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可能做到「零廢棄」生活嗎?讀《我家沒垃圾》

《我家沒垃圾》這本書的封面照片是一個透明的小玻璃罐,裡面裝著一些花花綠綠的包裝紙,照片旁的說明是:這是我們全家一整年裡產生的垃圾。
住在美國加州的四口之家,這本書是他們勵行垃圾減量的經驗與操作手冊。看到這個書名或這張相片,大概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哇!怎麼可能?!如何做到的?!」另一種就是:「這有什麼稀奇?反正大部分垃圾都可以回收再利用,我也可以做得到!」
的確,我們都太「依賴」回收來安撫我們的良心,催眠自己「反正可以回收,就盡量用吧!」但是,作者不斷地提醒,回收絕對不是環境危機的正確解答。因為要支持複雜的回收系統能持續運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在這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揮發性的有毒氣體或者溶解產生許多有毒液體,都會汙染我們的環境,且大部分的回收品再利用,都是降級的產品。因為回收品中還是會摻雜無法輕易分離的化合物質,所以會影響再生產品的性能或品質。
另外也很有可能的是,號稱可以回收的東西,接受委託或承包的廠商,在降低成本的情況下,也許會把難處理的殘渣或無法再利用的剩餘材料,直接運到沒人的山谷或溪邊,直接傾倒或丟棄了事。
我也同意作者所說的:「可生物分解」或「可作堆肥」的塑膠,這些產品是回收的最大亂源,會混淆消費者與正規回收業者的觀念。那些所謂可生物分解的塑膠,其實很難真正被分解,或者也只是碎裂成「塑膠微粒」,跟其他塑膠燃燒後一樣,散播在空氣中變成pm2.5或者被海洋生物吃進去,然後透過食物鏈回到我們身上,變成環境賀爾蒙影響我們的內分泌系統或造成身體器官慢性發炎。若回收不是正解,那麼什麼才是達到零廢棄的正確方法?作者提出五個簡單步驟,以R開始的五個單字。
一、拒絕(Refuse),一開始就不要買或拿取不是真正需要的任何東西,尤其小心免費的或人家送你的東西。
二、減量(Reduce),減少你需要的,比如我們都需要穿衣服,但是我們需要那麼多只穿一兩次的衣服嗎?
三、重複使用(Reuse),我們已經購買的,就不斷地重複使用,直到它最大的極限。
四、回收(Recycle),當一樣東西是我們不能拒絕的必需品,當我們不斷重複使用到實在不堪使用或者以後再也用不著,也無法送給需要的人再使用時,就回收分解再製成新的東西。
五、分解(Rot),最後剩下的東西做成堆肥。包括廚餘,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廢棄物都是有機質,都可以做成堆肥,堆肥是大自然最原始的回收機制,能讓有機的廢棄物重新回歸地球上生生不息的物質循環。
在這五個步驟中,第一個步驟最重要,拒絕讓任何不需要的東西進入家裡,這個步驟說來簡單,但是要做到卻很難。有兩個行動可以幫助我們覺察到我們慣性地購買與消費的習慣。
第一點是主動檢視我們自己過去的消費,可以從家裡任何一個房間做起,要訣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搬出來,對每項東西都提出質疑。
比如以廚房為例,將廚櫃裡所有東西都拿出來後,經得起以下問題的考驗後才能放回去。
1. 我是否經常使用它?是否有重複的類似物品?
2. 是否有其他物品能代替它,達到相同功效?
3. 這類東西是否因為「別人都有」或一時衝動而買的?
4. 這東西值得花我寶貴的時間清理嗎?
5. 這東西值得佔據家裡這個寶貴的空間嗎?
當我們能仔細檢視家裡的所有物品,並且經過以上5個問題的考驗,我們在以後的消費習慣也許就會改變——會選擇品質較好、耐用且可以維修的,而不是便宜容易壞又無法維修反覆使用的物品。
第二個從源頭就讓東西不要進入家裡的好方法,就是不要看廣告,也不要逛商場。因為商人會用各種扣人心弦的行銷方法,引誘你一時昏了頭而買下這些可有可無的東西。
是的,生活中充滿太多可有可無的東西,或者用一次就不再會去用的東西(雖然我們會催眠自己「以後還會再用」,但其實是再也不會有那心情或有那情境去用第二次或反覆使用。)
追求「零廢棄」的努力並不是為了環保,最終反而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快樂、更有品質。因為它會讓我們不再追求「物質」而著重在「體驗」,而且當我們擁有的物品愈少,就不用花力氣與心神去照顧它或賺錢去購買它,那麼我們才有時間做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改善生活品質。
東西少,我們生活就會愈來愈簡單,心靈也會愈來愈自在,體驗也能愈來愈深刻。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簡單就是豐富。


所有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