說不想再繼續治療,但主治醫生不允許,爺爺被插上了鼻胃管、裝上尿袋,此後更是住進加護病房,爺爺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個多月後,我們接到了紅色病危通知,全家都趕到加護病房去看爺爺,大家輪流穿上防護衣進去探視,我排在最後一位進去看爺爺。
當我看到爺爺後完全不敢置信,短短的時間內竟能讓人變得如此瘦小,骨瘦如柴的身體躺在病床上,一堆機器管子接在他的身上,我的心好痛好痛,我想到他之前對我說過,想看著我出嫁,想看到我生小孩,眼淚一直停不住,爺爺流著淚水看著我,他好像想跟我說什麼,但一開口卻突然吐血,那一刻我的眼前一片黑,護士馬上請我出去,並和醫生一起開始急救。
我們在加護病房外等了一會兒,護士和醫生出來說沒事了,而探視時間也己結束,只能傷心的開車回家,一路上大家的眼淚都沒停過,結果開出醫院不到十五分鐘,媽媽又接到護士的電話,說爺爺剛剛去逝了,爸爸馬上將車子掉頭一路狂奔趕到醫院,心想著原來剛剛是和爺爺的最後一面,但我看到爺爺的最後一面,卻是他一直吐血,而且不成人樣的躺在病床上受苦。
也許爺爺自己明白生命已接近終點,所以他才一直要求出院,早知道是不是就應該堅持出院,讓爺爺不受折磨的度過最後的日子,雖然爺爺己經去逝很多很多年,但一想起這一段回憶,當時的景象又歷歷在目,我的眼涙還是忍不住一直滑落。

不同文化之下,相同的高齡社會

這是我第一次面對親人的死亡,年輕的我從來不曾想到生死的問題,但因為爺爺的離去讓我開始反思生命的意義,看了一些相關書藉,發現這些書藉的方向除了要大家活在當下,把每一天都當成是人生的最後一天,努力充實自己並開心的生活,關於醫療的部份幾乎都有提到善終,古時候就有五福之說,其中一個福報就是善終,善終就是求「好死」,一想到爺爺的經歷,在親人生病或遭逢意外時,也許適時放手才是對親人最佳的選擇,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還記得兒子出生四個月時,我們帶著他去法國中部羅亞爾河遊玩參觀城堡,順便探訪先生的奶奶,我才知道法國爺爺己經去逝十多年,高齡八十多歲的法國奶奶一個人住,當時覺得奇怪和驚訝,後來才了解這是法國人的文化常態,雖然公公一直要她去安養中心住,但奶奶覺得自己身體很好,而且也習慣一個人生活,婆婆告訴我那棟房子充滿了奶奶與爺爺美好的回憶,所以奶奶不願意離開。
每週會有兩天由專人幫奶奶購買生活用品到家中,並且也有專人到奶奶家打掃,若是奶奶身體不舒服,只要打通電話就有醫療專車和人員接送她去醫院看病,公婆則是每天早晚都和法國奶奶通電話,每三個月會開五個半小時的車程,過去探望一至兩個星期。
但就在去年年中時,己經九十一歲的奶奶在家裡不小心跌倒摔傷了手和腳,出院之後奶奶需要依靠助行器來輔助步行,但她仍是不肯去安養中心,堅持要一個人住在家裡,理由是她還能用助行器行動,可以自己打理生活,不過後來還是在公公的勸說下,住進了老人安養中心。
我實際了解了一下,公公選的老人安養中心離公婆家車程只要一個多小時,環境設備及評價都相當不錯,而且法國法律規定所有的安養中心都必須醫療化,具備和醫院一樣的醫療照護,可以提供老人生活及健康上的照顧,現在公婆仍是每天早晚和住在安養中心的奶奶通電話,然後每兩個星期開車去探望奶奶。
看了一項統計數據,發現法國沒有像台灣一樣,有那麼多的臥床老人,台灣人從臥床到逝世,平均時間長達七年多,而法國或歐洲地區的老人,從喪失行動能力一直到死亡的平均時間,卻只有兩個星期到一個月,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兩者之間莫大的差異?
轉身離去的那一刻,該如何優雅平靜的離開,親人又該如何適時放手-圖片來源:Pixabay

拯救延續的是生命還是痛苦

我進一步發現這是整個社會風氣、文化和習慣,對於親情孝道的定義,還有生命意義的認定,在生與死的兩難之下所造成的結果,以我台灣爺爺的例子來看,當時爸媽包括我們這些孫子輩,大家的心態全都只是希望爺爺好起來,只要爺爺能活著就有希望,尤其現在的醫療這麼進步,但爺爺己無法自主進食,所以醫生用鼻胃管為爺爺輸進營養來延續生命。
爺爺身體雖然活著,卻完全沒有生命品質可言,他的身體躺在病床上和一堆延續生命的機器管子為伍,我無法了解也不敢想像爺爺最後一個多月,住在加護病房時的心情和痛苦,就是因為醫療這麼進步,即使他的生命己接近終點,可是做子女的卻不能也無法放任不管,所以爺爺被送進急診、加護病房,直到最後被這些無效的急救折磨到不成人形。
在台灣為病人插鼻胃管,或是最近幾年的胃造口手術來延續生命,在醫院裡是非常普遍的醫療行為,而這些無法行動導致長期臥床的病人更是多如牛毛,一個長期臥床的人,肌肉會開始萎縮,長期插管的種種不適,再加上許多併發症,像是褥瘡、泌尿系統感染、墜積性肺炎…對病人更是場如惡夢般無止盡的折磨,這樣痛苦的生存著,會是病人本身想要的結局嗎?但對一位病人的家屬而言,因為親人己無法自主進食,若是不插鼻胃管,難道要家屬眼睜睜的看著親人餓死?
這種情況換到法國就完全不一樣,法國的醫院做這些手術僅止於治療,只會用在具明顯痊癒可能性的病人身上,如果病人只是暫時無法用嘴巴進食,短暫的使用鼻胃管灌食是可行的,若是病人的身體己明顯無痊癒可能,或是高齡退化到無法自主進食,就不會只為了延續生命來做上述干預的行為。
若以台灣爺爺的情況,在法國就不會為他插鼻胃管,反而是以最自然的方式,盡力減輕病人的痛苦,但不會去延長生命自然凋零的歷程,所以法國老人在進入意識不明,或是無法行動的長期臥床狀態之前,實際上都己經自然的壽終正寢。
現在開始有不少的台灣人,為了能有尊嚴和生命品質的善終,願意在身體還健康時簽下放棄急救意願書,但實際上的情況是更多身患重病的臥床老人,因為家屬對於社會以及外人的評價、對親人的不捨和自己內心的罪惡感,無奈的讓親愛的家人被一次次急救,造成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折磨,實際上拯救延續的是生命還是痛苦,我們無法評價,因為也許當事人早己失智或意識不明,而家屬只能做出選擇。
雖然我的爺爺並沒有臥床太久,但他最後痛苦的身影,卻讓我心裡一直有個始終無法填補的洞,我想像著若是在爺爺所剩不多的日子裡,我們做出了另一種選擇,放棄急救治療,讓爺爺依自己的意願過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也許還能常和他說說話,也許還能讓他看看喜歡的國劇節目,帶他去公園聞聞花香,看看四週的綠意大樹、一起曬曬太陽…但現在也只能徒留遺憾。
人生在世終有離去的一日,而生命是為了體驗美好而存在,若這場旅程已接近終點,是不是能選擇更安祥有尊嚴的離去方式,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終將面對和抉擇的最後時刻
延伸閱讀:
也歡迎大家加入「法國宅媽der不負責觀察手扎」臉書專頁,更多精彩資訊、繽紛影片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K會員
332內容數
我想寫出能溫暖人心,或是可以帶來些許啟發的文字,包括身處在異國女性的迷人故事、法國文化符碼、社會生活時事觀察、法國教育側寫、斜槓世代的學習。將融合兩種文化做更深入的探索,和大家分享包羅萬象的生活經驗,觀察眼中閃現的光影片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法國宅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能好好的放鬆度假,法國的有薪休假天數也一直延長到今日的每年五個星期,這些眾多的假日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文化,大量神經學的研究指出,休假可以恢復大腦的注意力和積極性,所以法國人的工作效能
每月至少一天,先生和我都有各自獨處的時間。輪到我時,我可以到咖啡館靜靜閱讀,去採買、做頭髮、美容保養、參加朋友聚會、相約看展覽,開心的去做所有我想要做的事情,喚醒沉睡在心底的那個「獨立的自己」。
法國高中必讀的哲學課由拿破崙設立,藉以培養具有獨立批判能力的法國公民,甚至還有專為三歲以上的小朋友開設的「兒童哲學工作坊」,反觀台灣的哲學教育是大學後才有的「選修」課,而且多不被台灣人重視。
法國於一九五○年制訂最低工資制度,每年依據物價指數調整,2018年法國人最低時薪更調高到9.88歐元,最低月薪增加至1498.47歐元,法國的工時一星期「不能超過」35小時,比起台灣的雙週「正常」工作時間 84 小時,在法國工作真可謂是天堂吧。
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能好好的放鬆度假,法國的有薪休假天數也一直延長到今日的每年五個星期,這些眾多的假日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文化,大量神經學的研究指出,休假可以恢復大腦的注意力和積極性,所以法國人的工作效能
每月至少一天,先生和我都有各自獨處的時間。輪到我時,我可以到咖啡館靜靜閱讀,去採買、做頭髮、美容保養、參加朋友聚會、相約看展覽,開心的去做所有我想要做的事情,喚醒沉睡在心底的那個「獨立的自己」。
法國高中必讀的哲學課由拿破崙設立,藉以培養具有獨立批判能力的法國公民,甚至還有專為三歲以上的小朋友開設的「兒童哲學工作坊」,反觀台灣的哲學教育是大學後才有的「選修」課,而且多不被台灣人重視。
法國於一九五○年制訂最低工資制度,每年依據物價指數調整,2018年法國人最低時薪更調高到9.88歐元,最低月薪增加至1498.47歐元,法國的工時一星期「不能超過」35小時,比起台灣的雙週「正常」工作時間 84 小時,在法國工作真可謂是天堂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的爺爺在2024年9月30日凌晨2:54分過世,當時的我還沒睡,才剛餵完寶寶喝奶,在寂靜的夜裡接到爸爸的通知,想到我們家的精神支柱已然離開,不禁潸然淚下,心裡空一大塊。 一週前,醫生告訴我們爺爺的狀況不太好,可能不久於人世,因此叮囑親人要把握時間來看爺爺的最後一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我說,像是等了一陣子,感覺不太對,也怪怪的。但,我確實在倒數著大舅走的那一天。 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
Thumbnail
有幾次我們去越南看望爺爺,爺爺很瘦很瘦,全身只剩下皮覆蓋在骨頭上面,儘管爸爸在越南特別請了司機以及照顧者,爺爺依然肉眼可見的瘦,同時他也不記得任何人,最後一次見到他,是我走進去他房間,印象中房間很暗、沒有開燈,他穿著白色背心以及短褲,眼睛張開的看著我跟哥哥,笑著說我們很乖。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我想我阿嬤她無法面對她自己將要死掉這件事,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這世界跟子女親友好好告別;而我們活著的這些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她告別,不知道往後沒有她的日子,我們會怎麼活下去? 這晚,母親陪阿嬤好長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對將逝者悲傷,但我也期待家族的人往後活出新氣象。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住院這3天,同房的「病友」是一位老阿公, 不知道幾歲,也許超過90了吧。 不會動,躺在床上插尿管,吸氧氣。 不過頭腦很清楚,講話中氣十足。 後來聽他和看護的對話,大概知道本來是住在安養中心。 自從跌倒傷到脊椎之後,就不能走路了。 這次好像是因為尿不出來,才來醫院。 阿公整天躺著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我的爺爺在2024年9月30日凌晨2:54分過世,當時的我還沒睡,才剛餵完寶寶喝奶,在寂靜的夜裡接到爸爸的通知,想到我們家的精神支柱已然離開,不禁潸然淚下,心裡空一大塊。 一週前,醫生告訴我們爺爺的狀況不太好,可能不久於人世,因此叮囑親人要把握時間來看爺爺的最後一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如果我說,像是等了一陣子,感覺不太對,也怪怪的。但,我確實在倒數著大舅走的那一天。 只是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麼快。
Thumbnail
有幾次我們去越南看望爺爺,爺爺很瘦很瘦,全身只剩下皮覆蓋在骨頭上面,儘管爸爸在越南特別請了司機以及照顧者,爺爺依然肉眼可見的瘦,同時他也不記得任何人,最後一次見到他,是我走進去他房間,印象中房間很暗、沒有開燈,他穿著白色背心以及短褲,眼睛張開的看著我跟哥哥,笑著說我們很乖。
Thumbnail
我有個朋友在急診室當值班醫師,有一次我問他,當有海外遊客在急診病危時,病患的第一考量是什麼? 沒想到,他的答案令我感到心酸。 因為,大部分的海外患者,一旦意識到自己有生命危險時,第一個想法,就是: 想要回到家鄉就醫,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故鄉。 當這個願望無法達成時,他們就會希望家屬可
Thumbnail
我想我阿嬤她無法面對她自己將要死掉這件事,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這世界跟子女親友好好告別;而我們活著的這些人,也不知道該怎麼和她告別,不知道往後沒有她的日子,我們會怎麼活下去? 這晚,母親陪阿嬤好長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對將逝者悲傷,但我也期待家族的人往後活出新氣象。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住院這3天,同房的「病友」是一位老阿公, 不知道幾歲,也許超過90了吧。 不會動,躺在床上插尿管,吸氧氣。 不過頭腦很清楚,講話中氣十足。 後來聽他和看護的對話,大概知道本來是住在安養中心。 自從跌倒傷到脊椎之後,就不能走路了。 這次好像是因為尿不出來,才來醫院。 阿公整天躺著
Thumbnail
死亡對孩子來說是個模糊的概念。華人父母總是避諱談死亡,用不吉利、你不懂等言詞帶過。若無法迴避時甚至會說他只是去旅行、他只是睡著等委婉說法。但這種談論死亡的觀念對孩子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