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第一人稱視角RPG的創世紀《Ultima》

1979年,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小夥子到一家電腦店打工,為了消遣,寫了一款遊戲叫《Akalabeth》——名稱源自J.R.R. Tolkien的作品《The Silmarillion》(精靈寶鑽)第四部。
這可能是開天闢地以來的第一款第一人稱視角RPG,而遊戲的目的是要打倒地城中的大魔王「Balrog」(沒錯,跟《魔戒》Moria礦坑裡的那隻Balrog同名)。不料電腦店老闆試玩之後驚為天人,鼓勵這個小夥子把遊戲拿出來賣,於是他請他老媽幫忙畫遊戲封面,然後花了約200美元印製說明書,把這些東西一股腦兒全部裝進夾鏈袋中放在店裡寄賣,結果⋯⋯總共大概賣出了十份。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當然不是!賣出的這十份遊戲中,有一份幾經輾轉到了一家遊戲發行公司California Pacific手中。他們玩了以後也非常喜歡,於是決定和這位小夥子簽約,由他們代理發行《Akalabeth》,最後總共賣出了三萬份。
每賣出一份,這個高中生就可以拿到5美元,1979年,這個18歲的年輕人就靠著打發時間寫出來的遊戲,賺了15萬美元。他的名字叫做Richard Garriott,又叫Lord British,或是——創世紀之父
做了一個簡單的比較圖,讓大家看看創世紀4到6代的演進。左邊是知名的「占卜系統」,右邊則是遊戲畫面。從上到下分別是4、5、6代。
受到《Akalabeth》成功的鼓勵,California Pacific和Richard Garriott決定再度攜手開發一款新的RPG,描述一位勇者被召喚到陌生的Sosaria大陸,打倒邪惡的巫師Mondain,但由於Mondain持有永生寶石得以不老不死,勇者只好搭乘時光機回到1000年前摧毀寶石。遊戲在1981年上市後大受好評,成功打響名號,於是Richard Garriott立即決定撰寫續集,而這一寫,就超過了20年的歲月。這款遊戲叫做《Ultima》,在台灣譯為「創世紀」,姑且不論這個譯名合適與否,它的確是很多資深玩家一頭栽進RPG的創世紀,包括我在內。
1982年,《Ultima Ⅱ》發行,故事敘述一代大魔頭的愛徒兼愛妻Minax入侵地球為Mondain復仇,為了擊敗她,勇者必須先取得唯一能傷害她的武器Quicksword,再找出她的巢穴Castle Shadowguard以消滅Minax。
隔年,《Ultima Ⅲ》問世,原來一代魔王Mondain和二代魔王Minax竟然留下了一個愛的結晶:半人半機器的Exodus,它被製造出來的目的就是要摧毀Sosaria大陸,於是勞碌命的勇者只好應Lord British的召喚再度出征。不過這次他有了同伴,沒錯!《Ultima Ⅲ》首次導入組隊的觀念,玩家可以從5個種族和11個職業中自由搭配選擇,創造出一個四人的冒險團隊,然後靠著月之門在各地城中冒險、練功、升級。
這是不是令人覺得很熟悉?雖然創造隊伍的概念源自《巫術》,但《Ultima Ⅲ》的確對許多日式RPG造成深遠的影響,進而催生出FF、DQ等一拖拉庫的經典遊戲。
從1981年到1983年的這三款Ultima,被合稱為「黑暗紀元三部曲」(The Age of Darkness)。雖然以當時而言算是非常精采的表現,但依舊無法跳脫出「勇者好棒棒,壞蛋殺光光」的窠臼,不過這一切在1985年的《Ultima Ⅳ》發行後被徹底改變了。《Ultima Ⅳ: Quest of the Avatar》,被很多人視為最好的創世紀遊戲、最好的RPG遊戲,甚至是最好的遊戲。
《Ultima Ⅳ》徹底拋開了「勇者打敗魔王」的桎梏,讓玩家在開放世界中追求由愛、真實與勇氣構築而成的八項美德,進而成為聖者(Avatar)。而創世紀的世界觀也就此大致底定,首先大陸名稱由Sosaria正式更名為Britannia,地圖也固定下來,大家熟悉的魔法系統、占卜系統等亦開始確立。
這款遊戲同時取得商業和評價上的巨大成功,不但陸續移植到Atari、C64、DOS、FC等十幾種平台上,賣了超過40萬套,也獲得專業雜誌的一致好評。1996年《Computer Gaming World》評選史上最好的150款PC遊戲,《Ultima Ⅳ》排名第2 (第一名是《文明帝國》一代,《巫術》一代排名16,《魔法門》一代排名23),2013年IGN評選「史上最好的100款RPG」,《Ultima Ⅳ》排名第26。
相隔三年後,Richard Garriott的Origin Systems在1988年發行了《Ultima Ⅴ: Warriors of Destiny》。Britannia的統治者Lord British因探索地下世界而下落不明,攝政王Lord Blackthron受到Shadowlords的蠱惑,曲解美德,倒行逆施,於是聖者和他的夥伴們踏上推翻暴政,尋找Lord British的旅程,白晝與黑夜的變化系統也是從這一代開始導入。
1990年的《Ultima Ⅵ: The False Prophet》是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也是創世紀系列在IBM PC的初次亮相,畫面整個提升一個層次,視角也改為後來大家所熟悉的斜角俯視。這次聖者和他的同伴們要面對新的敵人:Gargoyles。我還記得,遊戲中跟Iolo說三次spam後,再說humbug,就可以開啟密技選單,玻璃劍隨便拿。
《Ultima Ⅵ》被《Computer Gaming World》提名為當年的年度最佳RPG,可惜最後輸給了《Starflight 2》。創世紀從四代到六代,被合稱為啟蒙年代三部曲(The Age of Enlightenment),那真是屬於創世紀最輝煌的時代啊。(遠目)
1992年《Ultima Ⅶ: The Black Gate》問世,這次聖者要阻止The Fellowship將邪惡的Guardian帶進Britannia的陰謀,由於整個故事太過龐大,同年還發行了追加磁片《Forge of Virtue》,讓聖者探索突然浮出海面的Isle of Fire。《Ultima Ⅶ》同樣獲得《Computer Gaming World》提名為當年的年度最佳RPG,不過這次卻輸給了自家兄弟《Ultima Underworld: The Stygian Abyss》;其他殊榮,還包括《PC Gamer》1997年評選的「The 50 Best Games Ever」、2011年票選的「The 100 Best PC Games of All Time」等等⋯⋯不勝枚舉,隔年又推出續集《Serpent Isle》及其追加磁片《The Silver Seed》。
很可惜的是,1994年的《Ultima Ⅷ: Pagan》風格丕變,太多的動作要素讓很多死忠粉絲不太買單,而1999年的《Ultima Ⅸ: Ascension》更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由於Origin Systems被惡名昭彰的EA買下,所以急就章上市的《Ultima Ⅸ》根本就是一款未完成品。重大的失敗,造成Richard Garriott去職,同時也讓創世紀近二十年的傳奇就此終止——Britannia沉淪,聖者殞落,留下的只有廣大粉絲無限的唏噓和永遠的回憶。
除了上述九款正傳作品之外,創世紀還有不少外傳遊戲,包含1990年的RPG《洪荒帝國》(Worlds of Ultima: The Savage Empire)、1991年的RPG《火星任務》(Ultima: Worlds of Adventure 2: Martian Dreams),以及1992年FPDRPG的不朽經典《地下創世紀冥河深淵》(Ultima Underworld: The Stygian Abyss)。還記得創世紀五代的劇情中,Lord British鬧失蹤的那個地下世界嗎?這次聖者決定親自進去探險,隔年也推出續作《Ultima Underworld II: Labyrinth of Worlds》。
雖然創世紀遊戲以電腦平台居多,但也有不少作品移植到家用遊樂器上,甚至還有兩款在遊樂器上開發的外傳,分別是1991年GB上的《Ultima: Runes of Virtue》以及1993年GB/SFC上的《Ultima: Runes of Virtue 2》(日本稱作《ウルティマ外伝 黒騎士の陰謀》),兩款都是動作RPG,甚至連Richard Garriott本人也對這個Spin Off系列讚譽有加呢。
有鑑於年代久遠,我的創世紀電腦遊戲收藏並十分不完整,不過倒是把遊樂器上的美、日版各九款遊戲全都收齊了,在這裡分享一下我的創世紀相關收藏。
FC有創世紀Ⅲ、Ⅳ代,NES上則發行了創世紀Ⅲ、Ⅳ、Ⅴ。另外還有一些日方發行的創世紀桌遊、漫畫等。
SFC及SNES上,也有不少創世紀正傳及外傳遊戲。
其他平台上的創世紀相關遊戲。
PC的創世紀合集、相關書籍及《電腦玩家》、《舊遊戲時代》發行的「聖者之書」。
《電腦玩家》也有不少期數刊載有創世紀相關文章。
PS. 傳說中無敵的Lord British,總是成為不少玩家的獵殺目標,其實在一代、二代以及四代的紅白機版本,理論上你是可以靠著狂升級和強力的裝備殺死他。如果玩三代的話,可以把他誘到海邊用船上的大砲轟死他;五代的話只能靠讓他在地下世界裡活活餓死,來同歸於盡(他餓死的同時也Game Over了)。六代可用的方法不少,包括毒死、炸死,或是趁他熟睡時拿玻璃劍捅死等等。玩家到底是有多恨他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